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1959年7月15日,在当时文化部郑振铎副部长和国家文物局王冶秋局长的倡导和关怀下建立的,它填补了我国海外交通历史博物馆的空白。它是社会历史类与科技类相结合的博物馆,目前是我国唯一的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其丰富独特的文物馆藏正日益成为泉旅游的国内外游客留恋忘返的地方。
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辟有“泉州与古代海外交通”、“泉州宗教石刻”、“泉州海外交通民俗”、“中国历代船模”和“泉州湾宋代古船陈列”展览。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新馆,位于丰泽区东湖街南侧,左与刺桐饭店,右与泉州高甲剧团相邻。建筑外型采用古代海上帆船造型,船身高二层,帆桅高七层,正面观看,犹如一艘张帆乘风的帆船。
入门西侧为“泉州与古代海外交通”陈列,展出实物、文献、图片、模型,说明泉州远在三四千年前,古越族人就在此繁衍生息,从事过渔猎活动,已经懂得使用海上舟楫。泉州港早在公元6世纪的南朝,就有与海外交通的历史记载。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年),印度僧人拘那罗陀(真谛)来泉州,住南安丰州延福寺翻译《金刚经》。唐代,泉州成为我国对外通商贸易四大港口之一,出现“船到城添外国人”、“市井十洲人”的繁荣景象。两宋时期,泉州海外交通更加发达,在不到300年内,泉州港经过三次飞跃:北宋中赶上并超过明州,仅次于广州;南宋初年,赶上广州,与广州并驾齐驱;南宋末年,超过广州,成为国内最大的港口;元代,泉州港发展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明清时期,泉州港逐步从官方贸易港变为私商贸易港。反映了泉州海外交通发展的整个过程。
入门东侧为“泉州古代宗教石刻馆”,陈列伊斯兰教,古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石刻。
伊斯兰教在泉州传播历史悠久,半个世纪以来,泉州出土伊斯兰教寺院构件、墓碑,墓道石等二百多方。这些伊斯兰教文物刻有以阿拉伯文为主,部分为波斯文和突厥文,有的混刻汉文,波斯文、阿拉伯文于同一碑中。阿拉伯文书法种类繁多,有古老的库法体、三一体、小楷、草书、花体、波斯体以及方体。这些伊斯兰教墓碑的主人来自也门、哈姆丹、土耳其斯坦的玛利卡、亚美尼亚的哈拉提、波斯的施拉夫、设拉子、贾杰鲁姆、布哈拉、花刺子模、霍拉桑、伊斯法罕、大不里士、吉兰尼等。他们的身份有的是宗教领袖长老、传教士,有的是将领,有的是商人。
基督教的聂斯脱里派和圣方济各派都在元代通过陆路和海路传入泉州,设立教区,建立教堂。泉州保存有大量古基督教石刻,包括十字架墓碑、石墓盖、墓石构件等,有的雕刻着叙利亚文、拉丁文、八思巴文和汉文。1940年出土于通淮门城基附近的也里可温碑,是叙利亚文与中文合璧,死者失里门是泉州教区的大主教或教长,负责管领江南秦教(景教)事务和江南诸路明教(摩尼教)等的总管。1984年发现的一方元代兴明寺也里可温碑,撰碑文者吴咹哆呢为来自波斯或西域地方的景教高级僧侣。
印度教沿海上丝绸之路从南印度经马来半岛传入泉州。半个世纪以来,泉州发现的印度教石刻三百多方,其中有建于元代,毁于元末的印度教番佛寺残存的石构件。这里陈列有神话故事石刻、龛状石、神像、神殿台基石、蛇形图案纹石、螺旋状石以及各种柱头、柱础、梁楣、门楣、门框石、须弥座等印度教石刻,其中毗湿努、湿婆等雕像是研究中印文化艺术交流的珍贵资料。
在“中国历代船模馆”中,展出江河海船模型一百多艘,都是历史上出现的最著名、最典型的船型。黄河流域的汴河船,包括客船、货船、漕船、渡船等,长江流域的沙船。海船如山东船、宁波船、南京船、福州船、厦门船、泉州船、广州船、郑和船队等,还有游船、如画舫、仙船、花尾渡、龙舟等。战船,如楼船、斗舰、大舰连舫、五牙、黄龙、海鹘、车轮船、连环舟、子母舟、郑成功船队等。这体现了伟大的中国人民在征服海洋、发展水上交通的高度成就和智慧。
在“海外交通民俗馆中”中,展出许多文物,包括生活、生产用具、民间信仰祭祀用品等,有许多民俗文物,通过海外移民和中外文化交流传播到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在泉州港史、泉州宗教史、造船史、外销瓷、海外移民史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发表了许多有一定影响的学术论著。它参与发起组织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出版《海交史研究》,这种“一馆一会一刊”的模式:以博物馆为中心,围绕中心的是学会。学会为博物馆组织一支由多学科学者组成的馆外研究队伍,他们互相促进,在国内外已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现在,海交馆已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对外开放和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近十几年来,它接待过几百万人次的国内外参观者。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参观访问这个博物馆,并同它保持联系。该馆的展品到新加坡、意大利、葡萄牙、澳门、台湾等地展出。海交馆的研究人员应邀到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或地区作学术讲座或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今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将围绕充分表现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造船、航海交通事业方面的伟大创造和开拓精神,表现中外人民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友好往来,进行文物征集陈列和研究。
作者单位: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学术部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