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喇嘛教“三世佛”再现清源山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碧霄岩是清源山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景区内原来塑有三尊泥塑的“三世佛”像,佛像双耳垂肩,垂睑闭目,容貌慈祥,体态丰腴,衣着宽松华贵,手势各异地趺坐于莲花须弥座上,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见66页) 喇嘛教“三世佛”原始石雕 1991年8月,清源风景区管理处为了对“三世佛”像进行保护性修缮,在征得文物主管部门同意后,请民间塑像名匠剥离佛像的泥塑层,准备重塑佛像。经过三天的剥离工作,一天上午,原来厚厚的泥塑层已完全剥离下来。当时,在场的管理处人员和施工人员被呈现在眼前的奇异景象惊呆了,原来泥塑佛像的底下还有原始的石雕,泥塑佛像是在石雕佛像的基础上,逐层附加上泥塑金饰层的。原始石雕与泥塑佛像的形象存在很大的差异,是目前华南地区少见的石雕形象。原始石雕作长方形大龛,高3米,宽6.5米,石雕像虽然同样趺坐于莲花须弥座上,但面容清癯扁平,高鼻梁,呈鹰鼻状,体态瘦削,右胸右臂袒露,中尊作触地印之降魔相,右尊亦作触地印之降魔相,但左掌上托钵,右尊作施定印之禅定相(见66页)。参加施工的人员马上意识到他们可能参与了一项重大的考古发掘工作,无不感到欢欣鼓舞。 清源山发现新的宗教石刻的消息,立即在古城泉州的学术界引起较大的震动。市文管会、历史研究会、海交馆和一些地方史行家闻讯纷纷相率上山,实地观摩研究,认为可能是印度教石刻或其他外来宗教石刻,应留待专家学者进一步鉴定。 1992年,龙门石窟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温玉成到清源山考察石雕像。1995年12月他在《中国文物报》上发表题为《泉州发现的喇嘛教造像及其意义》的文章,认为:“泉州碧霄岩的三世佛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好、位于最东南的梵式三世佛,弥足珍贵”。他说:“三世佛”是13世纪以来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据清源山碧霄岩的一块元代石刻记载,清源山的“三世佛”刊刻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是元代泉州路监临官——达鲁花赤阿沙(其原籍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境内),于至元二十九年登临清源山,感岩之雄奇,选崖而雕,并筑殿崇奉。至正丁未秋(1367年)其侄福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般若贴穆尔道出泉州时,追忆先伯监郡公遗址,慨然重修,在殿堂南北两侧,垒土为墙,架木横跨,筑室供奉。建筑物有主殿、回廊、禅房等。至20世纪60年代,殿堂塌毁。他还说:过去学术界认为杭州是喇嘛教造像分布的最南端,现已有实物证明更有南端之处。同时“三世佛”的出现也为研究元代喇嘛教在泉州的传播、党项羌人在泉州的活动情况提供了新资料。 碧霄岩修复后的“三世佛” 1997年“清源山碧霄岩‘三世佛’石雕造像学术研讨会”在泉州召开,经专家学者们鉴定一致确认,清源山藏传佛教三世佛及其造像记“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分布最东南的藏传佛教三世佛(石刻)造像,对藏传佛教东传、促进藏汉文化交流及西夏人(唐吾特·党项)在元代活动有重要学术价值,可以作为一级文物,建议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加鉴定的专家有: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所教授王尧,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研究员黄景略,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副教授马沙,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陈鹏,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李玉昆,龙门石窟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温玉成。他们经过认真考察,科学论证,终于在鉴定书上郑重签字。 泉州是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景教、基督教、天主教以及摩尼教等史迹,素称“世界宗教博物馆”。此次藏传佛教石像在清源山重新出现,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作者单位:丰泽区政协、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