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梦萦故土阅沧桑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也许再没有那朝那代的人生和命运,能比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更令人感动的了。不说别的,就看眼前。在清源山五台峰西麓,泉州古城东北隅这片介于名山名城之间的古老土地上,就连我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原乡人,如今也很难认清它从前的老旧模样和本来容颜。 一世情怀追旷远 千秋风雨叹苍茫 依稀记得解放初期一切风气更新,连古村庄也要起新名。曾听父亲说,埔任和花园头村靠近清源山,所以分别取名环清、环山。但埔任村的原名,则不知其由来。有村里老人说,埔任原先写作“埔浔”。故名思义,那是滨水的一个小地方。从明代先贤何乔远先生书上得知,400多年前,清源山妙觉岩石底涌出能治病的仙水“瑞香泉”,闻名遐迩。上自江右下至粤东,每日有十几艘海船前来汲运。那时瑞香泉流量大,常年涓流不断直达埔任村。可见其时埔任还是泊舟之岸,村西还是泉州湾内海,一片汪洋,后来岁积月淤,才漫漫沧海变成农田。我小时候放学后喜捉鱼捞虾,还见这里到处池潭密布沟渠纵横。有“浯泓”、“长潭”等宽阔水域,连通“浦沟”、“西北洋”。那时埔任瓦窑烧制砖瓦,所取之土就叫“海润土”。现今基建钻探,地面以下十几、二十米处尽为淤积海泥,就是证明。宋时蕃舶直达九日山金鸡港,在我们村这里也许曾有过风樯帆影。而现在,泉山路车水马龙,漳泉铁路穿村而过。古往今来,这里演变的是可追寻的沧桑,可感觉的苍茫。 一片田园消旧绿 几多楼墅比新高 曾几何时,沧海变为桑田。又曾几何时,公社改为乡镇,大队还原为村;土地收归集体,责任到户又分给个人。天变地变,绿黄交替变换的田野变得越来越遥远。“吃头路的”匆匆下了岗,拿锄头的忙忙从了商。郊区成了社区,村民变为居民。短短十余年,悠悠越千秋,少年捞虾的西北洋,而今是泉郡名景“西湖烟霞”。“浦沟”、“长潭”,现在工厂鳞次,楼墅栉比。蒙昧孩童时捉迷藏的古墓区“墓庵埔”,听说曾有唐明教呼禄法师墓,解放初还见晋江草庵僧尼前来祭奠,如今公安建为教所,武警辟为营区。“刺围”、“深内”原先稻浪泛光,而今鸟语花香,一个“清源花木博览园”正在兴建。昔日农田碧野围绕着村庄,而今是楼房步步为营,碧野农田成了留恋的陪衬,成了一方希望残梦。 一条小路通今古 无限生机逐浪潮 “自古华山一条路”,从前登上清源山的要道也只有一条清源古道。出朝天门,过埔任村,从山兜虎头崎登山。这条块石、石板铺砌的道路,也是几十年前埔任村民进城的主路,叫“石子路”。从古至今,不知走过多少风雨人生,走过多少艰难岁月。我念中学时,石子路完整,铺石溜滑闪光,两边尽是农田水塘。但时光流逝,小路几非,先是贫穷岁月,小路的铺石被盗,变得坑坑洼洼,接着是风云变幻,小路扩宽,但泥泞坎坷。直到数年前,石子路才铺上混凝土,成了环清工业小区大道。人心顺应潮流,道路也跟随形势。事物的发展从小到大,也许是社情民意的需要,也许是历史走向文明的必然。原先石子路中有四脚亭,亭边有一株榕树。如今亭早不存,但榕树欣逢盛世,更加旺发葱茏。听村里人说,这株榕树为埔任蔡木仙先生所种,至今有一百多年。它象一位久经风霜的慈祥老人,见证着埔任村走过贫穷的农耕时代,走进新世纪的环清社区,走向新时代的文明未来! 清源观赏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