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江加走墓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江加走墓在丰泽区清源山麓老君岩右前。墓底为边长三米正方形,中心砌梯状三角形的台座三级,正中立三角形长碑,正面刻“著名民间木偶头雕刻家江加走之墓”,背面刻江加走传略。碑顶端雕一圆球。1998年3月公布为泉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江加走(1871-1954),字长清,丰泽区清源街道环山社区花园头人。他出生于民间雕刻艺人家庭,父、兄是从事佛像雕塑、家具漆画、雕木偶头的民间艺人。他11岁时从父学艺,刻苦钻研,常到泉州涂门街,向雕刻木偶的老艺人学习,技艺日益提高。 江加走继承父业,潜心研究,技艺卓绝,被称为木偶之父。他70多年如一日,把从父亲手中传承的50多种木偶头像,发展到280多种,其中250多种都有名称,各具鲜明的性格和特性。他细心观察各类人物的特征,然后加以形象概括和艺术创造,其作品运用刀刻与笔绘,是雕刻与绘画的完美结合。他的木偶头像的造型艺术特色是形象逼真,表情丰富。“发髻”是用毛发编结的,更富有真实感,嘴巴、鼻子、眼睛、舌头皆能转动,既是传神的戏具,又是精巧的工艺品。 江加走取得卓著艺术成就的原因:①善于吸取前人和同辈艺人的创作经验;②深入生活,细心观察各类人物的特征,加以典型的创作;③经常到戏台前听取观众对其作品的反映,广泛征求戏班艺人的意见,进行改进和提高;④工作认真,刻苦钻研。 江加走的作品多次被选送出国参加国际博览会展出,赢得了国际友人的高度评价。他逝世后全套手作280多种木偶头像,收藏于福建省博物馆等单位,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他制作的木偶头像,在民国初年,便远销到台湾、日本、南洋等地。 台湾的木偶戏盛行于艋(舺)、鹿港、台南等泉州移民为主的居住区。早期有名的艺人胡须泉、猫婆都是泉州人。彰化阿杉仔的木偶头雕刻,是师承于江加走。抗日战争时期台湾木偶艺人千方百计通过祖家的“走水”(行商),到花园头向江加走订货。 由于江加走在艺术上作出杰出的贡献,1954年,他被聘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华东美术家协会候补理事,被选为福建省文学艺术家工作者联合会会员、福建省第一届人大代表。1958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精印《江加走木偶头雕刻》一书,向国内外发行。其传略收入1983年政协全国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印的《新文化史料》第七辑,1984年,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编的《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第十二辑、中华书局出版的《民国人物传》第四卷、《中国美术年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