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第四节 摩崖石刻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清源山风景名胜区摩崖石刻历史悠久,数量可观,内涵丰富,形式多姿多采。据不完全统计,主山清源山有400余方,其中较有研究与欣赏价值者约282方。灵山4方。最早的摩崖为唐会昌三年(843)泉州刺史苏球等人游木龙岩的题名;最大的单字摩崖是南宋淳祐间(1241-1252)晋江知县林奭题碧霄岩的大“寿”字,高宽达3.78×3.54米,面积13.38平方米。堪与福州鼓山喝水岩朱熹所题之“寿”字并称闽海无双大寿(鼓山“寿”字4.0×3.0米,面积12平方米。);最壮观的摩崖位于赐恩岩,为清乾隆元年武状元马负书题镌的“鸢飞鱼跃”,气势磅礴,面积达31.5平方米。 古往今来,留题摩崖的名人俊彩纷呈灿若繁星。文状元有明代龚用卿,清代王杰、庄培因;武状元有清代马负书;有泉州第一位进士欧阳詹,名宦许稷,唐代著名诗人韩偓;有大儒朱熹;有名相留正、李邴、叶向高;有尚书黄光昇、陈道基、黄凤翔;有名守倪思、偰玉立;有著名文学家王慎中;有将军俞大猷、陈第;有著名思想家李贽;有学者何乔远、林胤昌;有隐逸洪承畯、丁衍夏;有现代教授虞愚、陈从周等等。 摩崖文字,或为题名,或为碑记,或为符箓,或为诗篇,齐放百花。书法样式,楷行隶篆,诸体俱备;镌刻位置,高下错落。这些摩崖与秀丽的山林泉石交相辉映,犹如意趣天成的艺术博物馆,使人应接不暇,不仅让游人赏心悦目,陶冶性情,而且从另一角度展现不朽的真史,弥补了史书缺失,对于研究东南地区的历史、人文、地理乃至军事,光大发扬优秀文化具有重要价值。(特选录数方如下:) [山海大观] 署“清康熙六年孟秋吉旦,三韩曾延孔题”。镌于中峰绝顶,即今电视铁塔下岩石。行书,竖写4方排,字面朝天,幅高宽95×160厘米,字40×38厘米,署字8×7厘米。 曾延孔,辽东人。清顺治三年(1646)分守建南道。 三韩,朝鲜南部。汉时朝鲜南部分为“西马韩”、“东辰韩”、“南牟韩”三国,合称三韩,后用为朝鲜之代称。又《幼学琼林》引《职方纪略》:“北京,古辽东地,号三韩,今曰北直,别号金台,古燕冀地。” 君恩山重 [君恩山重] 署“俞大猷”书。镌于虎乳泉上方古道西侧之“练胆石”上。楷书,竖写,东南向。有框,高宽为330×135厘米,题字65×67厘米,署字径15厘米。 [虎乳] 署“吕道人乙丑仲夏游清源留题”。镌于“孔泉”上方岩石。行书,横排,南向。幅高宽75×140厘米,题字41×38厘米,款字10.5×9厘米。 吕道人,身世不详。乙丑,不知何年。《县志·金石志》称“宋吕道人书”,或有误。疑即裴仙洞崖刻“栖碧”书者吕醉翁。二者纪年相同,笔迹相近。 虎乳 虎乳泉古称石乳泉、孔泉。明何乔远《闽书》引北宋《太平寰宇记》云:“泉山,泉主山也。山有孔泉,故名之。朱买臣谓东越王所保之泉山是也。上下皆石,上石如壳,下石如砥。中坼孔窍,泉出焉,故谓孔泉。而旧志乃以‘孔’为讹,改作‘乳’也。宋嘉祐中(1056~1063),潜江令张总谪居此州,取泉炼药,乘以新瓶,密封逾年,气味犹新,总谓无锡惠山泉,寄远者必投小石,及可久顜,此泉不及也。泉州得名亦本于此。”相传有此泉乳虎故事,又有吕道人题刻“虎乳”二字,时日久之,世人皆呼“孔泉”为虎乳泉了。泉口海拔379.5米。 [清源] 署“万历乙卯中秋,郡人李开芳书(钤印)”。镌于“孔泉”东侧一大石。西向,篆隶书,横排。幅高宽150×200厘米,题字140×90厘米,款字8×7厘米。 清源 李开芳,字伯东,号还素,人称鹏池先生。永春东平乡太平村人,居泉州。明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授户部主事,迁南京太仆寺卿。工书画,好作隶篆八分,书体奇诡,别成一格。著有《天风堂集》。 万历乙卯即万历四十三年(1615)。 [紫泽洞天] 署“刘□□书”,镌于清源天湖大坝下方右侧岩石上,无纪年。题名风化难辨,疑为刘用行。楷书,竖写4方排,东向。有框,高宽140×140厘米,字65×56厘米,署字16×7厘米。 紫泽洞天 刘用行,字圣舆,晋江人。