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庙座落于丰泽区东海街道法石社区,俗称上帝公宫,占地面积13亩。据传庙始建于唐末天祐二年至五代十国年间,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香火源于湖北武当山,故尊为八闽玄天上帝第一行宫,素有“小武当”、“南武当”之称,在福建道教历史上享有较高声誉。1983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真武庙与文兴码头、美山码头及石狮市的六胜塔、姑嫂塔、石湖码头合并称为“泉州港古建筑”,经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真武庙奉祀主神真武大帝(亦称北极玄天上帝),是玄元圣祖的化身。相传玄天上帝为古代净乐国善胜王后梦见吞日而怀孕所生,相貌殊伧,后既长成,遂弃国舍家,入武当山修道四十二年,功成圆满、白日升天,得紫元君传授无极上道及七星剑,奉玉皇大帝之诏封为太玄,镇守北方,替天为民行法除妖魔、恩泽布施。历代帝王均有敕封,后来宋真宗避赵玄朗玄字之讳,改封为真武大帝。真武庙为道教全真道在泉州市区仅存之庙宇。据传北宋时全真道南五祖之一紫阳真人张伯端云游修道,主持过古庙,留下偈语、诗词墨宝“三界挂心妙理,万物非此非彼。无一物非我心,无一物是我已”。宋代郡守每年春秋季在这里举行祭海神仪式,与九日山的祈风石刻齐名于世,是宋元时期泉州海交贸易发达的重要史迹。该庙宇踞临石头山上,林木苍翠,俯瞰江海,舟楫帆影,胜景天然,气势雄伟。山下法石街是水陆交通贸易和货物集散地之一,是经济文化重镇。
真武庙自肇建以来,历代均有修葺。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修扩建,清同治四年(1865年)泉州府正堂立禁示保护石碑,清同治九年(1870年)再次重修扩建。1923-1969年该庙宇改为法江小学,李子芳同志于1930年曾在该校任教,开展地下革命活动,因此该庙宇也是丰泽红色之旅的遗迹之一。1983年至1988年,泉州市文管会拨资、本里侨胞捐资、村委会拨资先后修复山门、二廊房屋。2003年丰泽区政府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和片区改造,规划建设真武庙旅游美食城。
真武庙现存建筑保留清代建筑风格,具有闽南传统建筑特色和道教建筑规制。庙宇依山而筑,布局巧妙,主体建筑由围墙、石埕、山门、棂星门(已毁)、八卦亭、石埕、大殿、兴福庵(已毁)等构成总体格局,规制恢宏。山门紧挨法石街,清咸丰年间重修,山门斗栱、雅致精巧,具有闽南建筑特色,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山门为牌坊式砖石建筑,四柱三檐、中檐高矗成品字形,造型雄伟。楣梁上悬挂“武当山”匾额一方,其上方有一方书刻“北极玄天上帝”腾龙华牌竖匾,表明该庙承传武当山神统。山门二柱镌有柱联:“大道至易至简只在心中勤修练,玄机不难不烦唯于意中细悟参”,楹联传承道教文脉渊源、道意隽永、意境悠远。山门二侧石柱也镌有柱联:“仰之弥高大观在上,过此以往联步而升”,系清进士、历署西宁府道台庄俊元撰书,字体潇洒遒劲。山门前左侧有一古井,井边墙壁嵌有一方石刻“三蟹龙泉”,此井系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城后李奶奶得帝君所梦,此地蟹堵泉水了,可解旱灾,喜舍的。山门两侧墙壁镶嵌闽南砖刻太上老君、王母西巡、八仙各持法宝驾游其间,神态飘逸,雕艺精堪,令人叹绝。庙前广场左侧有一处形似信筊石,系崇仕途风水所关。入山门,石阶二旁扶栏尚存有宋代雕刻的镇风石狮,形象古拙。登24级石阶通阶顶,古代建造一座棂星门,楣梁上悬挂一方书刻“瑶林海境”匾额,具有儒教建筑风格,已毁。山巅台地有一块巨石造型宛如苍龟,背上驮有一方阴刻楷书“吞海”石碑,系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赐进士第知晋江县事韩岳所立,其寓意为祈求沧海变桑田,船舶能吞海,不被海吞,已成为颇具特色的景观。石碑右侧的石蛇盘环在庙前山崖边,以蜿蜒的蛇身砌成围墙,堪称全国一绝。寓意被帝君降伏的龟蛇魔,已成护法神了。碑右侧还建置一座四柱八卦亭(亦称葫芦亭),该亭斗栱飞檐,为藻井式结构,具有建筑特色和艺术价值,亭柱镌有柱联“到此地静观自得,登斯亭少住为佳”,系清同治年间侯盐同陈怀德撰书。亭象征帝君印玺其“威”。石龟后面,明代建一座佛教的兴福庵,供奉观音菩萨等佛像,其墙壁镶嵌着一方石刻“清咸丰年间,台湾淡水镇五家船商捐资重修圣殿葫芦亭碑记”,见证泉台神缘关系,庵已圯。石埕前尚存一口宋代石槽,系帝君养龟蛇、磨利剑用的蓄水槽,旁边复置一把雕刻精致的七星石剑(斩妖剑),传为玉清圣祖摄北斗七星之魂铸炼而成,紫元君授无极上道赐予真武帝的兵器,象征帝君“武”。
