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泉州南音在菲律宾的传承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 泉州南音,又称弦管、南管、南曲、南乐、御、郎君乐等,是发源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古老音乐。泉州南音的根源可上溯至唐代,它集萃唐以来中原雅乐之遗韵,后来又吸取昆腔、弋阳腔、青阳腔、潮调、佛曲、道情等精华,形成格调韵味自成一格的音乐体系,它和西安鼓乐、山西五台山音乐、北京智化寺音乐等被认为是中国最具代表性、最古老的传统音乐。泉州南音还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文化最丰富、最完整的一大乐种,有着历史长河中多种典型因素的积淀,被誉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泉州南音有着自成体系的工×谱,有别于全国通行的工尺谱,其五个基本音及其变化音,蕴含了历史悠久的古代乐学理论。泉州南音有着独特的润腔方式,演唱必须以泉州腔方言(历史上泉州腔为闽南话的代表)为准,唱词中含有大量的泉州方言和泉州梨园戏唱词。传统的南音清唱形式是“四管全”,演唱者自执拍板坐于内中,右为琵琶、三弦,弹奏骨干音(即工×谱),左为洞箫、二弦,润腔演奏,并同唱腔相和协,演奏形式十分独特。泉州南音还具有独特的乐器及演奏方法,南琵琶,横抱(《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所载为斜抱),有别于北方琵琶(竖抱),南琶是保持唐代形制的曲项琵琶,弹奏时低音淳厚沉抑、中音明快柔和、高音坚实清脆、紧张尖锐;洞箫,古称“尺八”,十“目”九“节”,音孔前五后一,音色典雅浑厚、柔和优美,泉州洞箫与现今日本专门收集民间乐器的博物馆正仓院保存的唐制“尺八”形制一样,日本尺八是南北朝末年至唐朝初年由中国传过去的,1984年由导演大岭俊、“尺八”演奏家木村智一带领的“寻访尺八的源流”日本代表团曾经到泉州寻根;二弦形制与古代乐器奚琴相同,音色柔和甜美,三弦中、低音浑厚坚实、高音响亮;拍板,由五块荔木片串成,演唱者双手执拍板,于乐曲强拍处撩拍。 泉州南音以洞箫、南琵琶、三弦、二弦及拍板的坐奏称“顶四管”,以南嗳(唢呐)、南琵琶、三弦、二弦及拍板的坐奏和响盏、小叫、木鱼、双铃、四宝及扁鼓等乐器的立奏合称“下四管”。 泉州南音的曲谱由《指》、《谱》、《曲》三部分组成。《指》系有词的套曲,南音各种旋律大都可以在这些套曲中找到,《指》共有48套,形成于不同时期;《谱》是纯器乐曲,音域宽广,技巧性较强,以《四时景》、《梅花操》、《走马》八骏马、《百鸟归巢》最为著名,称“四大名谱”,《谱》现有16套,以前还有一套《大阳关》现已失传;《曲》即是有词之散曲,共有2000多首,专门于演唱中使用,许多散曲的唱词和梨园戏曲目相同。泉州南音借用了不少唐大曲和其他乐曲的曲牌,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后庭花》、《三台令》、《梁州曲》、《甘州曲》等,曲牌:《长相思》、《鹧鸪天》、《醉蓬莱》等更与宋词的曲牌相同。 长期以来,泉州南音的传承均为设馆授徒、师承传授,以前南音馆社还有“祭郎君”、“祀先贤”等重要而独特的民俗活动。 泉州南音演奏(演唱)旋律缠绵深沉,格调清丽高雅,曲词古朴曼妙,曲风委婉清脆,节奏具有清、雅、淡、慢等特点,“具有广泛流传的传统文化与表现形式”,“从历史、艺术、人种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或文学角度看,具有突出价值”,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东方音乐奇葩”。 (二) 海外华侨移民的历史和华侨华人人口的发展,最真确地反映了泉州南音在侨居地流传、根植的基础。 菲律宾是泉州南音在海外最流行的国家,共有二、三十个南音社团活跃在菲律宾各地,其中马尼拉长和郎君社成立于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是海外华人社会中历史最悠久的南音团体。 