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泉州南建筑博物馆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泉州南建筑博物馆(以下简称“南建馆”)创办于2000年年初,是泉州市人民政府献给第二届泉州旅游节的一份精致的礼品。 南建馆座落于泉州市区温陵路与湖心街丁字路口东南隅,即泉州古城遗址东垣中段,地名“草埔尾”。以洪氏宗祠为临时馆址。洪氏宗祠规制严谨,本身就是一件典型的极具闽南传统建筑特色的展品。主展厅在宗祠右前方,平面长方形,约1000平方米,仿闽南古建筑简易搭盖。 (插图作者:(摄影 李晓川)) 泉州南建筑博物馆 (摄影:李晓川) 展馆分温陵溯源、古城是传统建筑的承载体、宗教建筑、家庙民居、中西合璧的商业建筑、土楼、古塔经幢、古桥梁、古庭院园林、古井、传统民居的门、传统民居的窗、传统民居的墙、传统居居内部、梁架结构、斗拱飞天、神龛、柱珠、匾额门楣、泥塑、砖雕、石雕、木雕、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等几十个专题专栏,荟萃从唐宋到现代遗存的泉州古建筑珍贵的史料和实物,布列近900张集中体现泉州地区古、近代各种建筑类型、建筑形式、建筑部件构件的图片,60幅真实反映古城风貌的老照片;陈列一批木、石、砖、琉璃等各种质地的古旧建筑构件实物,其中有形态各异的栋梁门窗、柱头柱础、斗拱吊筒、雀替驼峰以及石雕木刻、泥塑彩绘;还有传统建筑工匠使用的工具,如斧头、刨刀、锯子、锉刀、墨斗、鲁班尺、高尺;刻刀、双面锤、铁勺、木杠、凿子、撬棍;瓦刀、抹子、鸭嘴、平尺板、钻子等;以及传统民居的建筑模型,规划、测绘、施工图纸和有关泉州南建筑的书籍、论文。2001年,南建馆积极配合名城保护建设,着意征集具有闽南建筑特色的古民居,利用馆的空地,将馆中历年收藏的建筑部件、构件,复原组拼一批亭塔楼屋、门墙院落,连同碑碣匾额、梁柱斗拱、砖瓦吻兽,辟为露天展场。这是一份绚丽的建筑文化遗产,由她组成的反映泉州人文科学的建筑专题博物馆,虽然初具雏形,却凝聚了泉州传统建筑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精湛的工艺技术,丰富的建筑布局、形制和风格,增进了人们对泉州名城保护建设的了解、理解和关注,增强了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南建馆以新颖的内容和独特的姿态参加泉州市第二届旅游节,从一个侧面向海内外游客展示文化名城的历史风貌和高度文明,令人耳目一新。四年多来接待国内外观众近40万人次,其中有联合国官员,有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波兰、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的游客,有香港、澳门、台湾两岸三地同胞,有各省、市、自治区旅游团体200多个,全国人大、政协、国家建设部有关领导多亲临视察,中央及省内外许多离休老干部、专家学者经常莅馆参观指导,中央及省、市各级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宣传媒体、新闻单位也经常关注、宣传。南建馆已经成为泉州地区一处文化品位较高的旅游热点。 但由于现展馆是临时性质,面积狭小,致使大量征集来的物品置放露天,任烈日暴晒,风吹雨淋,加上防火、防盗、防虫害设施简陋,个别构件已出现风化损坏,更有大量流失民间的建筑构件得不到收藏和保存,大批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得不到集中保护与展示。这些文物的缺失,将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难于补救的遗憾。为抢救、保护、发掘、继承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市委、市政府决定筹建南建筑博物馆新馆。该项目由市建设局牵头负责组织实施,业主单位为市城建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设计单位为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设计者为驰名中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级建筑设计大师齐康教授。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完成新馆划定红线、土地预审、项目立项等前期工作,并于2003-12-31日举行奠基仪式,目前已向5家设计单位发出邀请招标,对博物馆主馆规划方案进行优化与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