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东湖明珠 名城瑰宝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东湖位于丰泽区温陵北路,又名万婆湖、七星湖。古往今来为泉州著名的游览胜地,“星湖荷香”为泉州十大胜景之一。 东湖公园祈风阁 东湖古代是晋江古河曲的一部分,晋水从金溪而下,溪水泛滥,东湖一带曾是浩瀚汪洋,泽国一片。由于泥沙冲积陆地不断上升,到唐代东湖成为晋江县境内最大湖泊,全湖面积为四十余顷,波光潋滟,荷香四溢。 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泉州太守席相为了鼓励士子上进,在东湖亭举行欢送泉郡八位贡士进京赴试的隆重宴会,并邀请新登进士的欧阳詹参加,事后欧阳詹还写有《东湖宴赴举秀才序》一文,极力赞颂席相为“尽心竭诚,奉主化民之宰”。又描绘了“於时,老幼来窥、尽室盈岐”的盛况及影响。当时,参加宴会尚有天水姜阅,何东裴参和,颖川陈诩,邑人济阳蔡沼等,因而在历史上留下佳话。 又因太守席相与别驾姜公辅常游憩于此,郡人为纪念二人品行,建亭其上,名曰二公亭。欧阳詹写有《二公亭记》,赞颂二人之德,并极尽文笔,描绘东湖景色云,“川逼溟渤,山连苍梧,炎气时回,湿云多来……郭东奇阜,高不至崇,卑不至夷,形势广袤,四隅若一。含之以澄湖万顷,揖之以危峰千岭。”又赞二公亭“层梁逗以中豁,飞甍而四翥,……通以虹桥,缀以绮树,华而非侈,俭而不陋;烟水交游,岩峦叠迥,精舍奉其旁达,都城企其遐际。容影光彩,摇漪入澜,指朱轩于潭底,阅云岭乎波里。爌潢油演,如飞若动。又钓人飘摇于左右,游禽出没乎前后”,可见当时东湖景色渐佳,已成为泉人聚会,游览之胜境。 至宋代,由于沧桑之变,东湖日渐淤塞,庆元六年(1200年)郡守刘颖始鸠资疏浚,疏浚面积达一万四千七百七十五丈。冬又浚一万四千三百四十余丈,每丈各深四尺。挖出的淤泥,积土为四小山,小山上各筑一亭。据《永乐大典》称:“四亭为丰泽、湖光、聚星、绿野。今皆废。”淳祐三年(1243年)郡守颜颐仲继续疏浚,“令寺僧再浚五万五千余丈”,积土为三山,即大山、竹仔山、白皮仔山。《永乐大典》称:“三山皆置亭,曰胜概、曰含虚、曰澄碧”。因此,湖中就有了七座小山。俗称七星墩。这就是东湖“七星伴月”胜景之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指挥李山增高泉州城垣,复于通淮、仁凤门之间辟“小东门”,正对东湖。若晴日登清源山远眺,泉州城宛如鲤鱼,东湖犹如鲤鱼嘴中的一颗明珠,每当朝日初升,湖光潋滟,“鲤鱼吐珠”,真是一大奇观。 明代,东湖分为上下二塘,中有岸为界。上塘水由七星坑来,下塘水由尚书塘来,二水都是从清源山诸坑流入。南设有二个陡门,左名龙须涵,右名郊水涵,俱通溪潮。遇旱则开陡门,以放溪潮入塘,灌溉湖心,钞坑等洋田。遂有灌田之利。后为豪民势家侵占,填垦为田。明末天启五年(1625年),知府沈翘楚重浚,建有揽古亭,至清又废,及至近年开始重修。东湖的昔日璀璨容颜,再现世人眼前。 东湖自古植荷,《泉州府志》:“东湖植有五色莲万余株,俗称“东湖玉莲”。每届夏日,荷花盛开,清香满湖,“星湖荷香”遂为东湖又一胜景。美景当前,历代文人雅士,无不诗兴勃发,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宋代泉州太守王十朋诗云:“湖光照我眼,荷香清我襟”,“手持荷叶杯,共对荷花斟”。莆田状元黄公度则云:“百年遗址俯郊垌,十里苍波带古亭。隔岸楼台春去远,满湖烟雨醉微醒。”明浙江参议庄一俊在《过东湖莲花犹开》一诗曰:“客惊落叶城中下,人在荷花水上行。”晋江紫云苏随写有《东湖纪梦》诗:“琥珀盏斟千岁酒,琉璃瓶种四时花。”南安尚书黄凤翔的《重泛东湖》描绘曰:“倚艇芳莲疑旧识,穿花野鸟狎相呼”。在众多描写东湖景色的诗词中,无过南宋林淳的《水调歌头·温陵东湖次陈休斋体仁韵》一词为佳。其词云:“潇洒东风上,夜雨洗清秋。朝来尘霁,凝望千里兴悠悠。山色揉蓝深染,波影青铜新铸,月冷翠光浮。蓑笠真吾事,聊整钓鱼钩。坐中客,凌王谢,更风流。一觞一咏,豪俊谈笑气吞牛,花月连环好。到处名园池榭,遇景且遨游。试问陶元亮,底事赋归休。” 今日之东湖已开辟成为一处颇具地方特色的公园,新建了“七星拱月”、“星湖荷香”、“祈风阁”、“揽古亭”、“二公亭”、儿童乐园、动物园等多处景区,更是容光焕发,生机勃勃。游人站在湖滨,或登上祈风阁上眺望,四面名山胜景,碧波绿畴交映,夏日荷花盛开,青莲满眼,香气袭人,山光水色,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东湖——这一颗嵌在古城的明珠,将更加光耀夺目。 作者单位:泉州市图书馆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