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包括清源山、灵山、九日山三大景区,总面积62平方公里。除九日山、葵山外,大部在丰泽区境内。
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地处东经118°30′~118°37′,北纬24°54′~25°0′之间。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之畔、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东北隅,形如半月,与泉州中心市区三面接壤。东北和西南距福州和厦门(高速公路里程)分别为155公里和81公里,东面隔海与宝岛台湾遥遥相望。
清源山风景名胜区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丰富,开发历史悠久,游屐千秋相继。著名景点有数十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宋、元石雕佛像7处9尊,自唐至今摩崖石刻约450余方,现存寺庙宫观19座,山林绿野中,文化遗存俯拾皆是;苍崖幽谷间,文物胜迹星罗棋布。而特具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观赏意义的,莫过于享有“中国之最”美誉的4处景观:清源山羽仙岩老子石雕造像——中国现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造像;清源山碧霄岩“三世佛”——中国现存年代最早、保护最完整的、位于祖国大陆最东南的元代藏传佛教(喇嘛教)摩崖石雕造像;灵山圣墓——中国现存最古老、保护最完好的唐代伊斯兰教圣迹;九日山祈风石刻群——中国现存数量最多的宋代海外交通祈风石刻。其中除九日山石刻群以外,均在丰泽区境内。1988年8月,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经国务院确定,公布为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泉窟观瀑
清源山位于丰泽区境内,为主景区,它雄踞古城泉州之北,伟岸峻峭,俗称“北山”。中峰下有奇异的孔泉(虎乳泉),山因泉胜,别称“泉山”,泉州也因山得名。山巅三峰鼎峙,气势非凡,又称“三台山”。三峰之间常有白云缭绕,山与云齐,复称“齐云山”。主峰海拔498米。原有18胜景、36岩洞,现规划为“闽海蓬莱”等8个意境区。其中“闽海蓬莱”意境区主要有老君岩、元元洞等景点;“幽谷梵音”意境区有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像岩、妙觉岩、巢云岩、梅岩、势至岩、弘一法师舍利塔等;“奇峰醉月”意境区有赐恩岩、狮岩、龟山岩、舟峰岩、龟岩(欧阳詹读书处)、承天寺转尘法师墓、崇福寺妙月和尚墓等;“山海大观”意境区有清源洞、南台岩、百丈坪、虎乳泉、练胆石、清源天湖等;“五虎朝狮”意境区有唐五代武肃王审邦墓、宋丞相梁克家墓遗址、世家坑、七里庵、草邦水库和南少林禅寺等。其他3个意境区“九日祈风”、“天开石莲”、“桃源水库”在南安市境内。旧有18胜景,没有具体实指。今存时景有“中峰瑞烟”、“东岩朝晖”、“南台夕照”、“天湖秋月”、“凤麓春晓”、“古道寻芳”、“弥陀冬色”、“曲径听幽”、“泉窟观瀑”、“瑞谷织雨”等等。
泉山奇石
清源山外端内秀,林木葱茏,气候温和,景色优美,素有“南国翡翠”和“闽海蓬莱第一山”的美称。丰泽区境内除清源山外,还有由其山脉延绵而突起的面望山、泰峰山、凤山、南埔山、古塔山、皇绩山、烟墩山、灵山等。诸山岩石突兀,地势起伏,海拔虽不高,大多在50米至500米之间,但由于在白垩纪后期地壳运动强烈,引起地貌变化显著,断崖峭壁错落有致,奇峰怪岩比比皆是。“若虎而蹲,若龙而奔,黛滴蓝喷,藏烟泄云,自远而来,豁然屏开。”天长地久,风吹雨打,形成“俊、秀、幽、奇”的独特山岳景观。著名的石景有清源洞、南台岩、百丈坪、练胆石、三笏石、白云洞、芭蕉古洞、天柱峰、罗汉峰、一线天、片瓦岩、透碧霄、三蟒石、飞来石、狮岩、龟岩、米仓石、别有天地、欧阳洞、醉月岩、镜石、舟峰、擎珠峰、蟠桃坞、弥陀岩、巢云岩、峭壁游、鹦鹉爬壁、风动石等等。这些奇岩怪石,或迭架成屋,或孤立风动,或坦荡如砥,或峭峻为峰;有的像狮头扬鬣,像龟背隆穹,有的像巨蟒出洞,像玉笏擎天,有的如天外飞来,如海上扬帆,有的如仙桃诱人,如巨镜照面。万态千姿,争奇斗巧,引人想像,以此衍生出许多生动的诗词歌赋和迷人的民间传说。