宋太平兴国八年榜眼,刘昌言七世孙,嘉定元年(1208)进士。历官潮州、赣州知州。 紫泽洞,位于清源下洞南,中、左、右三峰之连接部。原树木稠密,岩石伟岸,深邃而幽秘。按《晋江县志》载:大石平面原镌有宋嘉定十一年(1218)泉州知州真德秀撰写的《蔡真人诰碑》,有紫泽宫,皆废。1994年,在此建筑“清源天湖”,1996年竣工,紫泽洞天顿成泽国。昔日幽秘之地,今已别开生面。 [泉南佛国] 右署“心源老人立石”,左署“监郡偰玉□□”。镌于半岭岩巨岩。幅高宽60×220厘米,字径40×30厘米,款字7×8厘米。行楷书,西南向,无纪年。查偰玉立曾于至正十年游瑞像岩及题九日山“泉南佛国”,此题疑为是年。 心源老人,身世不详。 泉南佛国 俞大猷纪事题刻 [俞大猷纪事题刻] “明嘉靖癸亥岁季春,钦差镇守福建、南赣、惠、潮兼郴、桂、南韶地方都督俞大猷,提兵往兴化剿陷城倭寇。次月,尽竣事班师,偕友人游诸洞。”镌于清源古道“小云关”上方东侧石崖间。行楷书,竖写6行,西南向。幅高宽180×150厘米,字径16厘米。此题刻是研究俞大猷史迹的见证。 此题刻事实是:明嘉靖壬戌(四十一年,1562),倭寇万余攻陷兴化府(今莆田),占城三月,大猷挥师入闽,会同副总兵戚继光歼敌两千余,收复兴化。自此倭寇闻风丧胆,不敢轻易犯闽。 嘉靖癸亥岁季春,即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三月。 小云关 [小云关] 署“陈大玠重镌,南衡散史书”。镌于俞大猷题刻古道下方、水流坑村口上方岩石上。楷书,横排,西南向。幅高宽72×186厘米,字47×42厘米,款字12×10厘米。 陈大玠,字元臣,号笋湄,籍惠安,居泉州。清雍正二年甲辰(1724)五经进士,授临漳知县,累官至太常寺少卿。多惠政,在京首倡捐资创立“泉州会馆”。享年76岁。著有《筍湄内篇》、《四书文初稿》、《文集》、《诗集》传世。 南衡散史,疑为吴皖。 [山高水长] 署“吴皖书,陈大玠重镌”。镌于“小云关”东侧岩石,楷书,南向。竖写3行,幅高宽228×130厘米,字62×58厘米,款字径17厘米。 吴皖,康熙二年(1663)举人,连城教谕。陈大玠简介见前“小云关”条。 五云深处 [五云深处] 署“大清康熙二十八年己巳六月十有九日勒石,温陵太守燕山郝斌书”。镌于水流坑村口往清源洞古道东侧岩崖间。行书,竖写,南向。幅高宽320×120厘米,字75×54厘米,款字14×13厘米。 郝斌,旗人。康熙十五年(1676)任泉州知府。 康熙二十八年为1689年。燕山,即今北京。 抗直敢言 [抗直敢言] 题款为“陈颂南先生在道光朝直声震天下,宣庙以此奖之,勒石名山,用垂不朽。后学莆田江春霖谨书。”(钤印2方)此原为清道光皇帝赐予御史陈庆镛之匾,后镌于碧霄岩下方古道东侧岩壁上。楷书,西向。石刻有框,高宽165×390厘米,字62×63.5厘米,款字径10厘米。 道光皇帝(1782~1850)即爱新觉罗·旻宁。庙号宣宗,年号道光,1821~1850在位。统治期间,政治腐败,丧权辱国。 陈庆镛简介见《陈庆镛墓》篇。 江春霖,字杏村,莆田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历任武英殿修撰、国史馆编修。甲辰(1904)考取御史第一。历掌新疆、辽察、河南、四川等道监察御史。任官不畏权贵,清正忠诚。字如其人,“入石三分”。 [寿]右款署宋淳祐甲辰立春日三山,左款署“林奭奉亲游北山书于右”。镌于上碧霄岩巨崖间,楷书,西向,有框,高宽428×418厘米,字高宽为376×345厘米,款字20×11厘米。 林奭,字君召,福州人,南宋淳熙间任晋江知县。淳祐甲辰即淳祐四年(1244)。 [佛]镌于弥陀岩擎珠峰最高处,“寻佛径”上方巨崖间。右款署“大清乾隆二十年”,左款署“马负书笔”。行草书,竖写,南向。幅高宽430×290厘米,单字高达420厘米,宽160厘米,款字50×30厘米,钤印。被称誉为“闽海第一佛”。 马负书,字易斋,又名羲祥,号瑞图氏。清镶黄旗人。原籍三韩,乾隆元年武状元。十八年(1753)任福建陆路提督军门。擅诗书。驻泉州时,颇多建树,尤善擘窠大字,泉南名山胜迹,多有题咏。卒于官署,钦赐祭葬,谥昭毅。 [别有天地] 镌于谢厝山左上方巨石上。