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寻访蔡清墓及其附属文物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蔡清,字介夫,号虚斋,晋江(今鲤城区)人,明成化二十年进士,历官吏部稽勋主事、礼部祠祭员外郎、南京吏部文选郎中、江西提学副使、南京国子监祭酒。著有《四书蒙引》、《虚斋文集》等书。是明代继承、发展朱熹学说的理学大家,亦为泉南名贤。万历中赐谥“文庄”,清雍正时入祀文庙。其故居在泉州西街孝感巷。西街116号宅还有其著书处——“蒙引楼”遗址。 作为一代理学大家,蔡清可谓高风亮节,名震海内,对泉州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贡献良多,生前死后备受人们景仰与推崇。清乾隆《泉州府志》云:“至今天下言易者,皆推晋江。成、弘间,士大夫谈理学,惟清尤为精诣云”。道德文章如此,其墓葬亦格外为世人所关注。清道光《晋江县志》记载:“先儒蔡清墓,在城东三十六都桃花山”,但未详确址。多年前,泉州市文管办曾派员数次前往踏勘寻觅,因时过境迁,沧桑巨变,均未果。此事遂成为泉州文史界的一块心病。 2000年底,泉州市九三学社组织的由九位文史、考古专家联袂组成的“三山”(大坪山、桃花山、紫帽山)旅游资源考察队,笔者忝列其中,审时度势,抓住契机,决心解开这一心结,以告慰先贤在天之灵。考察队员们三上桃花山,殚精竭虑,锲而不舍,克服重重困难,终于遂了泉州文史界人士的多年夙愿。 2000-11-19日,第一次踏勘寻访。 鉴于以往的多次失败教训,考察队决定先从外围入手。在知情人士引领下,考察队旗开得胜,于丰泽区东海镇洋茂村田都元帅庙周围,相继寻获被移作他用的蔡清墓若干附属建筑石刻,主要有(1)墓道碑:白花岗岩质,高2米,宽0.62米,厚0.21米。上阴镌“明国子监祭酒理学名臣蔡虚斋先生神道”17字。“明”字抬头,篆书。其余16字分二竖行排列,楷书,书法遒劲有力,浑厚沉稳。(2)“永思亭”(即墓道碑亭)建筑构件:A横楣石,长2.2米,宽0.22米,厚0.14米。其上镌“永思亭”三个大字,楷书。B石柱,方形。残高2.4米,宽0.28米。柱上竖刻一联:“秘阁贮名臣遗书文宗百代”,楷书,为“永思亭”石柱之一。以上三件石刻文物原置于后渚通往泉州城古道边的“永思亭”(俗称四脚亭)遗址。 考察队还就墓葬一事走访了洋茂村民。据村中耆老介绍,蔡清墓就在洋茂村附近,位处大桃花山(桃花山有大桃、小桃之分)堪舆家所称的“龙虾出海”吉穴,依山面海,风景秀丽。两虾目处各有一泉眼,其中一眼今已干涸,另一眼尚有泉水汩汩涌出,前些年后渚驻军曾在此泉眼处挖了一口大井。墓前原有望柱(亦称文笔)一对,“文革”中被毁。耆老绘声绘色的介绍,使我等茅塞顿开,暗自庆幸寻找墓穴有了依据。 《晋江县志·山川志》载蔡清祖父亦葬于桃花山,并云:“文庄将卒,遗命附葬其下。”这等于暗示我们,找到蔡清祖父墓,也就找到了蔡清墓。 于是,二上桃花山时,我们便根据县志所载和洋茂村耆老的述说,“按图索骥”,但也颇费一番周折,先找到了蔡清祖父蔡一朴墓。蔡一朴墓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重修。仅存封土堆,并有一乱石垒成的碑座。墓前还有一对镌刻草书楹联的石望柱,高3米。上款为“乾隆壬辰年重修”,落款署“鉴水张源德”。 墓附近遗存一通与蔡氏坟山(即桃花山)密切关联的断碑,为花岗岩质,高2.2米,宽1.04米,厚0.18米。圭首,碑额阴镌楷书“奉宪勘断谳语”6字,碑文竖刻,亦为楷书,落款“乾隆三十七年十月”。内容系时任晋江县令徐某为蔡、田二姓争控坟山一案所下勘断谳语。 遗憾的是,考察队员们虽从早上九点捱到午后三点,苦苦追索,疲于奔命,但蔡一朴墓地周围杂草丛生,荆棘遍野,行动不便,近在咫尺的蔡清墓仍然隐而不现,遍寻不见。