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古闽越族文化特质在东海半岛文化的遗存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埔所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名称 古老而迷人的埔渔村位于泉州湾畔,距丰泽区东海街道办事处约4公里,枕山倚海,宋属晋江乡临江里,元明清代属泉郡涂门外三十六都临海铺,民国28年改为晋江县临江乡临海村,解放后1950年改为池店区中芸乡临海村,1958年10月属泉州市东海公社临海大队,1984年7月属泉州市东海乡临海村,1985年临海村改为埔村,1986年属鲤城区东海乡埔村,1991年9月属鲤城区东海镇埔村,1997年8月属丰泽区东海镇埔村,2003年改为东海街道埔社区。 埔原称前埔,缘因该地海滩上遍布红洞,斯人取和埔合称而得名。 东海半岛古为无诸地,泉州先民——古闽越族聚居地之一。晋永嘉年间,晋人衣冠南渡,沿江掘垦结庐而居。历经千余年,自强不息,繁衍至今,终成为今日泱泱大聚落。 埔社区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辖一个自然村,常住人口6千余人。东海半岛东濒台湾海峡西岸,是古代先民东渡台湾出发地之一,又是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同时也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海对外经济开放渔村。因雄踞泉州地理之要,扼晋江海口,曾是古刺桐港辖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延伸后,是番船商舶聚集之地,因其丰富历史文化积淀而闻名于世。埔区域有着曲折的海岸线,有几处泊船避风的港澳,其海域处于外海高温、高盐水,又与晋江内河淡水交汇,是南来北往鱼群必经栖息之域。具备适合蛋民的生存的天然条件。闻名于泉州城的埔蚵则产于此。 而东海半岛的历史也很有地方特色。1292年1月欧洲著名游历家马可波罗奉元祖忽必烈之命护送蒙古公主阔阔真远嫁波斯为王后,所乘13艘大船就是在泉州东海半岛的后渚、埔、法石与南岸的晋江、石狮内河港口集结起航,而载入史册。当年12月元朝最后一场海战的征服战争,其二万大军、千艘战船也是在半岛等地集结并出洋。1974年在后渚海滩和1982年在法石街内挖掘到二艘宋商船而轰动了中外考古界。 闽南三女之一埔女形象及其服饰、头饰和独具特色的染色布衫显得绚丽多彩,再加上奇特的婚嫁文化、民俗礼仪和独具特质闽越文化,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 据此,为弘扬“海丝”优秀文化,进一步发掘埔区域历史渊源、文化积淀和旅游资源,对唱响“埔女”品牌,扩大对外交流和合作,促进丰泽、东海经济旅游建设全面腾飞,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先祖自明以来,世居东海半岛千年石头街内,身为东海人,对于该区域存在这些习俗,很少考虑其深层的原因,今受诸学者启发,试图作一次刍谈,就其较突出几个方面作些阐述。 (二)古闽越族民俗文化遗风在埔区域的承传 (1)东海半岛发现古人类活动的遗存 1998年泉州业余考古工作者和史学者组成的考古调查组,在埔鹧鸪山等周边区域和法石烟墩山等处进行考古调查,相继发现了万年前闽南沿海就有古人类活动的遗迹。发现了属于旧、新石器时代的人工打制过的石制器,有石核、石片等。据专家鉴定,几次所获的石制器品质坚硬、打击点明显、种类多,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从它们的文化性质特征分析,同属于中国南方范畴,即华南砾石传统,因此把我国旧石器时代砾石的分布范围扩大到闽南沿海地区。1987年春天东山岛又发现了旧石器时代化石人类“东山人”,从而证明了在距今万年前,闽南沿海就有史前古人类在此结庐聚居,这一发现把泉州湾畔,有人类的历史推前到旧石器时代晚期。20世纪初在该区域又相继发现陶瓷碎片等文物。其中发现的陶片有绳纹、斜线纹、黑色砂陶,经分析属于“闽越文化型”遗物,因此见证古闽越族人,曾居住在东海半岛区域,繁衍生息,开发的历史已相当悠久。它不仅是远古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而且极有可能是东南沿海旧、新石器的遗址之一,同时蕴含着丰富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料。