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千年古刹——泉州少林寺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1992-10-16日,新华社、中新社向海内外播发了泉州少林复建奠基的消息:“已经消失近230个春秋的泉州少林寺,13日在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清源山凤山之麓奠基重建,正在此间出席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1992年会的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英国、瑞士、澳大利亚、香港等地武术界代表,台湾同胞以及泉州各界人士500多人参加了奠基仪式。” 据史料记载,泉州少林寺始建于唐代,址在风景秀丽的清源山,历经兴废,最终被焚于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秋。它是南禅宗及南少林武术的中心,至今仍存有一处遗址,即‘东禅少林寺’。几百年来,泉州南少林拳在闽台、广东、港澳流传甚广,并远播东南亚、日本、澳洲、欧美等许多国家和地区。 这一复建工程包括山门、大雄宝殿、法堂、达摩祖师堂、十三堂、罗汉堂、玄女堂、藏经阁,以及宋太祖祠、郑成功祠、俞大猷祠和其他配套设施,均根据北宋文献记载复建,建成后将成为泉州国家级的清源风景名胜区的重复组成部分。” 消息传开后,即在海内外引起各界的关注,日本、新加坡、菲律宾、香港等地新闻媒介纷纷进行报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民晚报》、《中国青年报》、《今晚报》、《福建日报》等国内百余家报刊也相继刊登了这一消息。这充分说明: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灿烂的优秀文化,泉州南少林武术千百年来盛传不衰,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重要内涵,正因为武以寺名,寺因武显,少林拳和少林寺,扬名海内外,彪炳于青史,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 一、百顷田园三岭地 少林寺位于泉州市丰泽区东湖办事处的凤山之麓。据史料记载始建于唐代。唐朝许稷《闽中记》载:“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元春之月,闽州之东有异物如大蟒,双角八脚而巨鳞闪光,盘栖清源少林寺之西岭峰顶。”五代时期,南少林寺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体,范围包括今凤山麓周围广大区域。宋代《鲁东诗集》记载:“少林寺宇筑清源,十进山门万丈垣,百顷田园三岭地,千僧杖击反王藩”。说明当时寺宇规模有“十进”深,尚有山门。围墙长至“万丈”。清乾隆间晋江东石人蔡永蒹所著的《西山杂记》说:“少林寺十二进,围墙三丈,陇田百顷,树林茂郁”。这些记载,近年来已逐步被考古发掘所证实,说明这些资料是可信的。少林寺曾于五代时组织僧众反对王审知依附后梁,而被王审知镇压,寺宇被焚毁。 泉州少林寺 北宋初,少林寺得以重修,设五堂一殿、室庑厨房齐全。“五堂”曰法、曰祖师、曰十三、曰罗汉、曰玄女。”实际是少林寺宇建造的规制,即法堂、达摩祖师堂、十三武僧堂、罗汉堂、玄女堂等,恢复了南少林寺宇的建筑,但规模有所缩小。南宋覆亡后,元兵入闽,一路烧杀,少林寺僧与当地的民众奋起抗争,发生“千僧抗元”的壮举,因而寺宇再次被毁。这一段鲜为人知的英勇斗争史迹,由于《西山杂记》的发现而被人们重新认识:“晋邑三十六都临海铺十九乡之一,有统志者,一心也,宋景炎元年(1276年)清源少林寺千僧反蒲寿庚之降元也。少林寺长老元妙之泉开元寺,闻密谋之谣,访于欧阳子真居士也,为进士赵孟模之姑子者,悉蒲寿晟密谋唆都焉。唆都屠兴化,亲率虏骑三万,下洛阳关。元妙俗为赵孟良也,回之少林寺,谈之知客法空、武农法本、武樵法华、募化法正、请说劝蒲氏来客,元真率僧百人之万安铺,闻元兵沿途焚劫,将至桥南矣。元真为荷负米盐菜,急趋之避。虏至,追至少林寺焉。长老恭迓以谒之,谈理请退,师不听,山门一闭,钟鸣于东,鼓柝于西,千僧具立,各备僧杖,俨如伍之待敌也。唆都未至,先行奇握温思儿凶残成性,挥令冲少林,激起千僧之愤也。刀光剑影,一以当十,元兵尸横清源城东,枕骸遍野也。唆都至,发矢,千僧毙焉,存者百人也。法本、法华有腾空穿檐之奥,率奔临海也,期会王师之来。与欧阳子真会师小东门之郊。众立矢志要除蒲寿庚也。欧阳劝之免祸于赵氏南宗百家,僧许之,去焉,亡入德化。” 明代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发生倭乱,生灵惨遭涂炭,嵩山少林寺武僧接受都督万表的檄文,赴闽浙平定倭寇。少林寺方丈坦然大师令大弟子月空带领四十名身怀绝技的武僧入闽平倭,战功卓著,受到嘉靖皇帝嘉奖,敕旨于泉州东门外重建南少林寺。 明末清兵入关,泉州南少林寺僧众与郑成功连忾同慨,反对清廷,成为反清复明秘密会社活动的重复据点。泉州东岳庙至今仍奉祀一尊“国姓妈”即郑成功夫人董氏。相传,郑经攻泉州时,奉其母董夫人同来,驻军东岳庙,所以后来该庙就奉祀“国姓妈”了。《西山杂志》记载:“先君蔡延赓授传少林武功,捍卫郑森(郑成功)有功。……满人之不让吾宗之入考场,是慑少林派之复兴,而加之附郑叛清之罪也。”