第二次桃花山之行,最终是无功而返。 12月上旬一个阳光灿烂的冬日里,考察队第三次上了桃花山。这回我们总结经验,改变了前二次集体作战的策略,10个人(包括向导)分成二组,在“龙虾出海”穴周边,展开了“地毯式”的搜寻,任何蛛丝马迹也不轻易放过。时间在考察队员们紧张而有序的行动中一分一秒地流逝,寻找工作还是没有一点起色。正当大家有点泄气之时,突然,向导大呼小叫起来:“找到了,找到了!”两路人马迅速会合,经反复勘查、定位,确认系蔡清墓无疑。接下来的事情便是记录,拍照……至此,困扰人们多时的蔡清墓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大家喜形于色,兴奋莫名,连日的辛劳,总算没有白费! 这是一处外观很不起眼的土丘:荒草萋萋,荆棘满目,从下往上依次有五级以碎石砌成的墓埕,只有细察,才能分辨得出。在土丘周边,还发现了残断望柱,此外,其它墓葬建筑早已荡然无存。沿墓埕拾级而上,至顶部,展现眼帘的掩盖于杂草丛中的一抔黄土,便是蔡清先生魂归之地。一代名儒,身后如此凄凉,未免令人唏嘘不已。 蔡清墓的发现,一度引起了泉州文史界和蔡氏海内外宗亲的极大关注。2001年,泉州市政府将蔡清墓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蔡氏宗亲还拟配合文物部门修缮墓地,以方便人们凭吊一代易学宗师,寄托缅怀之情。 2002年3月,笔者于洛阳桥南蔡襄祠又发现了另一方蔡清墓道碑。该碑白花岩质,呈长方形,额微弧,底部有榫。已断为二载,且衔接处亦缺失一小段。残高2.16米,宽0.98米。碑面精雕细琢,刻有边框,框内分二竖行阴镌大字楷字,字迹清晰劲秀,文曰:“明南京国子监祭酒赠礼部左/侍郎谥文庄虚斋蔡先生墓道”,其中,“子”与“庄”均仅遗半字,但犹可辨识:“监”、“虚”二字虽已佚,但从上下文关系看,可推定无疑。上款为“万历三十□□丁未至日”,落款署“江西按察司提学□□□学永春李开藻立石”。上下款字体较小,亦为楷书。 考察墓道碑现存放处,估计此碑作为蔡清墓的方位“指示牌”,当原置于桃花山北洛阳江畔一带(因此地旧有小道通往桃花山),至于具体地点、何时何因移入蔡襄祠,则无从得知,不便妄言。 重要的是,作为文物,此碑匡正了文献记载之错舛:碑刻蔡清“赠礼部左侍郎”,而《明史·儒林》及《福建通志》均误作“右侍郎”。“左”与“右”,一字之差,官阶礼遇却不同矣! “文庄”,为万历中蔡清所获赐谥号,比照碑文有文庄字样,则碑应立于赐谥之后,也就是碑刻上款所书镌之万历丁未(即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此时距蔡清卒年(1508年)已一个世纪。由是足见后人对一代大儒之仰慕,并不因时间的久远而淡薄。 那么,勒石立碑者李开藻何许人也?又为何要为蔡清立碑?查清乾隆《永春州志》,李开藻,字叔铉,开芳从弟,永春人。万历癸未(即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进士,“授户曹榷关,以清白闻。典滇试,历山西、四川、山东、江西学政,五秉文衡,皆有声闻”(注:学政为清代中叶后叫法,同提学)。立碑时万历三十五年,李氏因先前“父疾急归”,正赋闲在家,故碑刻署终任官衔:江西按察司提学副使(按:提学副使一般由按察司佥事充任)。而蔡清在百年前亦曾为官江西提学副使,二人也可以说是广义上的前后任。又同为泉州乡亲,关系毕竟不同寻常。或许这就是李开藻心存景仰,惺惺相惜,以“后学”身份,为之树碑的缘故?!因此,鄙意落款中缺佚的三字应为“副使后”,整句为“江西按察司提学副使后学永春李开藻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