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征引分谬误 实践得真知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因编撰《清源山志》、《清源山摩崖选粹》等之需,我查阅了《泉州府志》、清道光《晋江县志》、《闽书》、《丰州集稿》等大量文献。这些地方文史书籍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但在实践中,也发现这些书籍中存在不少错误。有的是编印疏忽,在所难免。有的是征引者以讹传讹,有的是执笔者道听途说,有的是时代条件限制,未经身体力行。表现在有的景点地名方位不清,有的时间年代不对,有的人物姓名张冠李戴,有的器物数量明显不符,有的表述主观臆断,有的记载模棱两可等等。 一、有关36岩洞记述比较 1、《闽书》:纯阳洞、紫泽宫、东岩、西岩、海潮室、南台、遵岩、半岭岩、栖霞岩、大道岩、泰嘉岩、灵源岩、碧霄岩、不易岩、瑞像岩、寒山岩、日休岩、妙觉岩、狮岩、龟岩、虎岩、赐恩岩、中岩、下岩、巢云岩、弥陀岩、观音岩、梅岩、木龙岩、势至岩、清泰岩、羽仙岩、片瓦岩、泰空室、无尘庵、楞伽院。 2、道光《晋江县志》:纯阳洞(清源洞、清源上洞)、西洞天、清源下洞、紫泽宫、东岩(海潮室)、遵岩(百丈坪)、泰嘉岩、灵源庵、半岭岩、寒山岩、栖霞岩、大道岩(芭蕉古洞)、瑞像岩、日休岩(头陀岩)、片瓦岩、虎岩(大休岩)、不易岩、碧霄岩(上碧霄)、下碧霄岩(吴头陀岩)、梅岩、妙觉岩、狮岩、龟岩、赐恩岩(四恩岩)、中岩、下岩、西岩、南台岩、舟峰岩、巢云岩、弥陀岩、木龙岩、观音岩(千手岩)、羽仙岩(老君岩)、势至岩、清泰岩。外有泰空室(元隐室)、楞伽院。 3、庄为玑《晋江新志》:(中峰)纯阳洞、紫泽洞、泰空室、楞伽院;(左峰)东岩、海潮室、遵岩、泰嘉岩、灵源庵、半岭岩、寒山岩、栖霞岩、大道岩、瑞像岩、日休岩、片瓦岩、虎岩、不易岩、碧霄岩、梅岩、妙觉岩、狮岩、龟岩、赐恩岩、中岩、下岩、舟山岩;(右峰)西岩、南台岩、巢云岩、弥陀岩、木龙岩、观音岩、老君岩、势至岩、清泰岩。 4、蔡景煌《清源三十六岩洞札记》:元隐室(泰空室)、纯阳洞、紫泽洞、南台岩、西洞天、弥陀岩、千手岩、木龙岩、巢云岩、清泰岩(清莱岩)、元元洞、老君岩、势至岩、梅岩、东岩、遵岩、半岭岩、大道岩、泰嘉岩、寒山岩、栖霞岩、不易岩、片瓦虎岩、上碧霄岩、下碧霄岩(日休岩、头陀岩)、瑞像岩、片瓦岩、妙觉岩、狮岩(狮子岩)、龟山岩、龟岩、中岩(醉月岩)、下岩(镜山岩)、赐恩岩、虎岩、舟峰岩。 以上述情况纵观,当以《闽书》所记最早。乾隆《泉州府志》征引自《闽书》,道光《晋江县志》参考《府志》,而《新志》依据前列诸志,《札记》则既征引参考前人志书又结合作者实地踏勘。总体上大同小异。但记述顺序、岩洞方位等却差别较大。从《闽书》来看,应是遵循古例,从上而下、先左后右,而实际排列并不尽然。左右峰之分界,当以紫泽涧划分,但《闽书》、《县志》、《新志》等却将“巢云岩”列入右峰,似误。梅岩、势至岩列入右峰,亦误。何为岩洞?景点也。本人在实地考察中,觉得古人有凑数之嫌。如东岩与海潮室,纯阳洞与西洞天,泰嘉岩与灵源庵,上、下碧霄,片瓦岩与寒山岩,西岩与南台岩,或同为一处,或相距咫尺,却要一分为二,实为多余。而有的岩洞所指同点却名称不同,如纯阳洞即清源上洞、蜕岩、裴仙岩、裴岩。日休岩、头陀岩、吴陀头岩即下碧霄岩。