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山,在丰泽区东海街道北部,东近后渚,西接大坪山,南向法石石头街一带,北与丰泽区城东街道南部的几个社区相接壤。
桃花山,其山脉从双阳山经清源山而来,至桃花山呈带状分布,由西北向东南逐渐下降没入泉州湾的后渚港。
为什么叫桃花山?据《泉州府志》和《晋江县志》记载:“桃花山,在三十二都,距郡城东南二十里。山土色似桃花,故名”。桃花山,海拔不很高,仅124.8米。“原燕山晚期第一阶段侵入岩。”
桃花山古道,是古代往来于泉州市区与后渚之间的古驿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条古驿道。
桃花山,更因我国民族英雄郑成功于清顺治四年(1641年)在此屯兵一个月而闻名遐迩,使其知名度更高。郑成功为反清复明,除占据金门、厦门外,还准备夺取漳州和泉州,以控制整个闽南,建立其根据地。泉州城当时是晋江县的县城,也是泉州府的所在地,是泉州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如能攻下泉州城,对控制整个泉州府非常有利。
明永历元年(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郑成功与诸将领商谈后,决定攻取泉州城,乃于是年七月二十二日,与其叔父定国公郑鸿逵亲率兵将,屯兵于泉州城涂门外的桃花山,作进攻泉州城的部署。
当时,清军的泉州提督赵国祚看不起郑成功的军事力量,率骁骑五百,步兵一千五百人,分为两队,一队从涂门出征,一路从东门出发,直冲郑成功的营垒。郑成功令洪政、陈新二将统众御之。从上午打到中午,不分胜负。郑鸿逵料难取胜,乃派遣林顺两面夹攻;郑成功亦令余宽出奇兵截杀,把清军杀得大败,直追至泉州城下,才鸣金收兵。
从晋江县境横穿的晋江下游南岸,有个溜石村,它与晋江下游北岸的法石隔岸相望。溜石的村落虽然不大,但在溜石村附近的溜石山上,却建有一座“溜石锍台”周围二十余丈,高一丈四尺,下层有锍眼十八个,配备大发烦、大神飞炮十八门;上层设锍眼二十个,配备百子锍佛朗机四十门,可以居高而发。塔畔列营房、宿军士三百名,被称为“郡城山水第一关”。
郑军从桃花山下来进攻泉州城时,经常被“溜石锍台”的清兵发觉并加以夹攻和阻击,使郑军的进展很不顺利。要进攻泉州城得以顺利进行,首先必须消灭这只拦路虎。因此,郑成功与其叔父郑鸿逵商议说:“解应龙(镇守溜石锍台的清军参将)在于溜石寨作犄角势,此城(指泉州城)难攻,叔父可督兵攻城,解应龙必来援,侄(郑成功自称)遣水师一阵,由桑一筠同杜辉暗袭其寨(指溜石锍台,下同);另令郭新、余宽暗伏其寨中途,俟彼回救,齐起夹攻,擒其必矣。”郑鸿逵赞同郑成功的意见,立即进行部署。然后掌号进兵,由郑鸿逵率领进攻泉州城。解应龙果然率溜石锍台的精兵再来援助泉州城内的清军,至中途,解应龙忽见流星飞马前来禀报,郑军已在溜石锍台攻击甚急。解应龙赶快回师,郑军郭新、余宽的伏兵突然冲出,把清兵杀得大败,解应龙亦被杀死。由桑一筠、杜辉率领的郑军也将溜石锍台攻破。
经此战斗后,郑军士气大振。泉州城内已故乡绅郭必昌之子郭显也表示原作郑军的内应。这件事因保密工作没有做好,被清政府的密探所侦知。泉州提督赵国祚立即带兵到郭宅要抓郭显,进宅时,发现只有空宅,大为骇异。经威胁利诱,郭显的老婆眷姐乃向清兵自首和告密,在后花园的井中旁石有门,赵国祚令人扳开,果然里面有一大穴,郭显家的十三人都躲在里面,赵国祚遂将他们全部抓捕并加以杀害。这件事还累及阁部黄景昉。当时泉州城的西门守将杨发义与郑军诸葛斌通,要为援助郑军。适赵国祚召杨发义改守东门。诸葛斌不知道这一改变,与副将蔡参临城池,全部被歼,这些对郑军都是重大损失。