这些史实都充分说明少林寺与郑成功反清复明活动的密切关系。由此少林寺受清廷极大忌恨。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诏焚泉州少林寺。”自此以后,在漫长的230年的岁月里,“无复敢修者”。人们只能假借少林寺支院之一的镇国东禅寺,凭吊先烈的雄风,在夕阳衰草的遗址中遥想当年少林寺的盛况。 二、泉南到处少林风 北宋进士南安人刘为言有一首诗吟咏泉州少林寺:“智空武击法闽中,王氏附梁毁此宫,遗迹清源兴闽建,泉南到处少林风。” “少林风”指的是渗透到泉州人精神世界和生活习俗中的少林精神。泉州地区很早就有武术活动。秦汉时期,当汉民族千里迢迢迁入这个地区时,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武术成为增进民众团结,强身自卫的重要活动。尤其是少林武术传入以后,在少林武僧那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的精神感召下泉州一直成为我国南方武术文化的聚散地,对泉州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崇文尚武之风世代相承,著名的军事家,武术家辈出不穷。尤其是明代民族英雄俞大猷鉴于嵩山少林寺少林棍杖“传久而讹,真诀皆失”的情况,将自己毕生钻研的少林棍术真诀回传给嵩山少林寺僧,成为武林一大佳话。 泉州武术还与民风习俗融合在一起,衍化为民间的各种民俗艺术活动。历史上泉州的群众在农耕渔猎之暇,收获酬神之日,神诞庙会之时,往往装扮梁山泊英雄好汉,表演各种武打拳术,俗称“套宋江”,或者表演“刣师”、“弄龙”,表演时既舞且杀,刀枪棍戟诸兵器,排成阵势,轮流厮杀,据《西山杂志》记载:杀狮技击也是由泉州少林寺流传下来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泉州武术文化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群众性武术活动十分活跃。据不完全统计自五十年代以来。泉州市籍武术运动员数百人次在全国、全省武术比赛上夺标,近10名武术教练员、武术工作者分别获得“全国千名优秀武术工作先进个人”称号。鲤城区(当时包括丰泽区在内)获得全国首批“武术之乡”称号。 三、极具潜力的旅游资源 发源于泉州的南少林五祖拳:包括太祖、罗汉、达摩、行者、白鹤诸拳种,千百年来在闽南和港台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也随着历代乡人出洋谋生的足迹,传播于东南亚、日本一带,成为当地侨胞,华人喜爱好学的武艺,对海外华人文化的传播产生深远的影响。 现在,南少林在海外的传人究竟有多少,无以准确统计。菲律宾名闻遐迩的光汉国术馆已有五十多年历史,目前即拥有27000多名会员,遍及菲律宾的各个角落。在马来西亚五祖拳备受大众推崇,学习“五祖”工夫的爱好者有2000~3000人之众。马来西亚政府也十分支持华人武术团体的活动。在印尼、澳洲南少林工夫的影响正日益加深。 南少林在海外的众多的传人,对南少林的故乡——泉州仰慕已久,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踏上“武根”之土,亲眼看看声名远播的南少林寺,许多旅游者也以一睹泉州少林寺为快。1988年,菲律宾光汉国术馆许良宾、卢庆辉、王宏榜率金禧访华团访问泉州,访问期间,举行了隆重的中菲武术表演大会,轰动了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1989年泉州武术团应光汉国术馆的邀请,出访菲律宾,这是新中国建立以后,泉州武术界首次组团出访,代表团一行20人在市武协主席周焜民带领下,参加了“中国、东南亚南少林拳表演大会”获得极大成功。台湾武术界也同泉州武术界搭起了交流的桥梁。1989年以来,台北国术会三次返乡会晤泉州武术界朋友,海峡两岸武术家表演拳术,互相切磋,乡情融洽。1990年10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在五祖拳发源地泉州市成立。翌年,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瑞士、英国、香港、中国等3大洲,8个国家、地区的100多名代表再次莅泉召开联谊总会,同时举行了国际南少林武术交流表演大会。泉州南少林开始走向世界,加强与各国武术界的联系和友谊。 随着泉州南少林寺的复建,这里已被市政府划入国家级的“清源山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并被规划为以南少林寺为中心,集武术、宗教、文化娱乐、疗养功能,具有古代风情与现代娱东设施并举的旅游区。它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武术爱好者来此朝圣,吸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来此参观游览, 泉州少林寺址在清源山余脉之东岳山,本名凤山,朱熹游凤山曾题:“山前寒水青铜阙,林外睛峰紫帽孤。记得南垞通柳浪,依稀全是辋川图。”“凤麓春晓”曾是泉州十大名胜之一,随着少林寺的重新焕发英姿,这一名胜景观必将再次“春晓”。 作者单位:丰泽区政协、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