泰空室即元隐室、洞天真隐。无尘庵即舟山岩、舟峰岩。大休岩即虎岩。有的是标点之误,如片瓦虎岩、实为片瓦岩和虎岩,同为天然石室。在各书所列岩洞中,现今寻无遗迹者为栖霞岩和楞伽院。 岩洞地点方位记载有误者各志各书皆有。兹略举如下: 《闽书》P161“又有片瓦岩、寒虎岩,”寒虎岩为寒山岩之误。P162“狮岩,在五台峰之阳,又如龟也。”“又如龟也”,应为“又南有石如龟、曰龟岩。” 《闽书》误少,而《县志》失误较多。如寒山岩、虎岩含糊不清。舟峰记在“又南台尽处”,致后人以为在南台之北矣。一南一北,相差5公里以上。梅岩,记在“下碧霄又南”,致遍寻不遇。不易岩,在碧霄岩北,却记在“虎岩之左”。小云关,混为“少憩亭”。大休岩,混同龟岩。龟岩,误为龟山岩。虎岩,又误为龟岩欧阳詹读书处。凡此等等。 《新志》征引《闽书》,将下洞定为紫泽,拟应以《县志》为准称清源下洞,以别于紫泽洞。“寒山岩,在半岭之北”,误。应以《闽书》为准,即“与瑞像岩相抵背”,今存宋陈谠题刻。“日休岩,在瑞像之旁”,误。按《闽书》引《淳祐郡志》,即头陀岩也,为下碧霄。“梅岩,在碧霄之南”,误,当在今存“梅关”石刻之上。“赐恩岩,在狮岩之下”,误。赐恩岩,实在五台峰之南山腰处。“巢云岩,在南台东”,误。应为在南台岩南,弥陀岩东。“弥陀岩,在巢云之南”,误。应为巢云之西。“势至岩,在老君之下”,误。势至岩实在梅岩之南,刻石“陶石”之下。 《札记》记述顺序以考察思路而行不遵旧例,错处不少。清源上下二洞无分,误。西洞天归于南台岩,误。列元元洞为岩洞之一,不见旧志记载。势至岩在梅岩之上,误。寒山岩所记参考《新志》,误。而独记龟山岩与龟岩为两处,旧志无载,应以存考。 二、有关史实记述考略 1、泉山与泉山铭 泉州因泉山而得名。泉州之名最早见于隋开皇九年(589),“改丰州为泉州”。此时指今之福州,辖南安、建安,范围相当整个福建。后泉州屡改为闽州、建安郡、建州等。直至唐景云二年(711),原闽县所置之泉州改为闽州(即今福州),武荣州(治所在今南安丰州)改为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即泉州为福州所管领之地)。此后之泉州始为今之泉州。开元六年(718),析南安东南地置晋江县,泉州郡治之所始从丰州城迁至今之鲤城。 泉山之名最早见于《汉书》,然是否是《泉山铭》所指之泉山?是否古泉山为今泉山?是福州之泉山或泉州之泉山?史载不一。编写《福建通志·金石志》的陈衍、纂修《晋江县志》的周学曾均认为泉山在福州,但并无实据。更多学者考证汉书所称泉山即今之泉山。唐训诂学家颜师古作《汉书注》:“泉山,即今泉州之山也”。林藻、林蕴兄弟生于景云二年之后,读书于龟岩。林蕴撰《泉山铭》:“与欧阳詹结志攻文,同指此山”。此山即泉山。至于文中有名云“泉山,古泉州也,今福州据其地焉。”并非指福州之地,而是福州管辖之地。古泉州时即有唐之泉山,与汉书所记相符。观董奉昇注更为明确“泉州,侯官界也。无何,析侯官为闽州,改温陵为泉州。迹其源本一地也。”也就是说追本溯源,古泉州之泉山即唐泉州之泉山。宋祝穆《方舆胜览》载:“泉山,郡之主山,又名北山,在州北五里,周环四十里。颜师古注汉书,朱买臣所谓越王所保之泉山是也。山有石乳泉,泓澄清洁,而味绝甘美。其源流衍下达于江。以泉名山及州,以清源名郡,亦本于此。”此外,北宋《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纪胜》、《舆地广记》等志书均无异议。