是时,清军的漳州城守王进(浑号老虎,河南省人),闻知泉州城被围,不久又报溜石锍台被破,顿足说:“泉州城危矣,吾当往救。”漳州总兵杨佐阻挡说:“各有汛池,且未奉总督令,胜败干系,是谁担之?”王进说:“公言差矣,贼(指郑成功部)今从中截杀,制台之檄,安能飞过。徜途坐视,一旦泉州城破,贼势愈炽,吾城(指漳州)其能保乎?此所谓唇亡齿寒也。公(指杨佐)善守城池,吾当往救。”遂将骑兵五百,步兵千人,分为三队:第一队由总领旗赵英、右哨千总杨得功会同同安营游击廉郎,声言要攻取晋江安平(安海)。王进认为安平是郑成功的老巢,听说要攻取安平,郑成功必定回救,这是采取“围魏救赵”的办法,以分割郑成郑的兵力。第二队由王进亲自率领,相机而动。第三队由右哨千总李玉、游击祁先秋作援兵,先遣人声称:“本镇统领大军合潮州援兵数万,即日抵达泉郡,破贼解围,并直捣其穴”。
王进这种虚张声势的宣传,果然起了作用。郑成功闻报,迅速找其叔父郑鸿逵说:“王老虎(王进)接连潮师救援,不日即到。泉郡坚而未破,倘以一旅扼五陵,而改安平,则首尾受敌。”郑鸿逵说:“如此奈何?当且暂退。”郑成功说:“安可退师?可令杨才、张进先去蓟园守据,林习山与杜辉整备船只,泊浔尾,以防不测。叔父可督林顺、洪政等急攻其城(指泉州城),侄领郭泰、余宽据营五陵,作两边救援。”郑鸿逵表示同意。
王进率漳州清兵到南安大盈,侦知郑军在各处联营把守,不敢走大路,而是抄小路前进,并遣人夫备草束接应,诈称要攻取安平,着第一路的左哨千总杨得功去负责这件事,而自己却带领骑兵和步兵,乘夜由冷水井过何坑,出南安,突到泉州城下,与郑军的洪政交战,洪政战败。泉州提督赵国祚在城上遥观,知道救兵已到,以此四面呐喊,虚作相助势。郑鸿逵心虚,赶快退往金门。而郑成功则认为援兵要攻取安平,赶到安平准备应战。郑军攻取泉州城的围遂解。王进进入泉州城时,赵国祚非常感激地说:“非公来速,此城危矣!”
泉州城之围解后,王进恐怕郑成功乘势攻取漳州,急忙向赵国祚告辞回漳州。
郑成功因得报其叔父郑鸿逵已从浔尾遁金门,也就不再发兵去泉州援助,即将杨才等兵抽回,把守五陵要口。
郑成功回归安平后,侦知王进仅来一千五百人解围,知道受其虚张声势所骗,非常后悔。随唤洪政、余宽二将,领兵从小路埋伏青石宫,又令杨才、郭新二将,领兵埋伏蓟园;另令张进带兵接应,准备袭击王进的漳州清朝援军。五将出发后,不日回禀,王进的援军已撤回两天了。
清朝道光年间,地方官员编纂《晋江县志》时,对这段长达一个月的史实不敢不写,也不愿多写,只在该志第十八卷的《武功志》中轻描淡写地记载:国朝顺治元年(应系明永历元年、清顺治四年之误)八月,郑鸿逵攻泉州,列营于桃花山。九月,漳州王进来援围解。溜石锍城被破,参将解应龙死之。
现在,泉州市委、市政府已在桃花山的西侧大坪山顶,塑一尊雄伟巨大的民族英雄郑成功骑马铜像,塑像高30米,基座平台高8米,总高度38米。这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骑马座像。同时,还准备在周围建设一座郑成功文化公园,桃花山也准备建设为城市森林公园。
桃花山上,过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山上居民贫困。如今,山上的水泥公路已四通八达,经济开始繁荣,居民逐步走上小康之路。桃花山、大坪山的建设如能再与“海上丝绸之路”(往来于泉州市区与后渚的古驿道)和郑成功这两个内容结合起来,一定可以建设得更加美好,成为泉州市和丰泽区参观、旅游、度假、休闲、娱乐、锻炼的好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