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第二节 主要景点介绍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老君岩 老君岩山门 老君岩,原称羽仙岩,位于清源右峰南麓。岩因有号称“老子天下第一”的老子石雕像而闻名遐迩。 老君造像以天然巨石圆雕而成,高5.63米,宽8.01米,厚6.85米,席地面积约55平方米。老君席地而坐,栩栩如生。姿势老成端庄,面目和蔼慈祥,神态超凡脱俗,形象道法自然。尤其是眼神幽邃莫测,张口似在布道,手指如在弹动,更显生动而神秘。它是北宋(或唐代)能工巧匠的精湛杰作;选址合理,构思巧妙,形神兼备,充满生活气息,完全不同于天下寺庙中的偶像,为举世罕见的古代石雕艺术瑰宝。1988年,经国务院公布,老君造像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弥陀岩 弥陀岩位于清源山右峰擎珠峰下,有弥陀石室、弥陀寺、简化字碑、泉窟观瀑、台湾莲雾、爱情树等景迹。 弥陀岩开发于唐,以宋时依岩崖雕琢阿弥陀佛立像一尊而著名。像为半圆雕,魁梧庄严,光彩照人,高5.3米,宽2.5米,厚0.6米,元时筑有石室保护。2001年6月,该石像与原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君造像等合并称“清源山石造像”,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室之下有弥陀寺,为清源山四大名刹之一。隔山涧有巢云岩、木龙岩。 弥陀岩植被丰富,每至寒冬,色彩斑斓,是观赏红叶的好去处。 碧霄岩 碧霄岩 碧霄岩位于清源山左峰罗汉峰下,分为上下碧霄。摩崖有刻于宋的大“寿”字,面积达13.38平方米,为闽海无双大寿。有近代高僧广钦法师的“坐禅伏虎”浮雕像。 下碧霄旧称日休岩、头陀岩。岩壁凿有石窟,中有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镌刻的三世佛像。主像为释迦牟尼佛,通高2.48米;左为药师佛,高2.32米;右为阿弥陀佛,高2.44米。三世佛像造型庄严高雅,刻工细腻精湛,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艺术品和藏传佛教研究实物。经专家鉴定,三世佛像“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分布最东南的藏传佛教三世佛造像,对藏传佛教东传、促进藏汉文化交流及西夏人在元代的活动有重要学术价值。”2001年6月,三世佛造像与弥陀佛等其他造像合称“清源山石造像”,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第三批公布的老君岩造像合并为一项目,称“清源山石造像”。) 岩左有广钦老和尚塔院,院中立有《台湾承天寺开山广钦敬禅师纪念塔碑记》。 广钦法师伏虎像 瑞像岩 瑞像岩位于清源山左峰天柱峰北侧。因岩崖雕凿有释迦牟尼立像端庄秀丽,故名。 佛像雕于宋元祐二年(1087),据载极富神秘色彩。像依天然山崖凿成,高浮雕,高4.23米,宽1.5米,神态端祥,形体稳重,工艺精美,保存完好,是福建省为数不多的、有文字可考的北宋佛像之一。2001年6月,释迦牟尼像与原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君造像等其他石佛像合称“清源山石造像”,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瑞像岩地处幽谷,林秀石佳。夏秋阴雨时,有“瑞谷织雨”奇观。附近有片瓦岩、三蟒石、寒山岩、望州亭。 瑞像岩 赐恩岩 赐恩岩位于清源山左峰五台峰南山腰,据载为“唐赐许刺史稷之山也,又传宋李文肃邴隐此,朝恩四及,故名。” 赐恩岩历史悠久,名迹丛集,林木苍茂,风景绝佳。