早在宋朝时期,泉州就已经和菲律宾各岛之间有商贸往来。元代,泉州海商经常到菲律宾的麻逸、三岛等地进行商业活动。明代,泉州人纷纷移居菲律宾的苏禄、棉兰佬、怡朗、宿务和马尼拉、大港等地,1571年(明隆庆五年),西班牙占领吕宋岛后,移居菲律宾的华侨不断增多,1589年(明万历十七年),在马尼拉的华侨总数已超过1万人。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全菲华侨人数已达10万人,另据19世纪90年代马尼拉、怡朗、宿务、卡加扬4个华侨集中居住地的人口统计资料抽样调查,华侨人数的80%来自晋江、同安、南安、龙溪4县,其中晋江籍(含今石狮市、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华侨占总数的47.5%,旅菲泉州籍华侨总数有7万人以上。1939年,据《南洋通报》社估计,全菲华侨总数至少有30余万人(包括违禁入境者),其中在中国驻菲律宾领事馆登记的有13万人。 清朝末期,朝廷政纲腐败,世界列强欺凌,中华大地疮疾满目,泉州地区匪盗横行,民不聊生,晋江涵口村的南音艺人陈锦戈不得不南渡谋生,在他将要离开乡村之时,南音师傅要他把琵琶带走,师兄弟、众弦友也纷纷以箫、弦相赠,师父眼含热泪地对他说:“阿锦,这‘家俬’,是我们的先贤从黄河岸带到这东海边,现在伴你渡洋去吧!”陈锦戈到达菲律宾之后,勤奋努力,很快成为甲未地地区的商界翘楚。他看到许多和他一样离乡背井寄人篱下的同胞,孑然一身,孤苦无依,碰到事情就束手无策,一筹莫展。于是,团结和组织同胞相互支持协助的想法在他心中油然而生。一夜,许多南音爱好者聚集在他的竹编厂中,品竹调丝,一支支悲哀缠绵、愁思切切的乐曲不断拨动着他的心弦,忽然,他灵机一动,为防蔽西班牙殖民者的耳目,以创立音乐社为名来组织、服务侨胞的想法在他心中显现。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菲律宾华人和社会史无前例的第一个侨团——菲律宾长和郎君社——成立了。从此之后,“长和社”丝竹齐鸣,余音绕梁。在长和郎君社内挂有藏头楹联:“长歌绕梁南音怡情;和金调石炎岛蜚声。”“长是千年百代中原曲;和与五湖四海同生根。”长和郎君社在宿务设有分社。 与长和郎君社一样具有悠久历史的南音社团还有菲律宾金兰郎君社,当时众弦友志同道合,情同手足,故命名为“金兰”二字。该社社址在马尼拉市华人区树日街,经常为马尼拉市各主要社团的庆典活动演奏,蜚声遐迩。 1931年,菲律宾南乐研究社成立,初期由蔡由春为音乐教授,不断扩大组织,短短几年间即稍具规模,同时推动社会福利工作,后定名为菲律宾南乐崇德社,太平洋战争中停办,1957年复社,由陈而添执教,现主要领导人为蔡友铁。 1935年,由蔡继扁、林海清、施光芸等18人发起,在马尼拉成立菲律宾国风郎君社,宗旨是:保持中华文化、发扬中华民族南乐艺术,以传统雅乐清音陶冶世道人心,促进中菲文化交流。 除了以上菲律宾四大南音社团之外,菲律宾比较出名的南音社团还有,菲华志义音乐社、三宝颜菲华友谊联艺社、北甘马仁省和鸣郎君社、西黑省华艺社、西黑省菲华艺联郎君社、亚虞山菲华艺声音乐社、怡朗南乐崇德社、怡朗华侨金兰郎君社、丹辘省华艺音乐社、拉牛板华侨音乐社、东棉省艺群郎君社、南古岛南声郎君社、宿务同乐郎君社、礼智菲华万江轩郎君社、华侨四联乐府(1950年成立)、马尼拉弦管联合会、迺乙艺群和鸣郎君社、科任天山南音社、菲律宾中国洪门协和竞业总社南音股、洪门协和竞业总社中北吕宋支社南音组、菲律宾丝竹尚义总社、桑林阳春总社(1923年成立)、菲律宾丝竹桑林各团体联合会(九联)、纳卯菲华桃园音乐社、菲律宾乐和郎君社(1951年成立)等。 (三) 为了能将南音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菲律宾南音社团纷纷礼聘家乡泉州的著名南音艺师到侨居地设馆授徒、传授技艺。 清朝末年,泉州南门外溜石村(今属晋江市池店镇)的南音名艺人朱的伯曾在菲律宾任南音教师多年,在侨胞中享有很高声誉。