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恩岩位于丰泽区清源街道后茂社区,系供奉观世音菩萨和三宝佛祖的庙宇。主殿供奉的白衣观音造像(高3.7米,宽2.5米)是北宋元佑年间(公元1086-1094年)匠师依地表天然巨石雕琢而成,佛像庄严,雕刻精湛;观音跌会莲花宝座,逸发飘肩,面额丰润,慈眉慧眼,形神兼备,大有救苦救难之妙相,其着装端庄大方,衣褶线条刚正有力,这尊座像是全国唯一用天然岩石雕刻而成的男相观音佛像,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赐恩岩地处清源风景名胜区“奇峰醉月”意境区内。据史书记载,赐恩岩为唐代皇帝赐给刺史许稷的封地。许稷出生于仕宦家族,祖父辅乾曾任泉州刺史,其父懋文曾登进士,曾任西安太守。许稷青年时期寒窗苦读,中进士后,担任中柩要职,曾随驾西巡,为安边立下大功,得到皇帝赏赐,因名赐恩山,后建寺庙,名亦为赐恩岩。开闽许氏宗祠建于山上,宗祠左侧即为赐恩岩,寺为单檐歇山式顶,三开间,二进深建筑。赐恩岩环境幽丽,胜迹遍是,山上巨石成片,石洞、石室蜿转其中,著名的“欧阳洞”是唐代进士欧阳詹少年读书之处,明代诗人、书法家黄凤翔题欧阳石室“文章道德开先万古烟霞成豹隐;载籍音容在望一龛灯火似囊萤”楹联至今保留于寺内。赐恩岩是一个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的游鉴之所和宗教朝觐圣地,历代文人墨客游憩其间,吟诗作赋,留下不少传世佳作,明末杰出的进步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李贽撰写的楹联“不必文章称大士,虽无钟鼓亦观音”立于观音殿拜亭石柱上。民国25年(1936年),一代高僧弘一法师集大方广佛华严经偈颂句为赐恩岩三宝殿题联两副,其一:“如来境界无有边际;普贤身相犹如虚空。”其二:“能立无上正教法;常为世间良福田。”在洞周围,有玩心亭、邀月台、魁星楼等古迹遗址,有叶向高、何乔远、马负书等名人题刻的“高山仰止”、“鸢飞鱼跃”、“山海奇会”、“鹤径琴台”等摩崖石刻。整座山岩气势磅礴,怪石嶙峋,屏拥插天,苍松虬柏,蔚然滴翠,岩前哪棵古樟树已有近八百年历史,犹如一擎天巨伞,至今仍枝繁叶茂,一片苍翠。
赐恩岩是一座近千年历史的古寺,历经风雨沧桑,由于年久失修,现有的观音殿和三宝殿破损严重,部份屋面、梁架断裂,有的殿顶已坍塌,需要进行抢救维修。为保护文物古迹,确保信众安全,丰泽区宗教主管部门及相关单位对此极为重视,2000年底成立了由有关单位组成的修复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修复工作。多次配合市文管办组织专业人员对两大殿建筑进行实地勘察、测量,绘制现状图和设计维修方案图,组织各方面领导和专家对方案进行论证,达成共识,将维修方案分别呈报国家、省、市宗教、文物、建设等部门审批。获准后,市、区两级政府非常重视,拨出专款支持修建,期间,海内外各界人士、四方善信踊跃捐资,仅菲华泉州公会百位乡贤就捐资菲币500万元。一期工程(观音殿、三宝殿及周边附属建筑,包括上、下石埕、山让、护栏及回廊等)于2002年秋破土动工,经过近2年的努力,于2004年竣工。整个工程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修旧如旧”的要求,既保留原有建筑的严谨风格,又对周边环境作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布局。
重修后的赐恩岩寺殿宇更加庄严辉煌,古色古香,殿前大埕铺设整齐美观,周边莲花石护栏砌筑划一,埕上锍金灼台一座,香炉一对,左有金亭,香烟缭绕,香火鼎盛,龙眼树掩荫下的石埕上摆有石凳石椅供香客游人休息,寺右、寺后由菲华泉州公会乡贤捐建的邀月亭、玩心亭两座亭阁错落有序立于其间;下埕大樟树下,新铺设的石板路直通山门,这古木掩映,花团锦簇,山门右侧矗立了三块堂皇壮观的碑刻,记载了重修赐恩岩碑记和捐资芳名,既彪炳了善信的功德,又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赐恩岩以其悠久的历史,深远的影响名播海内外,随着二期僧舍的拓建和“奇峰醉月”意境区的进一步开发,其蕴含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必将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成为集宗教、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好去处,吸引更多的海内外善信和游客。
(插图作者:(摄影 李晓川))
清源山赐恩岩 (摄影:李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