自古以来为文人雅士、学者名流登临吟唱、抒怀宴乐之胜地。早在唐贞元四年(788)前,名士林蕴、林藻、欧阳詹等就曾在此读书,并分别于贞元四年、七年、八年联翩擢第,开闽中文教之先河。其后,许稷发奋攻书成名,随唐德宗西巡有功,赐受此山。其后裔于此肇建“开闽许氏宗祠”。 宋元祐间(1086~1094),就天然巨石,雕凿白衣观音像并构筑观音大士殿。像为圆雕,高3.7米,宽2.5米,趺坐莲台,男相,慈眼低垂,端庄大方,衣褶线条刚正有力。这尊座像是全国唯一用天然岩石雕刻而成的男相观音佛像,2001年6月与原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君造像及其他石造像合称“清源山石造像群”,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有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的题联:“不必文章称大士,虽无钟鼓亦观音。” 赐恩岩前,有历经八百余年风霜的古樟一株,浓荫蔽日。岩后巨石欹迭,摩崖石刻琳琅满目,犹如天然的艺术展览。榜书“鸢飞鱼跃”居全山摩崖石刻面积之最。更上有承天寺转尘法师墓和崇福寺高僧妙月和尚墓。再上为五台顶,立此可纵览泉州市区风貌。附近有狮岩、龟岩、龟山岩、舟峰岩、醉月岩、镜山岩诸多胜迹。 近几年赐恩岩的文物古迹得到了很好的维修保护。现将《丰泽文史资料》第七辑所载柯少伟先生撰写的《赐恩岩修缮纪实》部分引载如下: 赐恩岩时逾千年,历经风雨沧桑,由于年久失修,现有的观音殿和三宝殿破损严重,部分屋面、梁架断裂,有的已坍塌,需要进行抢救维修。为保护文物古迹,确保信众安全,丰泽区宗教主管部门及相关单位对此极为重视,2000年底成立了由有关单位组成的修复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修复工作。多次配合市文管办组织专业人员对两大殿建筑进行实地勘察、测量,绘制现状图和设计维修方案图,组织各方面领导和专家对方案进行论证,达成共识,将维修方案分别呈报国家、省、市宗教、文物、建设等部门审批。获准后,市、区两级政府非常重视,拨出专款支持修建,期间,海内外各界人士、四方善信踊跃捐资,仅菲华泉州公会百位乡贤就捐资菲币500万元。一期工程(观音殿、三宝殿及周边附属建筑,包括上、下石埕、山门、护栏及回廊等)于2002年秋破土动工,经过近2年的努力,于2004年竣工。整个工程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修旧如旧”的要求,既保留原有建筑的严谨风格,又对周边环境作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布局。 重修后的赐恩岩寺殿宇更加庄严辉煌,古色古香。殿前大埕铺设整齐美观,周边莲花石护栏砌筑划一,埕上立锍金烛台一座,香炉一对,左有金亭,香烟缭绕,香火鼎盛,龙眼树绿荫下的石埕摆有石凳石椅供香客游人休息,寺右、寺后由菲华泉州公会乡贤捐建的邀月亭、玩心亭错落有序立于奇石茂树之间;下埕大樟树下,古木掩映,花团锦簇,新铺设的石板路直通山门,山门右侧矗立的三块堂皇壮观的石碑,镌刻着重修赐恩岩碑记和记载捐资芳名,既彪炳了善信的功德,又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赐恩岩以其悠久的历史、深远的影响名播海内外,随着二期僧舍的拓建和“奇峰醉月”意境区的进一步开发,其蕴含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必将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成为集宗教、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好去处,吸引更多的海内外善信和游客。 