明《闽书》、清《大清一统志》等均加以征引。 2、欧阳洞与欧阳书院 欧阳詹读书处与后人纪念欧阳詹的欧阳祠、欧阳书室、欧阳书院实为两处,一在龟岩,一在虎岩,有些文章及后人往往相混淆。 北宋《舆地广记》载:“龟岩,在泉山,乃昔林藻、林蕴、欧阳詹读书之室。有石砚存焉”。《舆地纪胜》载:“龟岩,李文敏公记云,北山之半有巨石如龟嵌空,曰龟岩,世传欧阳詹读书于此。”明李贤等撰的《天下一统志》犹载:“龟岩,在泉山之半,有巨石如龟嵌空。唐林藻,林蕴、欧阳詹皆读书于此。有石砚尚存。又有崇秀坞、醉月石。”《闽书》之记小误,但仍引《一统志》。而道光《县志》则误载于虎岩。考其原因,一为编纂者无实地踏勘。二可能其时龟岩攀登不便,何乔远诗句云“嵂崒高岩欲尽巅,明窗曲牖更回旋。幽禽啼树苍烟破,怪石当门翠霭悬。”可知其地僻荒,高峻难行。而虎岩近在赐恩岩之后。又“明成化间张庸即其旁(石洞)建室祀詹。嘉靖万历间,詹裔孙深、深子模,先后重建,称欧阳书院。黄凤翔书对联,刻石嵌于壁,李开芳书‘高山仰止’于岩前。国朝(清)乾隆年间,詹裔孙芳馨鸠族加修葺。”更有嘉靖十一年(1529)福建按察使郭持平题诗《同诸生登欧阳读书台》、晋江知县钱楩题诗《读书室》、三十三年福建巡海副使卜大同等题刻“欧阳洞”、四十四年解元陈让书题《嗣修欧阳书室记》诸多摩崖石刻等,且此处也“有室如瓦窑然”,故后人皆以为此处即欧阳詹读书处了。 《县志》记载自相矛盾或含混不清,原因是没将读书处“石室”与“祠”、“院”分开。既载“按隆庆、万历二志,皆谓欧阳石室在龟岩”,“《闽书》谓欧阳祠在虎岩是矣。”又载:“然观释大圭诗有‘夤缘龟岩东,遂即欧阳庐’之句,则石室非即在龟岩明矣。”既认可《闽书》之记,“而于狮岩(应为龟岩之误)复为欧阳读书处,有石室如瓦窑,是又二处也。”又说“今(虎岩)石室如窑,现在祠旁,则此处之为石室,不辨自明。”其实《闽书》记载已将石室和祠堂分得很清楚。“皇朝(明)郡人都阃欧阳深,即岩(虎岩)构室以祀欧阳詹,今直名此为欧阳室矣。” 3、龟岩与龟山岩 龟岩与龟山岩,实为二处,一在东上,一在西下,当以蔡氏《札记》为是。《闽书》混为一处。龟岩,有欧阳石室。龟山岩,有广利尊王庙,祀唐陶姓商人。《县志》载:“狮岩又东,为龟岩。巨石屃赑,状如穹龟伏鳌,上有广利王庙”,也误。广利尊王庙实在龟岩西下方,高差数十米,今人皆称龟山岩。 4、裴岩与西洞天 裴岩,即蜕岩、蜕骨岩、裴仙岩、清源洞、上洞、纯阳洞。因宋绍兴间裴思休道人居此,后坐化而得名。西洞天,为明崇祯初泉州理学名儒林孕昌所开辟,原建有护屋4间,偕乐石亭一座。后改护屋4间为朋来轩,取“来者真朋来,乐者真偕乐”之意。《县志》记之甚详,即在“蜕岩之右不过数武”。旧府、县志及《札记》记为(南台岩)“三峰石稍上”,误。 5、孔泉与清源泉 孔泉,即宋《方舆胜览》所记之“石乳泉”,吕道人所题之“虎乳”泉。《闽书》引《寰宇记》曰:“泉山,泉主山也。山有孔泉,故名之。朱买臣谓东越王所保之泉山是也。上下皆石,上石如壳,下石如砥,中坼孔窍,泉出焉,故谓孔泉。而旧志乃以‘孔’为讹,改作‘乳’也”。今泉附近有明李开芳题“清源”,林孕昌题“卷石勺水”,黄日昌摹朱熹笔迹题“源头活水”,李开芳题、何乔远勒之“孔泉”及题记等石刻。《札记》称“(仙灵山名刻石)再下有泉名孔泉,即‘清源泉’,又名相泉,以宋留正、梁克家二人入相而得名。此泉俗称为虎乳泉,自古至今长流不息,故自唐始,山与州皆以‘清源’名”。误。清源泉在“界上、下洞之间。” 