清源山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观“俊、秀、幽、奇”,而人文景观则“丰、厚、灵、韵”。景区开发较早,历史悠久。据史志载,远在2200年前的秦代,就有一个名叫大道的人不辞艰辛南下修真于清源山左峰,其地后名大道岩。唐代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自武荣州治所东移至现今的鲤城后,清源山距郡城愈近,而文人骚客官宦名流便捷足先登,人文活动渐趋频繁。贞元初,泉南名士欧阳詹、许稷与莆阳才子林蕴、林藻兄弟于清源山五台峰半山腰的龟岩、赐恩岩结庐读书,三、五年间相继登第。贞元八年(792年),欧阳詹赴长安应试,登一甲第二名,与当时名流贾稜、李绛、崔群、王涯、韩愈、李观同榜,史称“龙虎榜”。(李绛、崔群、王涯等后皆拜相,韩愈后成“唐宋八大家”之一,享誉中华千秋文坛。)又十年,许稷登进士,后任比部郎中,入中枢,随驾西巡,安边有大勋,德宗皇帝将其少时读书之山赏赐之,清源自此有“赐恩山”之佳名,续千古之美谈。开成三年(838),曾课读于梅岩的陈嘏和欧阳詹的季子欧阳秬复登进士,清源山遂为钟灵毓秀之山。延至唐末,又有韩偓学士登游南台岩赋诗,乾宁进士徐夤游弥陀岩留作。自此而后,留迹清源山的大儒高士名宦学者灿若繁星,宋有钱熙、李邴、张读、朱熹、邱葵、王十朋、留正、倪思、真德秀、梁克家等等。元有偰玉立、陈弦、王翰等;明有蔡清、顾珀、黄河清、陈琛、龚用卿、王慎中、庄一俊、黄光升、陈让、俞大猷、陈第、汪旦、李贽、詹仰庇、黄克晦、黄凤翔、李廷机、黄克晦、叶向高、李光缙、何乔远、许獬、张瑞图、林孕昌、黄道周等等;清有施琅、施世纶、李光地、马负书、庄培因、王杰、陈庆镛、黄宗汉、庄俊元等等;近现代则有许多科学家、文化名人如蔡元培、李远哲、钱伟长、杨振宁、黄胄、王蒙、杜仙洲、陈从周、冯其庸、黄永玉等等。
清源山的宗教活动,自秦大道开山而后,唐初武德间(618~626),有伊斯兰教三贤沙偈储、四贤我高士传教泉州,卒葬灵山,后称圣墓或先贤墓。会昌、广明间(841~881),有来自伊朗的摩尼教呼禄法师传教泉州,卒葬清源山麓。乾符中(874~879),凤山之阳建镇国东禅寺,道士蔡如金、僧人齐固先后居之,后蔡如金修道于紫泽洞。至此,儒、道、释、伊斯兰、摩尼诸教相继进山,各自传教布道,彼此和平共处。其中佛教寺院纷建,高僧辈出,五代后唐天成至南唐保大间(926~957),省僜于梅岩福先招庆院撰写《泉州千佛新著诸祖师颂》。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在梅岩建别墅,重修招庆院。保大十年(952)释静、释筠二禅师编纂《祖堂集》,守息修禅于虎岩。宋大中祥符间道养继之,明道中(1032~1033),募建顺济桥的法超禅师,于此阅读《大藏经》。熙宁间(1068~1077),释可遵建三石塔于百丈坪。元祐间,清源山先后于赐恩岩雕成白衣观音像,于千山岩雕观音坐像,于天柱峰造释迦牟尼像。随后建成赐恩寺、观音岩和瑞像岩。又于擎珠峰雕阿弥陀佛像、建弥陀寺。淳祐间(1241~1252),庆老禅师募建无尘庵等寺庙于舟峰之麓。灵源建灵源庵于清源左峰大道岩东之泰嘉岩。信士蔡氏募修千手寺石佛。信士王成捐修妙觉岩。由宋入元,清源洞、南台岩、碧霄岩、弥陀岩继之多次重建重修,主持者有契因、志聪、觉成等,梵音不绝。及至明朝,永乐十六年(1418)僧定心募修狮岩千佛阁。正统间(1436~1449),僧明善、敏殷募修南台隐室。成化十三年(1477),僧都纲迪庵禧重建南台禅关。十九年又捐修狮子岩。万历二十六年(1598),汪道亨重修清源洞等等。清代,清源洞、赐恩岩、弥陀岩、东禅少林寺等均多次修葺扩建。道教也不甘示后,唐以后,五代有谭峭修炼于紫泽宫。宋绍兴间(1131~1162),裴思休道人自江东云游来泉,修于清源洞。明代,著名道家董伯华、李鼎、丁衍夏分别修于清源下洞、狮岩和清泰岩。清代顺治乾隆间(1644~1795),清源洞多次大修,终成为“第一洞天”。
清代康、乾间,社会稳定,“江山壮览升平乐”,“四塞无烟海亦清”,清源山再度重兴。康熙二十二年(1683),福建水师提督一代名将施琅出征平定台湾之前,登清源山绝顶,遥望海峡云水苍茫,题下“海静分明水月,山高咫尺神仙”名联。乾隆二十年(1755)至三十二年,福建陆路提督、武状元马负书则对清源山情有独钟,莅任十余年间,几乎年年登游不疲。多次带动知府、知县等地方官员及部属倡修赐恩岩、弥陀岩,题勒诗文,留下琳琅满目的摩崖石刻与胜迹。
清末民初,由于时局动荡,清源山一度山路草封,游人裹足,但未尽凄凉。民国十六年(1927)北大首任校长蔡元培等登游弥陀岩;二十二年,“温陵弢社”宋应祥、苏大山、吴增、曾遒、林骚等登游赋诗;二十三年,承天寺僧广钦和尚入碧霄岩潜修,一隐13年,终成海峡两岸闻名的“伏虎和尚”和“驯猴法师”;二十八年春,弘一法师静修于清源洞;三十七年,赐恩岩“开闽许氏宗祠”重修,泉城名士云集,也一时之盛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举,人民政府全力以赴加强工农业生产建设,清源山实行封山育林。“文革”间大破“四旧”,清源山一度荒凉不振。
1978年,中国历史翻开改革开放崭新一页,强劲的东风吹散沉沉阴霾,清源山如梦初醒。1979年11月,清源风景区管理处成立,从此景区管理与建设走上正轨。198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确定为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