清源洞 清源洞山门 位于中峰之巅,分上、下二洞,上洞又名蜕岩、蜕骨岩、裴岩、裴仙岩、纯阳洞。有“第一洞天”之称。相传宋绍兴间裴思休道人居此,曾经伏虎斩蛇,为民除害,百姓感载,建裴仙祠祀之。后于其东又建观音殿、魁星阁,道、释、儒三家相安相处,历来游客不绝。明代史学家何乔远撰有《纪德碑》,记载詹仰宪修缮洞府及严禁游人随便采茶之事。清康熙间靖海将军施琅平复台湾之前,曾登此望海,撰写“海静分明水月;山高咫尺神仙”名联。现代高僧弘一法师于1939年春曾于此住锡。 清源上洞地位清高,立此眼界大开,四望无际。晴日晨昏、常有岚气飘渺,瑞烟缭绕;春夏雨季,则云遮雾盖,幻若仙境,此即为有名的时景“中峰瑞烟”。 清源下洞有白龙井,现辟为茶室。有“练胆石”,相传明代抗倭英雄俞大猷少时曾在此练习武艺,成名后石上留题“君恩山重”。练胆石下方,有著名的“虎乳泉”。 南台岩 南台钟亭 南台岩位于清源右峰之巅西岩南侧下方,崖旁削平如楼台,因名。自唐以来,儒、道、释三教和睦相处,寺庙一字排列。由于地位狭窄,1998年全面重建,原地辟为观景台,另择岩左宽旷处建三清殿、南台寺、文昌阁。 南台岩人文景观丰富,唐蔡如金于此祷雨,著名诗人韩偓曾登此游览,写下著名的《登南台岩》七律诗一首。明、清时文士官宦多于此聚会游乐,留下众多摩崖题刻。 南台岩如空中楼阁,立此俯瞰市区,西眺群山,历历在目。有“南台夕照”时景,于此观赏夕阳晚霞,心旷神怡,为别处所莫及。 洞天真隐 此为洪承畯隐居处。位于中峰之左,疑为36岩洞之泰空室。洪承畯,字彦灏,号紫农山人,南安英都人。清初大学士洪承畴胞弟。明邑庠生。《泉州府志》载:“工诗文,尤喜临池行草书,蜿蜒遒纵,如惊蛇入草,古藤挂壁。时人目之曰龙蛇字。”他无意功名,康熙初年屡征固辞,夷然物外,以书翰篇什自娱。而隐于清源山长达八年之久,留有“灵源阁”、“仙灵山名”等多方题刻。“洞天真隐”署“裴乩题”,即假借裴道人名义,使两人合作以箕插笔在沙盘上划的字。扶乩也叫扶箕、扶鸾,为旧时一种巫术。 洞天真隐 虎乳泉 位于清源下洞“练胆石”下方,古称石乳泉、孔泉。明何乔远《闽书》引北宋《太平寰宇记》云:“泉山,泉主山也。山有孔泉,故名之。朱买臣谓东越王所保之泉山是也。上下皆石,上石如壳,下石如砥,中坼孔窍,泉出焉,故谓孔泉。而旧志乃以‘孔’为讹,改作‘乳’也。宋嘉祐中(1056~1063),潜江令张总谪居此州,取泉炼药,乘以新瓶,密封逾年,气味犹新,总谓无锡惠山泉,寄远者必投小石,乃可久顜,此泉不及也,泉州得名亦本于此”。 相传有此泉乳虎故事,又有吕道人题刻“虎乳”二字,时日久之,世人皆呼“孔泉”为虎乳泉了。泉处海拔379.5米。 遵岩 遵岩 位于东岩南麓。岩因宋高僧可遵居此得名,又名星台岩。巨石偃亘,周数百武,也名百丈坪。 《闽书》载:“可遵,俗姓徐,南安人,微髭碧眼,状如胡僧,而精修无惫,得施利,则缕经忏,缮桥道,构殿藏。曾建有三石塔。元丰间(1078-1085)太守王祖道延主开元尊胜。” 遵岩地势开阔,视野旷远,为观日出沐曙光最佳处。相传明嘉靖八才子之首的文学家王慎中少年时曾在此读书,号遵岩。其著作取名《遵岩集》。抗倭名将俞大猷曾于此练武。“百丈坪”石刻三大字为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泉州知府、江苏丹阳人姜志礼在修复因地震倾圮的洛阳桥后游山所题。姜志礼治有善政,民思其德,为建生祠于洛江之上。 舟峰岩 位于“山海奇会”石刻南约200米。明何乔远《闽书》载:“五台峰东,卧石去地千尺,悬崖若风帆。别有石横立其上,若扬帆,郡人呼曰:‘舟峰’。宋庆老禅师结庵其麓,匾曰:‘无尘’。”据明末泉州名儒林孕昌《西洞天记》,崇祯四年(1613)于此筑有纶恩、雷荐二亭。原有郎中林孕昌曾祖父,赠新兴知府林福墓,祖父,官同知林云龙及父,赠奉政大夫、吏部验封司郎中林光肇墓。亭台早废,今存“坦吾乐处”、“林洞”、“紫气西来”、“石槎”诸题刻及诗刻二方。尤以“宋刘屏山先生游舟峰诗”为宝贵。刘屏山即刘子晕,字彦冲,自号病翁,崇安人,曾任兴化军通判。