《闽书》载:“界上、下洞间,又有清源泉,深五、六尺,甘洁无比。……是泉又名相泉,谓留、梁二相也。”今此泉在20世纪60年代时开拓为“龙井”,犹可饮用。《县志》所记略同。《县志·水利志》载:“清源泉,亦名‘相泉’,在清源山上下洞之间,深不过四五尺,大旱不竭。”同为《县志》,记“(马负书书镌‘云腾’二字),下有龙井,井中一石,镌‘白龙’二字。”龙井实即清源泉,其左为藜杖泉,右为玉龙井。 6、梅岩与势至岩 据《闽书》载:“梅岩,古为绍(招)庆院,唐人陈锡之读书于此。谷口刻‘梅关’,云昔有古梅,数百年物也,因以名。”今“梅关”二字石刻发现,则知梅岩在此之上。另有宋泉州太守倪思《题梅岩》及三朝元老留正《和倪公右直院侍郎》两方诗刻在泰嘉涧水流坑下方,则此处也应为梅岩之界。“势至岩,瀑布一自泰嘉山来,一自紫泽山来,环岩左右,汇前为潭,名曰濯衣。今湮为田,惟石梁在。泉触嵯檗,雪激雾散。岩背有石,可坐数人,下可以隐,刻曰‘陶石’。盖取古陶穴陶复之意。”今石刻尚存,则知势至岩在此之下,也即梅岩下方。《舆地纪胜》载:“梅岩,倪思有诗。”可为证。《县志》征引《闽书》,所记略同,但方位有误。梅岩记在下碧霄之南,而势至岩则载于老君岩之下。《新志》引《县志》,也误。且陶石误为“留陶”。《札记》记势至岩、梅岩,则上下方位倒错,记为“梅岩地傍势至岩”。 三、“时”与“代”相远,“名”与“实”不符 1、天历与大历 《县志》载:“(南台)天历间,僧白云居之,王子真为书‘出岫无心,绝壁遏云’刻于石。”又于《金石志》载:“出岫无心,四字在南台岩。唐王子真书。”今人编著的《清源山胜概》’据明《八闽通志》载:“南台室在北山之巅。唐蔡南玉祷雨之所。大历间(766~779年),僧白云结屋其上以居,四明王子真为书‘出岫无心’四大字。勒之于石。……”《新志》载:“南台岩,在西岩下,有唐刻‘出岫无心’。”皆误。且绝壁遏云为另一石刻,即“绝壁过云”。 “出岫无心”石刻今存,上下款署:“四明王子真书,天历壬申僧白云立。”查天历无壬申年,壬申为至顺三年(1332)。天历为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年号。次年阴历一月文宗传位明宗,但八月又复位。庚午(1330)五月改号至顺。疑当时朝廷匆匆改元,地处边远者有所不知,仍延用天历年号。而唐大历更无壬申年。大与天,只一横之差,相距500余年。 2、吕道人与吕醉翁 清源洞与孔泉处各有一方吕姓石刻,一刻“栖碧”,署“乙丑仲夏,吕醉翁书”。一刻“虎乳”,署“吕道人乙丑仲夏游清源留题”。《县志·金石志》载:“虎乳,二字在清源山孔泉,宋吕道人书。”《闽书》无录。考蜕岩题刻,吕醉翁题“栖碧”系磨掉明李元阳诗刻所镌,李元阳,字仁甫,号中溪,太和人。明嘉靖五年(1526)进士,曾任福建巡按监察御史。则可知吕醉翁为嘉靖之后刻石。而“栖碧”旁,另有施世纶题“出世清真”,施世钧题诗一首,系避“栖碧”所镌,故知“栖碧”刻石在施氏兄弟之前。考施氏兄弟登游清源前后有两次,第一次在施世纶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以荫生授泰州知州之前,第二次约在康熙三十八年,施世纶因父施琅卒回家守孝终制之后。时隔14年左右,今弥陀岩有施世纶题诗可作参考:“曾枕清泉漱石时,老僧还指壁间诗。江山无改旧游寺,十四年来鬓有丝。”查明嘉靖五年(1526)至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其间乙丑年有3次。