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史上,泉州西门外塔后村(现丰泽区北峰街道北峰社区)人陈庆镛曾以“抗直敢言”而闻名于世,是清季泉州重要的历史名人。他与龚自珍、梁守钜的诗文交往是近代史中的一段佳话。
陈庆镛字乾翔,别号颂南,生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二月,卒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享年64岁。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户部主事,迁员外郎,授御史。
龚自珍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被柳亚子先生推崇为“三百年间第一流”的诗人。其大型组诗——《已亥杂诗》乃中国诗史上所罕见,共有七绝三百一十五首,写于道光十九年(1839)龚自珍辞官返家之时。其中第三十一首为《别陈颂南户部庆镛》,如下:“本朝闽学自有派,文字醰醰多古情。新识晋江陈户部,谈经颇似李文贞。”(泉州西门外塔后村在清代仍隶属于晋江县。)龚自珍认识时任户部主事的晋江人陈庆镛,距其写这首诗的时间不久,故称“新识”。龚氏认为,清代儒家理学在福建称为“闽学”,自有其文章风格醇厚多如古人情味的流派,而陈庆镛的理学观颇像李文贞。“文贞”是清初官至大学士的安溪李光地的谥号。徐珂《清稗类钞·性理类》载:“闽中学派,李氏最盛,文贞公之弟光坡,字耜卿,著《性论》三篇,又著《三礼述注》六十九卷。从弟光,字广卿,光型,字仪卿,同撰《二李经说》。……李光地著作宏富,收入《榕村全书》和《李文贞公全集》等,例如《四书解义》、《周易通论》、《周易观象》、《尚书七篇解义》、《孝经全注》等。陈庆镛学问渊博。其学生何秋涛为《籀经堂类稿》作序时谓陈氏“精研汉学,而服膺宋儒。尝谓‘汉宋之学,其要旨主于明经致用,其归皆务于希圣希贤。他人视为二,吾直见为一也’。惟斯数言,实后学之准的”。陈氏以著名学者阮元和孙经世为师,还经常同何绍基、魏源、张穆、苗夔、赵振祚、朱琦、梅曾亮等友好,以及同窗陈金城等人,共同振刷精思,切劘道谊。他崇尚孔安国、郑玄的汉学和程颐、朱熹的宋学,力图以质朴而严谨的汉儒精神治学,以宋儒的言行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从而经世致用;曾自题楹语云,“六经宗孔郑,百行学程朱”。著有《籀经堂集》等;未刊行的有《齐侯罍铭通释》、《古籀考》、《说文辞》和《三家诗考》等书。
陈庆镛生当内忧外患的清季,清廷屡屡的丧权辱国深深地刺痛了他爱国的心。在他中进士后四年的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四日,他与黄爵滋等四十二位地位不高的南方籍京官,在陶然亭举行一次“春禊”,提出禁烟抗英、改革吏治等主张。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作为御史的陈庆镛针对当时军政严重腐败的现实,上了《认真训练水师策》、《武营积弊疏》、《海疆防堵疏》、《请查冒军需疏》、《整饬戎行疏》等,但没有能被采纳。道光皇帝对鸦片战争中的投降派贵族,在很短的时间里,接连下达三道上谕,由无罪、轻罪到重罪,“锁拏解京”,“革去职任,定为斩监,候秋后处决”。但过了几个月,最后的也没有超过两年,该处决不但不处决,还得封赏:“赏琦善三品顶戴为热河都统”,“赏文蔚为古城领队大臣,奕经为叶尔羌帮办大臣”。这就引起舆论大哗。时任江南道监察御史的陈庆镛,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四月初四日“上一本辞气严厉的奏摺”(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申明刑赏疏》,弹劾琦善、奕经和文蔚等三人,以为起用这三个人是刑赏失措,无法服民。道光皇帝只好自认“无知人之明,以致琦善等迄无成功。朕惟有反躬自责,愧悔交深,何肯诿罪臣工,以自宽解”。接着说:“琦善、奕经、文蔚均着革职,即令闭门思过,以昭赏罚之平”。陈棨仁的《中议大夫掌陕西道监察御史陈公墓志铭》写到此事时云:“公于是有申明刑赏之疏,指斥贵近,请收成命,得旨嘉纳,且有抗直敢言之褒。谏草流传,读者咋指,争以识颜色、亲馨欬为幸。由是公之直声震天下矣。”于是,陈庆镛同广西临桂朱琦和广东高要苏廷魁成了并世的三位名御史,号称“谏垣三直”。但他在两年后即被贬为“光禄寺署正”(司膳之官,秩六品),第二年(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乞归”。就在他乞归舟过扬州时,梁章钜同他相见会聚,成为一时之韵事。
梁章钜比陈庆镛年长二十岁,福建长乐人,久居福州。清嘉庆七年壬戌(1802年)进士,历任湖北荆州知府、江苏按察使等职,鸦片战争时调任江苏巡抚,后兼署两江总督,不久称病辞官,暂寓扬州,他学识渊博,工诗,精鉴赏,富收藏,生平著述多达77种。他在其《浪迹丛谈》中,有一文记述同陈庆镛的会见,以为“初未觌面,忽得把臂畅叙,如旧相识,快不可言”。第二天,罗茗香在天宁门外之玉清宫设宴款待陈庆镛,出席的有梁章钜及其子恭辰、黄右原、刘孟瞻和杨季子等,一时名流不期而会。梁氏就是在这时才读到陈氏的那篇著名的疏稿的,以为可“使读者廉顽起懦,各有同心”,于是,梁氏有一首绝句写道:“天教主客画图开,名士名臣杂沓来。愧我老衰无所以,呼儿但覆掌中杯。”诗中的“名臣”显指陈庆镛了。
名士名臣们在玉清宫宴罢,就一起到附近梅花岭的史可法阁部祠去拜谒史可法的衣冠冢。梁氏又有另一首绝句云:“五十年束一瓣香,梅花岭路耿难忘。欲题楹柱无椽笔,拱手文山与武乡。”梁氏同陈庆镛幸会扬州,同拜谒史阁部祠,实为胜缘。梁氏又是楹联专家,同人嘱为史祠题联,但这里已先有严问樵以文信国(文天祥)和武乡侯(诸葛亮)相比的联在,只好“拱手”。或许梁氏此时颇有如同李白见黄鹤楼之崔颢题诗而为之敛手的心境。
陈庆镛的直言敢谏精神,影响深远。清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年)进士,三十年甲辰(1904年)考取御史第一的莆田江春霖,曾在清源山碧霄岩下崖刻“抗直敢言”四字,并跋云:“陈颂南先生在道光朝直声震天下,宣庙以此奖之。泐石名山,永垂不朽。”江氏也敢于直言,渎臣大臣乃至亲王、摄政王有错,都而惮报复而弹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