大理学家朱熹少时曾奉父遗命拜其为师。居武夷屏山下,学者称为屏山先生。著有《屏山集》。 不易岩 位于碧霄岩之上清源古道中。明何乔远《闽书》载:“昔有尼居之,有访之者曰:‘若来住山,故不易’。尼曰:‘即到山,亦复不易耳’。”崇祯间,名儒林孕昌建,门人洪承畯书匾。清道光三年(1823)贡生黄清和重修,改为“少憩亭”。亭建于古道当中,为南来北往行人歇憩之处。“文革”中废。 站在不易岩,思往想来,俯察仰观,使人胸襟豁达,眼界宏开,而思绪绵远,哲理悠深。 清源古道 清源古道 由山兜村迤逦彳亍而上直到清源洞,石径全程约3公里。齐云公路开通以前,自古为登山主要通道。沿途有别有天地、妙觉岩、瑞香泉、碧霄岩、瑞像岩、不易岩、五云深处,小云关、半岭岩、紫泽洞天、清源天湖、虎乳泉、练胆石诸多景点。无论初春还是晚秋,皆让人赏心悦目,遐思联翩。 铸剑石 据《闽书》记载:“清泰岩,地与梅关、绿潭诸胜相邻,题刻为多,无论唐宋。下有潭曰‘剑潭’,相传有羽流铸剑于此。丁衍夏于此隐焉。” 清道光《晋江县志》也载:“相传有羽流铸剑于此,留型于石,长可十尺,深广三寸。岩为明丁衍夏隐处。旧有亭曰‘来鹤’、曰‘云浮’、曰‘瞻亭’,皆废。有泉曰‘云英’。有石刻曰‘化鹤邱’、曰‘蟠桃坞’,皆取其形似云。”现存丁衍夏题刻“泰清隐君云庐”等。剑潭已近淤塞。 见龙台 见龙台 位于老君岩后方左侧山径旁,摩崖刻“见龙台”三大字。相传儒家圣人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古礼”。司马迁《史记·孔子传》载:“孔子去,谓弟子曰‘……吾今见老子,其犹龙邪!’”其意为老子之道,深远如龙,不可妄测。表达了他对老子敬慕之情。 此“见龙台”不知刻于何时,何人所镌。意为觐见老子的地方。 练胆石 位于中峰清源下洞原山门之前。相传抗倭名将俞大猷少时曾与邓城读书于清源山上,课余习武,常于此“兜鍪石”爬上跳下,练习胆量,后人因称此石为“练胆石”。 《明史》记载:“俞大猷字志辅,晋江(今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人,少好读书,受易于王宣、林福,得蔡清之传。又闻赵本学以易推衍兵家奇正虚实之术,复从受其业。”“大猷负奇节,以古贤豪自期,其用兵,先计后战,不贪近功。忠诚许国,老而弥笃,所在有大勋。武平、崖州、饶平皆为祠祀。” 俞大猷与戚继光齐名,世称“俞龙戚虎”。大猷先后于嘉靖癸亥(1563)和万历甲戌(1574)两次游山。“君恩山重”或题刻于万历甲戌(二年)。 势至岩 位于弥陀岩下方泰嘉涧与紫泽涧交汇处。《闽书》载:“势至岩,瀑泉一自泰嘉山来,一自紫泽山来,环岩左右,汇前为潭,名曰‘濯衣’。今湮为田,惟石梁在。泉触嵯蘖,雪激雾散。岩背有石,可坐数人,下可以隐,刻曰‘陶石’。盖取古陶穴陶复之意。石上留题,皆用阴刻,此独阳划,亦一奇也。”道光《晋江县志》:“其旁为清泰岩。” 大势至:佛教菩萨名,为阿弥陀佛右胁侍者,与左胁侍者观音及阿弥陀佛合称西方三圣。《观无量寿经》:“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也简称大势。隋沙门灌顶《国清百录》三引隋炀帝皇太子敬灵龛文:“顷来留瑞,久现弥陀。踵武观音,连衡大势”。 第一山 第一山 原立于妙觉岩“第一山”亭内,“文革”中为山兜村民藏匿。1984年移立于千手岩东侧。相传北宋书画家米芾曾题江苏县盱眙县南山诗一首。诗云:“京洛风尘万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莫沦卫霍撞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前后和者有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苏东坡诸大家。后山僧将“第一山”三字刻石。绍兴间尚书右丞李邴曾拓纸收藏。后李邴辞官流寓泉州隐居醉月岩,遂将拓藏“第一山”刻碑立于妙觉岩,并建亭保护。 