观察石刻,《栖碧》题刻似离李元阳刻石年代较远,离施氏刻石较近。推则当在明天启五年乙丑(1625年)。虽未定论,但可知吕道人非宋人,而考石刻笔迹,吕醉翁与吕道人实为一人。题刻时间“乙丑仲夏”亦同。 3、瑞图与马负书 弥陀山门有一联曰:“每庆安澜堪纵目;时观膏亩可停骖。”署“瑞图氏”。《泉州对联丛谈》、《泉州市寺庙宫观楹联选集》等署张瑞图撰,马负书书。误。细观“瑞图氏”3字之下,有钤印“马负书”,“羲祥”两方。又据赐恩山马负书题大“魁”字署“易斋瑞图”,题诗铃印“瑞图羲祥”。则知瑞图、羲祥乃马氏之号。 4、苏球与欧阳秬 《闽书》:“木龙岩,岩如覆片瓦,约可容十许人,外石当前,如树屏,门从屏右入,刻《赞》并《引》曰:‘余于此谷口散步,遇将焚古木根,视之,若有异。命加斧斤,宛如龙状,有符爨桐之类,玩不足,因作木龙,赞以伟之’。《赞》曰……(略)末书曰:‘木龙携归北,留赞于石上,示不泯也。会昌四年四月十日仁泽记。’”仁泽,即太守苏球。《县志》:“相传有古木根蜿蜒如龙,唐欧阳秬得之,作赞。”非。今《赞并引》之石刻已风化难辨,但会昌四年等字尚清晰可认。另题名一方保存完好,惟秬字模糊,有人解作澥、疑为欧阳詹孙,非。此处当为欧阳詹季子欧阳秬无误。乡贡进士,释为进士雅称,也非。乡贡进士,即举进士,赴京都应试的举人。唐时,在家攻读不入州县学馆的士子学业修成,由州县贡送至尚书省,称乡贡。 5、三瑞岩与三世佛 《县志》录慎蒙记:“三瑞岩,则文殊、普贤、观世音三菩萨像也。像皆天成,不假斧凿,即其奇瑰诡谲,当与武夷争雄哉!”误。三瑞岩即三世佛,俗呼三世尊,位于下碧霄,天然石壁浮雕。刻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石窟刻佛三尊,为横三世佛:左为药师佛,中为释迦牟尼佛,右为阿弥陀佛。 四、“地”与“位”错置,“数”与“量”误差 1、记述部份 《县志》:“清源山,郡城巨镇也。……周围四十里,横跨十余里,高数千仞。”古时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若以七尺为一仞、一尺为0.3米,则千仞就达2100米!应为高数百仞。实际主峰海拔498米,约200余仞。 《县志》:“(南台)三峰石,高十余丈。”误。应为高数丈。“有舟峰,卧石去地千尺。”误。实际舟峰海拔141米。“有老君洞,则老君像如塑、高可五十余丈。”误,老君造像实高5.63米,不足2丈。 2、金石方面 “北山胜概”,《县志》载(下同),在瑞像岩石门。误。实在妙觉岩。 “君恩山重”,在清源下洞紫泽宫。误,实在炼胆石上。 “修身为本”,四大字在瑞像岩下,误,实在狮峰西麓古道旁,已炸毁。 “小留冷饮,在碧霄岩。”误。应为“少留冷饮”,在不易岩。 “碧华清胜,四字皆隶书,在碧霄岩。”误。应在妙觉岩西麓山涧边。 “山灵笑我,四字在碧霄岩。”误。应在天柱峰西麓古道旁。 “天子万年,四大字在清源右峰南台岩。”误。应为“天子万寿”,在五台峰狮岩,明知府邹式金书。 “天子万寿,四字在清源右峰之南。明太守万庆镌。”误,应为“右峰之南台岩,明太守万庆书’。” “大寿字,一在碧霄岩,宋淳熙间三山林奭书以祝寿,字高二丈”。误。实高3.78米。“一在赐恩岩,国朝(清)嘉庆间参将徐庆超书,字高六尺。”误。实高1.65米。 “小云关,在碧霄岩。”误。实在半岭岩之南古道中。 “紫泽洞天,在清源下洞紫泽宫。”误,实在紫泽洞。 五、其他差错 《闽书》P163“宋刘忠宣作堂,名曰梅岩”。误。刘忠宣为留忠宣之误。留正,字仲至,谥忠宣。 《县志》P381“韩琦,状元,封魏国公,诞生于泉。”误,韩琦弱冠登进士,名在第二,即榜眼。P63“崇彦坞”为“崇秀坞”。 《新志》P67“唐可遵……”应为宋可遵。元丰间(1078~1085)太守王祖道延主开元尊胜。“瑞像岩,又称罗汉岩。”误。瑞像岩背倚天柱峰,面对罗汉峰。“林占刻像”应为林道刻像。“梅岩,在碧霄之南,古有梅树、为唐陈中段读书处。”误。应为“在木龙岩之南”,“陈中段”实为陈嘏。P268,“有唐刻‘出岫无心’”,应为元刻。“弥陀岩,在巢云之南”,南为西之误。等等。 《札记》:不易岩“仙去”刻石,应为“仙剑”;狮岩“天子万岁”刻石,应为“天子万寿”;舟峰岩“林洞”不是“林蕴、林藻读书处”,而是林孕昌祖父林云龙所题刻,其父林光肇之墓地等等。 《九日山志》:“九日山”大字石刻附记中“游历憩览”之“游”字,应为“巡”字。傅自得《金鸡泛舟序》应为《九日泛舟同朱元晦》诗之序言,应合而为一。其诗为与朱熹唱和次韵之作,二首缺一。 《清源山古诗集》:朱熹诗题应补《与同僚谒北山过白岩小憩》,其中诗句“疏林汛潮景”为“疏林泛朝景”之误;《咏大道岩》作者“蔡仕舢”应为“蔡仕”之误;偰玉立诗“更叩危岑在上关”应为“更叩危岑最上关”之误;“宋鉴”应为“朱鉴”;苏球咏木龙池,应为苏球题《木龙赞》等等。 编书纂志,修史著述,如无古今文献参考,难以进行。但古人又言,尽信书不如无书。实践是勘误最佳途径,比较是鉴别最好方法。本人在编纂《清源山志》十二年过程中深有感触与体会。“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实是难上难。但可以多下功夫,尽量少出差错。即使至今,清源山有些事物史实真伪,我也尚难以明白。兹录一、二存疑,以求教于有识方家: 一、千手岩石佛是观音还是佛祖? 据《闽书》载:“观音岩,中有观音石像。宋元祐间,民有夜见光相者,相与琢像崖端。绍兴中,现梦于蔡氏,愈其痼疾。蔡氏新而金碧之。”《县志》:“又西为观音岩,亦名千手岩。”故岩中供奉石像应为观音。但《泉州文物手册》却记“寺内祀宋元祐年间释迦牟尼石雕坐像。”未知孰是?或曰观音为观音大士,男相,“文革”中头部被毁,后重塑者未弄清事实原委,误妆为佛祖像? 二、老君造像是唐雕还是宋刻? 《闽书》:“羽仙岩,在罗山、武山之下。宋罗山下,有北斗殿;武山下,有真君殿,朱文公尝游焉,今曰老君岩。盖石镌李老君宴坐像,高十余尺,不知何年。宋淳祐(志)不载,必淳祐以后镌也。”若以此断定老君像造于宋淳祐以后,是否证据不足? 杨昌明、方拥撰《泉州出土老君岩石室构件年代考辨——兼论泉州清源山老君像的雕凿年代》一文据实物分析推断,老君造像有可能凿于唐代之初,较为可信。但尚应进一步研究与考证。 三、光孝观是否延续紫泽宫? 《闽书》载:“紫泽宫,去纯阳洞半里许,是名‘下洞’,菁深静杳,别为一区。唐蔡尊师、谭紫霄修道于此。今祀董伯华也。”《县志》则载蔡尊师“后炼丹北山清源紫泽洞”,明董伯华“后尸解北山紫极宫,人即其真身塑像祀焉。”民国时,村人称尚见有“三仙公宫”。今紫泽宫、紫泽洞遗迹无存,但石刻有“光孝观道域界”,“光孝住持冲靖墓道”,“报恩光孝观知观郑冲靖演道二坟”3方。未知其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