泉州南音组织“回风阁”名家辈出、人才济济,南音名家柯豹先、陈武定、陈金垣、蒲井等,先后往菲律宾授艺,其中的“南音状元”陈武定,字登垣,又名国定,泉州南门后山人,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生,早年曾当学徒工,先后师承泉州南音名艺人丁梦高、柯貌先、朱的伯(菲律宾归侨)往台湾开馆传艺,同时与台湾南管名艺人唱和交流,声誉鹊起,菲律宾侨胞不断驰书请他前往任教,光绪二十年(1894年)陈武定束装渡菲,受到菲律宾侨胞的热诚欢迎,在菲律宾期间,不但开馆授徒,每逢旅菲社团庆典或侨胞家乡传统节日,他无不亲往登台献艺,与旅菲侨胞结下深厚情谊,后因患脚疾,方才回归祖国。在晋江安海镇,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成立南音组织——雅颂轩,涌现出一批著名艺人,高铭网,又名文网,安海高厝围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生,自幼聪颖,14岁开始学习南音,先后受业于蔡焕东、刘金镖、许昌等南音师,具有较深的乐理造诣,精通各项乐器,民国18年(1929年),高铭网应菲律宾长和郎君总社聘请,远渡重洋,担任该社教授,许多景仰高铭网先生的华侨青年纷纷慕名前来拜师,各埠南音教师也慕名前来学艺,一时生员骤增,门徒云集,高铭网培养了许多南音人才,菲律宾各南音社团的名教授陈而万、林玉谋、郑燕仪等皆出其门下,被菲律宾南音界誉为“一代宗师”。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国策,泉州南音劫后重生,海外南音界也和泉州恢复了密切往来。1981年元宵佳节,泉州市举行南音大会唱,菲律宾南音代表团前来参加。之后,在1982、1984、1988、1996、2000年举办的多届国际南音大会唱,菲律宾弦友都组团参加,在1984年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南音大会唱期间,来自菲律宾的南音代表团还和印尼、新加坡、香港、泉州等地南音界举行学术讨论会,并发起成立中国南音研究会筹备委员会(最后正式定名为“中国南音学会”)。2002年举行第七届中国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暨中国古乐大会唱,到会的菲律宾南音社团有:菲律宾长和郎君社总社、菲律宾金半郎君社、菲律宾国风郎君社、菲律宾南乐崇德社,他们与来自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日本以及大陆陕西西安古乐团、山西五台山佛乐团、河南大调曲子团和泉州、厦门、漳州、三明等地音乐团同台献艺。 菲律宾弦友还曾于1989年会同其他东南亚南音社团集中访泉参加海内外弦友大联欢及南音学术交流研讨会,海内外弦友400多人欢聚一堂、整弦游街、锦棚演唱、拜馆互访,洋溢着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息和乡音乡情,同时进行南音艺术学术交流研讨活动。 20世纪80年代开始,泉州南音界再次走出国门,应邀到南洋一带传授技艺及开展交流联谊活动。泉州南音乐团的马香缎多次赴菲律宾等地演出及教授技艺,其演唱、演奏技艺深受海外弦友赞誉。1995年,泉州南音乐团李白燕应邀到菲律宾演出。泉州南音界还多次组团或参加全省组团到菲律宾参加南音社团庆典等活动,1990年参加菲律宾长和郎君社总社成立170周年庆典,并获菲律宾总统科拉松·阿基诺接见,其他如菲律宾国风郎君社50周年、60周年庆典(1985、1995年)等等。 (四) 在菲律宾的南音社团传承泉州南音并非仅仅是传唱南音,他们还十分注重南音曲簿的收集、整理和出版,注重对南音艺术的历史考证、南音的曲韵、旋律、唱词、发音、咬字、乐器等方面进行深入理论研究,为传承、发展、完善泉州南音作出不懈的努力。 泉州南音长期以来均是师承传授,曲簿多为手抄本,非但流传不广,且手抄容易错漏。1953年,出生于泉州城东镇的菲律宾华侨刘鸿沟先生将富有特色的南音声腔、韵律及独特的工×谱,按国际通行的五线谱编印成《闽南音乐指谱全集》,由菲律宾金兰郎君社发行,被南音界公认较好地保存了南音曲谱的专集之一;来自晋江的吴明辉先生,先后汇编《南管指谱全集》、《南乐锦曲选集》、《南乐锦曲续集》等书,所收南音散曲非常丰富,由菲律宾国风郎君社出版发行。 