盱眙“第一山”原迹毁于明末兵燹,至清乾隆初始由郭起元刺史从福州乌山“第一山”碑拓去复刻。而据清陈棨仁《闽中金石略》,则知乌山“第一山”乃拓自泉州。“文革”中石碑险些被毁。1984年移立于此。故此清源山“第一山”碑为首拓,故事曲折,十分珍贵。 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世居太原,迁襄阳,后定居润州(今镇江)。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曾官礼部员外郎,又称“米南宫”。其书法与蔡襄、苏轼、黄庭坚齐名,史称“宋四家”。 梅岩 位于势至岩下。《闽书》:“梅岩,古为招庆院,唐人陈锡之读书于此。谷口刻‘梅关’,云昔有古梅数百年物也,因以名。宋刘(留)忠宣作堂,名曰‘绿潭’,石刻‘绿潭瀑布’四字。波磔遒劲,殆唐人笔也。沿流上至高峭处,曰‘风雩’,有石棋局、石砚、丹臼之属。北有双石对峙,泉绕之,宋寺丞黄维之名之曰‘云根漱玉’。” 清源天湖 清源天湖 此地位于清源三峰峡谷,古为36岩洞之紫泽洞。相传唐八字真人蔡如金、五代金门羽客谭峭、明代名道董伯华皆曾隐此修炼。原有宋泉州名守真德秀《蔡真人诰碑》、“紫泽宫”、“喜雨亭”等,年久皆废。树密林茂,一片凄清。为蓄源还清,定建天湖。工程于1994年冬兴工,1996年秋告竣,历时两载,费资近五百万元。主体为砌石双曲拱坝,最大坝高27米,坝顶长136米、海拔高368米。最大坝厚5.4米,最薄处仅1.6米。总库容12.2万立方米,最大水面1.3万平方米。工程由省水利水电工程局承建。评为优质工程。清源天湖如一面闪亮的宝镜,又似一颗璀灿的明珠,为“山海大观”添彩增辉,继往开来,已成为名山一处胜景。 状元石 位于弥陀岩至南台岩路边。泉州历代人才辈出,自唐至清计有文进士2300余人,有武进士(含宋武举)154人。文状元有五代陈逖、黄仁颖,宋梁克家、曾从龙,明庄际昌,清庄有恭、吴鲁。武状元有宋杨友、林宗臣,明庄安世,清黄培松。文武状元共11人。 泉山泉州息息相关。相传宋梁克家、曾从龙中状元时,此处如笏三巨石相继倒了两块,预示后来二人皆拜相。后庄际昌中状元,笏石不倒,结果庄无缘相位。 巢云岩 位于弥陀岩之东铡。志载:“岩石悬峭罅中,常有云气往来,故名”。又“明御史詹仰庇归隐于此,郡守为建书室。邑令叶春及题其峰曰‘高士峰’。”因又名高士峰。原有流觞亭、放鹤亭、巢云书院等,早废。现存石刻多方。“青天白日”为尚书黄光昇题。“郡第一泉”题者黄凤翔,为明隆庆二年榜眼,官至礼部尚书,子孙文彩风流,四世皆举进士,为泉郡第一。 半岭岩 位于巢云岩上方、大道岩西侧。此处原有半岭寺,寺前有“白云满地”亭,皆废。相传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诏焚泉州少林寺,有一两花和尚隐修此间。 现存石刻“泉南佛国”系元至正十年(1350)泉州达鲁花赤偰玉立题。 偰玉立,字世玉,自号止庵道人,维吾尔族,新疆人,延祐进士。他于至正九年以正议大夫任泉州路监军,升达鲁花赤(相当于郡守)。在任期间政绩显著,民称贤守,祀名宦祠。 紫泽洞 原址在虎乳泉下方,今已被“清源天湖”淹没。志载唐“冲应善利灵济”八字真人蔡如金、五代“紫霄真人”谭峭、明董伯华俱于此修道。唐有紫泽宫,宋有喜雨轩,清有喜雨亭,皆废。 现存“紫泽洞天”石刻及碑记刻于宋嘉熙庚子(1240)。撰者刘用行,嘉定元年(1208)进士。著有《北山漫游》,自号北山老人。碑记内容为“三教同游”,具有宗教研究价值。 清源泉 位于中峰下清源下洞中。因纪念宋代留正、梁克家二人拜相,又名相泉。原井中一石,上镌“白龙”二字,复名龙井。志载“中有神物”,颇具神秘色彩。原来“深不过四、五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扩建成此。原有石亭“喜雨”,有石碑“海月潮光”,皆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