福建古为闽越地、蛋家族人的农牧鱼耕狩猎之地之一,东海半岛原有土著族群对中原移民文化的认同与相互融合,但在埔区域现存各姓氏族群各种民俗礼仪、风土文化、村庄名称、性格、语言等方面仍保留着大量的土著人习俗,是闽越文化余脉、越风泉韵、赋予它许多灵异。 (2)海洋性格 东海半岛埔所处地理环境,日夜面对汹涌波涛的台湾海峡和依傍着晋江内河浪涛,它铸造了区域的海洋人文生态环境所形成的性格和具有海洋文化特征,男人主要职业为外出捕捞、航运,子孙世守其业。女人在家料理家务,抚养子女,经营小额海产品。 (3)奇特头饰、服饰文化 埔女的发式,俗称“粗脚头”,此发式中髻同属清代汉族大衫制的发梳大盘髻,亦有乐簸箕髻,或称蝴蝶髻的,梳发时无分股,以螺旋团结于脑后,髻心古代插上一支大沙鱼刺固定,现代才插上一支塑料筷固定。后绕髻环戴几串四时鲜花缀成的花圈,古代摘山岗野花环戴。在髻心左右对称地插上几支大红、桃红色艳丽的簪花、绢花或鲜花,使整个头上打扮得犹如一座春意盎然的小花坛。有的妇女又在左右两边,各插上金或银制成的双脚发钗或梳子,中年妇女大多配上一对金质的钓钩式的耳钩。勇敢的埔女,个个生龙活虎、鲜艳婀娜、凸显泉州埔女的风采,埔女头饰文化保留了古代“骨针安发”的本义,历史的传承。近代埔区域的人们服饰。男性渔民传统上多数着装红柴汁(赤绛色)衣裤,这是用荔树、龙眼树木炼汁染白细布而成,耐穿且便于船上操作,其裤头宽大、裤筒较短,上衣开左衽,因右衽在海上作业顶风。女性服饰传统上也着装红柴汁衣裤,上衣开右衽,裤筒较短,裤头宽大,耐穿实用便于讨小海操作。多数妇女着装黑布裤,宽裤筒便以涉海,短袖便以操作,闲时上衣着装青色布或花布,妇女都不缠足。 闻名遐迩的埔女生活在蔚蓝色的大海岸上,有金色的沙滩、红色的土地……。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悠远的独特气质环境中孕育出来的埔女,有一种特别鲜明的色彩感观,这些村姑渔妇服饰、头饰文化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印证了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这个道理,保护泉州的埔女服饰、头饰文化这朵奇葩,引导它的健康发展同样重要。 (4)崇蛇习俗 虽然闽越国在北宋以前消失后,但福建境内原有闽越文化,并没有完全被汉字文化排斥、退出历史舞台,而是被整合吸收、交融,部分被承传下来。 (插图作者:摄影 李崇瑞) 勤劳的埔女 摄影:李崇瑞 福建乃至东海半岛上一些人不仅在体貌特征上存留一些古越人的特征,而且在思想意识、社会习俗等方面保留承传不少古越族文化的遗风,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相同或类似的体现。 崇蛇:闽越族崇敬蛇,以蛇为图腾,所以许慎在《说文解文》中对“闽”它解释为东南、越、蛇种仍崇蛇习俗延续下来。如东海半岛人们奉祀真武帝脚踏龟蛇有六座宫观,真武庙有千年石蛇,并以蛇身砌成围墙,堪称泉州一大独特景观。后埔社区打胸舞队头饰戴的草蛇圈,便有红布条做蛇信,从而使人们对蛇产生一种神秘感和尊敬的心理。在该地把蛇视为神仙,人们对“四脚蛇”和“土地公蛇”是禁杀,称为小龙,视为船灵。若“小龙”出现,即预示船将发生不祥的征兆,要急烧金纸祭祀,以补船运。 (5)语音特点 东海半岛埔区域内沿海一带村落,语音又有特殊表现。 1、声母方面:古代蛋民少用喉,用舌音。2、沿用古代大量汉语的词汇。如脸叫“面”,香叫“芳”,书叫“册”,祖父叫“公”,娘家叫“外家”,瞎子叫“青瞑”,生病叫“破病”,锅叫“鼎”,下雨叫“落雨”,里面叫“里沟”等。3、构词常在第一词序颠倒。例如公鸡叫“鸡公”,母鸡叫“鸡母”,台风叫“风台”,客人叫“人客”,堂亲叫“亲堂”,舅舅叫“母舅公”等。语言是人类相互沟通感情的工具,而且一代代地相传。为什么东海半岛沿用大量古汉语词汇和具有特殊构词方式?这也许是中原人和当地土著人语言交融而产生一种蛋民词汇痕迹。有古越的遗响。这仅是一种推测,有待论证。 (6)文身习俗 文身是南方百越民族的一个显著的特征,这种习俗十分盛行,其技艺闻名海内外。据《马可波罗游记》中说有很多印度富人等世界各地人们不畏波涛险阻,不远万里来到刺桐城,其目的之一便是为文身。由此可见,宋元时期泉州文身风气之盛和声誉之隆。时至今天,埔区域一些年老渔民身上仍可以看到这种文身的痕迹。现在年轻男女也视为时尚了。