真武殿面阔五开间,系两进、双廊屋建筑。殿外墙白石为础,红砖贴面,殿门作凹兜形石柱门框,抬梁式木结构,歇山式燕尾脊屋顶。殿前墙壁嵌有二个四方形镂花石窗,各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工艺精巧,寓意为神光普照四方。殿门上方悬挂一方书刻“真武圣殿”横匾,意为宋末幼帝赵昰、赵昺(1276年)南幸时庞大的南逃船队驶入泉州湾,曾驻跸法石寺、真武庙,故称圣殿、紫金殿,门内上方楣梁曾悬挂一方书刻“弥陀永现”匾额,系明末崇祯帝撰书墨宝(已毁)。殿门左右门联镌刻“脱紫帽于殿前不整冠而正南面,抛罗裳于海角亦跣足以莅北朝”。系清翰林、历署西宁道台庄俊元撰书,此联情景双关,意味深远,堪称妙作。寓意帝君尊位较高,披发跣足莅临北朝,二为暗示宋室南逃广东路程艰辛的状况。正殿天井搭盖成卷棚式拜亭。殿宇正中楣梁上方悬挂一方“紫金殿”横匾,系梁披云撰书,另一方书刻“帝居吞海”匾额。殿内神龛上方悬挂一方书刻“掌握玄机”匾额,系清乾隆年间武状元、历署福建提督马负书撰书,字体潇洒遒劲,给庙宇增添了几多灵异色彩。殿内还悬挂几方书刻,“神光普照”匾,系郑成功之子郑经手书,还有近年台湾宫宇敬奉的匾额。圣殿棂屏后供奉端坐宝座的三尊真武帝神像,披发仗剑、跣足踏龟蛇,从者执黑旗,司职掌水火、司命寿诞,镇守北方,奉为泉州湾保护神、海神、镇境神,恩泽苍生。殿下二旁为持战戟握剑侍立的赵、康、温、马四大元帅及六丁六甲战神。另二尊帝君司职:境内新郎结婚需恭请帝君护送新娘入境到厅堂七日,独具民俗特色。东海的伊斯兰后裔郭姓族人每年迎神赛会需请帝君巡香礼敬,此乃汉化缘故。殿内配祀南北星君、章平侯、观音菩萨、苏夫人妈、关帝、福德正神、印度洋山神狗舍爷等神像。真武庙道、释、儒、印度教共祀一堂,相互尊重、融合,是泉州信仰多元化的重要史迹。而武当山晨钟暮鼓相应和是法石老八景之一。
庙宇前后至今还有7棵几百年的古榕树,枝繁叶茂、榕荫参天、盘根错节、郁郁苍苍。还有一棵“情侣树”,相传为出洋丈夫和留守故土妻子的化身,象征坚贞不渝的爱情,不少年轻人常在此祈祷、合影。山坡岩石有一足帝君仙脚印,另一足在晋江仙石村,更衬托这座庙宇的古老、宁静和神秘感,为研究道教天人合一,提供实物依据。
1991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来到泉州,来到法石真武庙考察,对这里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及其历史价值,给予高度的评价,让真武庙声名远播。
1997年4月举办泉台玄武信仰关系学术座谈会,引起各方关注。中国新闻社1997年4月13日对此已向世界报道泉州真武庙是泉台玄武信仰发祥地、传播地之一,在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足迹。该庙已列为泉州市申报“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考察景点。
今日泉州南武当真武庙依然,是一处独具魅力的庙宇,让人流连忘返,以其独具文物价值,成为弘扬玄武信仰文化,增进海内外文化交流,凝结海峡两岸同胞感情的纽带。该庙与台湾300余座玄武宫宇有神缘关系,1997年真武帝神像首次跨越海峡前往台湾全岛巡礼弘法,接受百万信众膜拜,为泉台宗教文化交流作出过贡献。现在随着真武庙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法石历史文化街的保护开发,必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和香客前来进香和观光。
真武庙碑刻等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