上款署“乾隆岁次乙己孟复吉旦”,下款署“荆山王环书,裔孙文锦、文钟、文铨仝勒石”。楷书,横排,西向,幅高宽190×670厘米,字116×80厘米,款字20×16厘米。 别有天地 此地因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湖北荆山人王环书题“别有天地”而著名。4字题名采自诗仙李白读书湖北安陆碧山时所作《山中间答》诗中语句:“问余何意栖碧山,答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另有“同娱石”、“龙吟”、“虎啸”、“腾蛟”、“起凤”诸多石刻。 清如许 [清如许] 上款署“乾隆甲戍重阳”,下款署“马负书题”。镌于瀑布处左侧岩崖间。钤印曰“丙辰(1736)状元。”行书,竖写。有框,高宽200×80厘米,字48×50厘米,款字15×10.5厘米。 马负书,简介见“佛”条。 乾隆甲戌即乾隆十九年(1754)。 [鸢飞鱼跃] 镌于赐恩岩半山腰崖间,西向,行草书,横排。幅高宽350×900厘米,字高宽250×160厘米。上款署“大清乾隆戊寅重阳”,下款署“三韩马负书笔”,皆行书竖写,字高宽50×40厘米。此摩崖题刻书法雄健俊逸,气势磅礴浩人,其规模居全山之冠。 马负书,简介见“佛”条。 [郡第一泉] 署“黄凤翔题”。镌于“青天白日”题刻之左。行楷书,竖写,西向。有框,高宽167×60厘米,字36×28厘米,款字20×21.5厘米。 黄凤翔(1538~1614)字鸣周,号仪庭,晚更号止庵,晋江(今鲤城区)人。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第二名(榜眼),初授编修,累官至礼部尚书。步入仕途40余年间,只在朝为官13年。为人忠厚耿介,平易近人,生活简朴,事母至孝,教子有方。著作有《嘉靖大政记》、《嘉靖大政编年录》等。主持编纂万历《泉州府志》。享年76岁,天启初赐谥文简,后人尊称“黄文简”。子润中、灏中,孙景孕、熙孕、徽孕,曾孙志遴、志等皆登第,魁名相继,子润中、灏中、孙景孕、熙孕、徽孕、曾孙志道、志等登第,魁名相继,文彩风流,父子孙曾四世进士,为泉郡第一。 梅关 [梅关] 镌于“石中居”下方山涧西边巨石上。幅205×80厘米,字80×83厘米,2000年9月6日重新发现。 梅岩古为招庆院,唐陈锡之读书于此。五代时留从效建别墅。宋留正建梅岩堂。相传古时此地有数百年的梅树,有绿潭、云根漱玉泉。又有光雪、知心、清风、万壑诸亭,皆早废。 明代先贤左参政黄润诗曰: 天教冰玉作精魂, 花萼先春羡此君。 堪笑山翁幽兴极, 冲寒月下吸清芬。 [高山仰止] 题款分列左右曰“明万历二十一年癸巳李开芳为唐欧阳行周先生书,裔孙模勒石。”镌于赐恩寺后大石洞顶岩崖间。隶篆书,西向,竖写。幅高宽250×90厘米,字径50厘米。款字楷书,字径14厘米。 李开芳简介见前“清源”条。 高山仰止 [石槎] 署“林胤昌”。镌于舟峰岩石船“船首”。西南向,楷书,横排。幅高宽50×112厘米,字50×45厘米。1992年新发现。 林胤昌(1595~1657),也写作孕昌,字为磐,号素庵。明晋江(今泉州)浮桥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历官文选郎中。明末朝政腐败,辞官归乡,致力讲学。崇祯十年(1637)与相国蒋德璟等重建西洞天,营建舟峰岩、南台岩诸亭等。享年63岁。后清源洞僧人建“林素庵檀樾祠”奉祀。 石槎 [绝壁过云] 署“万历己酉孟冬之吉,太守延陵姜志礼书”。镌于南台岩现观景台巨崖间。楷书,横排。有框,高宽110×300厘米,字74×60厘米,款字径12厘米。 绝壁过云 万历己酉孟冬,即万历三十七年(1609)夏历十月。道光《晋江县志》记为“绝壁遏云。” 姜志礼,字立之,号同节,江苏丹阳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三十四年任泉州知府。三十五年秋地震,洛阳桥倾圮,率众大修。在任政绩显著,绅士撰文称颂,百姓于洛阳桥畔建生祠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