所文图案有文字、∷,也有动物或花草等。我们采访这些文身老人,都是老实本分的渔民,说不出文身的所以然,而认为是一种习俗,忍疼请人文身。 (7)俗鬼习俗 信鬼神重巫祝,这是闽越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这种风气在埔乃至泉州区域社会中存续下来,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人们常说“头上三尺有神明”,对鬼神怀有一种尊敬心理。此地俗鬼有二个突出表现,其一是奉祀神佛的宫庙特别多,据不完全统计东海半岛有70余座宫观寺庙,供奉300余尊神爷。各地区有共同奉祀神,而且每个角落也各自奉祀神佛,城乡人家的厅堂都设有神龛,供奉各种神佛。俗鬼另一类突出表现就是人们对神爷的祭拜活动也特别多,每逢初一、初二、十五、十六各户都要对神举行拜祭,逢神生日、传统节日、七月普渡日都会举办迎神赛会活动,捐资募款,修宫塑神像。这种特有社会风俗,在全国属罕见之事。 还有请“巫祝”师公用纸糊的房子、车马,为丧家做“功德”,道场仪式后烧掉,据说可以给阴间亲人享用。“找神”、“关落阴”就是把阳间活人的灵魂引渡到阴间与已逝亲人相会面活动等,这是埔及闽南区域信鬼重巫祝的突出表现,追根溯源应是对闽越族“俗鬼”风气传承的结果。 (8)婚风葬俗 埔婚嫁文化特殊,结婚时,新娘须待晚上才进夫家,证婚人会唱:新娘入门黑,明年生乾埔(男孩)。天未明亮,新娘又须返回娘家的习俗。 葬俗:据《黑子节葬下》说:“楚南,有啖人国者,其亲戚死,圬其骨而弃之,然后埋其骨”的记载。楚之南,古时称诸越,二次葬亦称迁葬、洗骨葬。埔区域至今仍保留在出殡途中又举办二次祭敬礼,尔后才棺葬。若干年后又拾骨洗骨行二次葬的习俗,背着骨殖罐到处找风水。这在北方其它区域绝无仅有丧葬文化,也是古越族特有葬俗。这里还保留每年正月十五掷土团,清明踏青,航行时摇橹褒歌,在外海作业拖大网,内海作业抛手网,补网溜窗梆等这些原住民习俗也一直保留至今。 (9)东海半岛有些村庄(角头)名称叫寮 埔及东海一带有顶寮、下寮、土地寮、后厝寮、番仔寮、法石港仔寮、埔西寮、海尾寮等,这些寮地均在晋江沿岸,现已聚居了人家,据区域历史,唐宋之前,这一带已有村庄开埠,经济繁荣,而这些寮地存在可以追溯到悠远年代。汕头大学黄赞发教授曾对此研究:“可证蛋民所事,潮属各地的田寮、园寮、草寮、番仔寮等以寮命名者比比皆是,当为蛋语之遗存。番仔寮可能是原住民聚居地。土地寮与‘土著’同音,汉民来开发地名叫寨不叫寮。”埔现有2平方公里面积,现居住有黄、蔡、郑、杨、谢、林、张、庄、郭、翁、苏、胡、王、吴等十几个姓氏,6千余人口,由此推理,东海半岛这些古寮地极有可能是原住民土著族群掘垦所建。 (10)天足 埔的男女过去每天赤足一双,在海滩、田野奔跑劳作。古代蛋民是不缠脚的,清代吴方霞《岭志杂记》曾描写蛋民“隆冬单衣跳足”。清代至民国时,该区域人们称不缠足妇女为“粗脚女”、“孜娘人”,称埔女的头饰为梳“粗脚头”。即便到了解放后,处处可看到赤足或穿木屐的人。但这种“衣着卉服,赤足行走,便以用舟”,自是古代先民的生活习俗。 综上可见,东海半岛区域保持这些文化特质与古闽越族蛋民语言、节俗、婚俗、葬俗相似,保持诸方面特色。说明该区域的汉民应与蛋民发生过历史上文化交融,而产生了文化涵化。如该区域古时没有蛋民存在,东海就没有显著的蛋民文化特质。从田野调查对东海半岛古闽越族后裔蛋民的追溯,历史文献也印证泉州湾畔有蛋民活动记载及考古资料显示,依然可以找到古闽越族人曾聚居在这片土地上的印痕。 这里渔民,在经历滔滔巨浪的博斗中,练就的勇敢海洋性格,这与古闽越人,以船为本,以楫为马,有不稳定的陆居,搭草寮或以拾蚵壳抹海泥筑屋栖息,海上业渔习俗相同。另外唐宋后迁入东海半岛各村落的诸姓,如埔除黄姓有族源,其余十几姓氏的族源均不祥,其它村落比比皆是。东海半岛目前保存上述奇特的习俗文化,应是本地区先民——闽越族后裔蛋民的文化遗存。随着广泛深入调查必将揭开该地区域诸多姓氏族人与蛋民的渊源关系。在新纪开元之际,对于东海半岛这奇异古越风泉俗遗存。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学术文化机构,宜应组织作深入调查发掘,分析研究,让更多的实物资料来论断。勿使这海洋族群绚烂光华的历史,蜕变为虚无缥缈的传说、神说。 资料来源:1、参考《闽台文化》; 2、《泉州晚报(海外版)》所载《深沪湾土著群》; 3、《泉州晚报(海外版)》所载《越、汉文化在福建的消长融合》。 埔风情吸引海外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