在泉州南音研究方面,1985年出版的《菲华国风郎君社庆祝成立五十周年纪念金禧特刊》登载了介绍南音艺术、菲岛南乐、高甲戏曲与南音之关系、泉州弦管音乐及各种乐器的文章;1990年出版的《菲律宾长和郎君社总社一百七十周年纪念特刊》除了刊载《发刊词》(杨华彬撰)及《菲律宾长和郎君社总社170周年的历史回顾》外,还刊载了林天修的《弘扬国粹,悉力以赴》、杨清平的《珍惜南音》、许永忠的《南音溯源》、王尚从的《菲律宾的南音摇篮》、颜长仁的《南音研究》、蔡锡的《跨国音乐——南音》等研究文章,该特刊上还收录了一张《世界闽南语系南音分布图》,极具价值和意义。 在海外的南音社团声气相投、相互支持、密切联系。例如,菲律宾中国洪门协和竞业总社中北吕宋支社郎君社成立之初,自备乐器简陋,之后蜚誉菲岛的国风郎君社、长和郎君社、南乐崇德社纷纷惠赠乐器,使其整套齐全;拉牛板华侨音乐社教授吴祖籍亦来担任协和支社郎君社义务教授,并经常率领拉牛板华侨音乐社林金钟、黄世素、蔡崇彬等十多名乐友光临协支郎君社庆典活动,演奏助兴;协支郎君社与国风郎君社亦往来密切,每逢两社有举行庆典节日,都互相东邀光临观礼,或整弦助兴以娱宾客,两社热心弦友共有六七十人;1989年6月,南乐崇德社亦首次到协支郎君社联谊演奏。 1975年,菲律宾长和郎君社、菲律宾金兰郎君社、菲律宾南乐崇德社、菲律宾国风郎君社、华侨四联乐府联合组成马尼拉弦管联合会,由蔡联胜先生任主席,该会每年皆举行大规模演出,还经常组团到菲律宾各省市巡回访问,在菲律宾华侨中有良好声誉。菲律宾还曾经举行了多次马尼拉海内外南音大会唱活动。 1977年,新加坡湘灵音乐社在狮城举办了首届“亚细安”(东南亚)南乐大会奏,广邀东南亚各地(星、马、菲、印)南音弦友会聚新加坡表演,开创了泉州南音多国同台会唱的先例,大会奏期间还成立了“东南亚南乐联谊筹备会”,菲律宾膺主席,新加坡为秘书,马来西亚任财政;1979年、1981年分别在马尼拉(菲)、吉隆坡(马)举行二、三届大会奏,并正式成立“东南亚南乐联谊会”。 (五) 现在要考证出泉州南音是什么时候传播到菲律宾的已经很难了,可以肯定的是,南音必是随着早期华侨的足迹而踏上菲律宾群岛的。 早期华侨因生计所迫,不得不背井离乡、浪迹海外时,虽然一身之外无长物,但一些南音爱好者往往将日夜相伴的洞箫、琵琶等南音乐器随身携带,回国返乡之日遥遥无期,这些心爱之物可以在闲暇之时吹拉弹唱,聊慰去国怀乡、思亲恋旧之情。 慢慢地,南音这一优美、熟悉的家乡曲调不断地将爱好者集中起来,一些虽然不会弹、唱的华侨也在乡音的感召之下聚集过来,形成具有一定组织形式的南音社团,他们通过闲暇之时或节庆聚会吟唱南音,抒发着对家乡、对亲人梦魂萦绕之情,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励艰苦创业、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曲曲乡音,就好像是慈母对游子的呼唤,一些老华侨十分喜爱听《远望乡里》这一曲,每每听到“远望乡里,举眼何处是:见许层峦叠嶂,层峦叠耸,盼我家山,隔在许白云边:心想,我寻思,魂魄驱驰……”,禁不住老泪纵横。 南音社团的存在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泉州南音在海外的传承和流播,在社团组织推动下,南音吟唱有了固定的阵地,南音活动越来越活跃,南音在为许多海外华侨华人之间的了解和团结,南音社团不仅是南音爱好者的组织,同时也是关怀同胞、扶贫济困的力量集结,像菲律宾最早的南音组织——长和郎君社,从成立之始就开宗明义以南音活动为名称、服务侨胞为实质的创社宗旨。 海外南音活动,还增进了华侨华人与侨居地人民之间的沟通和友谊,泉州南音不但在菲律宾华人中扎下根来,还扩展到当地社区中,并与原住民的音乐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菲律宾析南音师刘鸿沟担任菲律宾大学音乐院和菲律宾女子大学音乐教授,在菲律宾大学校园传授泉州南音艺术,促进泉州南音艺术与当地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与居住国文化的交流、对话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