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家住丰泽区大坪社区,对家乡的文史颇感兴趣,平时经常留心观察本地的文物史迹,经常留意与大坪山有关的报道。
2004年3月31日,本人从《泉州晚报》综合新闻中看到记者林志党写的《郑和下西洋曾在泉州招收船工》的报道。
据报载,安溪县湖头镇发现的《邓氏族谱》所记载的邓回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随郑和下西洋的泉州人,该族谱为清末同治年间手抄本,该族谱明确记载有“……邓氏始祖伯讳仁公,从太祖平一天下官受南京留守卫”,“始祖讳起公,袭兄职比试不中调泉州卫习射将军”,“二世祖讳回公,从郑和太监过西洋号曰过番,葬云谷室,配未详,生一男讳铜公。”
笔者看到报道中提到云谷室,就回忆起《泉州府志》中有关云谷山、云谷室的记载。
云谷山又名大平山、大棚山,今名为大坪山,山上有塔院,名云谷室,始建于宋代,明代正统年间重建,山上有“云谷”二字,为僧(无际)镌勒于大石之上。今仍在。大坪山钟灵毓秀,人文荟萃,遗留有许多文物古迹,古墓葬等。
笔者依稀记得邓回这个姓名很熟悉,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于是回家找出平时在山上拓的一些墓志铭、碑文等看一看,结果发现一篇邓回后人所立的邓回墓葬禁示碑文,全文如下:
禁示
钦加提举衔本任德化县调署晋江县正堂加十级记录十次陈为
出示严禁事本年十二月十四日据永春州德化县学蒲坂乡生员
邓清辉等呈称窃辉等二世祖泉州衔世袭指挥百户讳回公封茔
自前明成化间安葬在宪辖东门外三十七都大棚山土名云谷室
配产纳粮四至界管族谱炳拒历年祭扫无异绿封茔前后累被辖
恶势豪盗筑虚堆甚至灭界占葬辉等恐后再有效尤占葬忌乞示
禁以杜后来而免阻不胜阻沥情叩乞恩准如乞施行幽明均沾勿
叩等情到县拒此除批外合行示禁为此示仰大棚乡以及附近各
乡人等知悉自示之后毋许尔等在邓界内盗葬锄倔放纵牛
羊任意伤毁如敢故违一经告发立即严拘究办决不宣贷毋违县示
光绪 二十八年十二月 日 给
当晚我就向那篇报道的编辑黄文靓发了电子邮件,过后打电话给她,她说要告诉记者林志党,于是本人又再向林志党发了电子邮件。
但是,邓墓禁示碑也有与林志党报道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报道邓回的后人是在安溪,而邓墓禁示碑提到邓回的后人是永春州德化县蒲坂乡邓清辉等。
接着笔者又看到《泉州晚报》泉州湾新闻提到安溪的邓氏是从永春德化迁过去的,邓氏的祖先是在南京。这又证实了禁示碑的真实性。
《泉州晚报》记者林志党收到我发的电子邮件后,于2004年5月5日下午与文史专家陈鹏鹏、泉州电台记者到大坪山来,我陪他们一起去看那块邓回墓葬禁示碑。
在现场,据专家陈鹏鹏分析,这块实物碑有力地证明了在安溪发现的《邓氏族谱》中有关邓回随郑和下西洋的真实性。本人据此提出几点看法:
其一,《邓氏族谱》提到邓回墓葬在云谷室,邓回的墓葬禁示碑正是在大坪山云谷室附近发现的,邓回墓葬已毁,记载邓回身世的墓志铭可能流落民间。
其二,《邓氏族谱》提示二世祖讳回公,墓葬禁示碑也提到“二世祖泉州衔世袭指挥百户讳回公封茔”。
其三,《邓氏族谱》提到安溪邓氏是从永春德化迁过去的,墓葬禁示碑也提到邓回的后人居于永春州德化县蒲坂乡。
另外,墓葬禁示碑说邓回为世袭指挥百户。据此推测当时与邓回一起随郑和下西洋的泉州人肯定不止邓回一人。那么当时邓回在郑和船队上就不一定只是一名船工了。
由上推测,邓回祖先跟随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明朝,后来邓回被派遣随郑和数次出使西洋并担任一定的职位,其死后的墓葬受到当时泉州当地官府的重视和保护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下对邓回墓葬禁示碑文简析如下:
从墓葬禁示文中得知,邓回曾任泉州衔世袭指挥百户。明代的军队实行卫所制度。以卫所作为军事基层组织。明朝的军队约有一百八十万,都编制在卫所之中,(如皇帝的亲军锦衣卫等。)卫所遍布全国各地,大约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一千户所,一百一十二人为一百户所。其长官,卫称指挥使,所称千户、百户,其下还有总旗、小旗。各地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司(都司),上为五军都督府。
军士皆别立户籍,叫作军户,隶属都督府。军户是世袭的,一经签派为兵,就不能随意脱籍。明朝规定,军户皆由国家分给土地,令其屯田自养,平时军士由卫所军官负责操练、屯田,作战时,兵部下令,五军都督府禀报皇帝,临时派遣将军指挥。战争结束,军士散归各卫所。
邓回任泉州衔指挥百户是跟他的祖先有关的,据《邓氏族谱》记载,邓回祖籍南京,祖先跟从朱元璋打天下,以开国功臣袭百户官,后调泉州卫,邓回是世袭百户职的。
如明朝泉州人邓城祖籍沙县。其先人于洪武初以功受滁州百户,历二世,调泉州卫,遂籍晋江。后来邓城参加乡试,登甲子武闱解元,袭百户世职。
又如俞大猷,出身于下级军官家庭,祖籍安徽凤阳,始祖俞敏跟从朱元璋打天下,以开国功臣袭泉州卫百户官,至其父俞元赞已历五代。俞大猷少时家庭贫困,他勤奋学文习武,15岁进文秀才。父亲死后,他弃文就武,承袭百户官世职。嘉靖十四年(1535年),俞大猷参加全国武举会试,荣获第五名武进士,授任为守卫金门的千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