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印寺位于丰泽区东海街道法石社区的宝觉山。从泉州至后渚公路北侧的海印寺指示牌入口处,沿着依山势盘旋而上的水泥路走,便可达海印寺前。这里满山翠柏、树木掩映,曲径通幽,山泉涧流,鸟语花香,梵宇金碧、殿宇纵横,自成一派仙境胜地。海印寺占地5000余平方米,系北宋时开山宝觉禅师创建,历经沧桑,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据传当年高僧有一日立于寺前眺望大海,眼观天上一轮皎月映印在海面上,便取名为海印室,后随岁月轮回,才称海印寺。该寺素以历史悠久而著称,是泉州佛教丛林之一。
海印寺“宝觉书院”匾额
海印寺坐北朝南,立于宝觉山前麓,俯临泉州后渚港交通要道,山下是泉州古代海交贸易重镇石头街,东邻泉州湾宽阔的海域,白帆点点,百舸争流,地理位置独特。据传宝觉禅师不但在佛学上有高深的造诣,而且精于堪舆和易学,是一位世外高人,具有文人逸士的风度。他指出此地万岁山、桃花山诸山环左右,晓翠夕阴明灭可指钟磐之响,与宋代名刹法石寺相临;远处的紫帽山、罗裳山形成南北二山对峙、汇成一条晋江注入大海,属青龙入海之象。所以海印寺香火鼎盛,名扬泉州城郊和东南亚等地,而流芳于世。该寺主祀三世尊。寺面阔五开间、系三进,建筑规制中轴线依次由照墙、石埕、山门、拜埕、大雄宝殿、假山、放生池、望海楼、仙公阁、东西禅房、斋厨、僧舍、功德堂、宝觉书院、朱文公祠、八角月亭、墓塔等建筑构成总体格局,建筑规制恢宏,气势轩昂。海印寺几度兴衰,历代均有修葺、扩建。明代崇祯年间旅菲侨胞曾受菩萨庇佑之恩、度过劫难,捐钜资修葺扩建过;清同治年间候选盐同陈怀德、陈怀义等诸君捐资修缮扩建;民国初年,泉州人到广州经商,引来介净法师再次扩建寺庙,重兴了海印寺,法师又修有拳术,并识病理,为民治疗,深得众望,圆寂后葬于寺西。文革期间该寺荒废。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旅菲侨胞及菲律宾众寺院捐资重兴千年古刹,使佛室、禅房较前有了生色。现存建筑保留明清建筑风格,具有闽南传统建筑特色及佛教建筑规制,有一定历史艺术价值。寺前山坡岩石上有宋代理学家朱熹撰书“小山丛竹”摩崖石刻,字体遒劲庄严,给寺院增添几多色彩。东侧有一座新置的玲珑别致的八角月亭和一处古墓塔。
山门面阔五开间,木石砖建筑,抬梁式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屋顶。山门红瓦飞檐、彩墙漆门、肃穆庄严,两侧有廊。
山门外墙壁镶嵌着一方“重修海印寺碑记”石刻,系清同治十一年十月,赐进士出身赏戴蓝翎翰林院编修书馆协修、里人龚显曾撰,给后人提供一份历史见证。大门正中上方悬挂着一方“海印古寺”横匾,系梁披云手书,笔锋浑厚有力,金字耀眼。人山门对着大门的佛座上供奉着笑容可掬的弥勒佛,背后是韦陀护法,左右横梁悬挂着钟鼓,现存铸钟是清代光绪年间遗物。拜埕前植有花卉,四季皆有鲜花,沁人心扉。前殿为大雄宝殿,面阔三开间、进深三间,正殿为木石砖建筑,抬梁式木结构,屋顶为重檐歇山式燕尾脊,殿门上方悬挂一方书刻“大雄宝殿”匾额,殿内楣梁上也悬挂一方书刻“古佛”匾额,系清道光年间进士出身、历署西宁府道台庄俊元撰书。殿内原有一方“极高明”匾额,系朱熹墨宝,可惜“文革”中被毁。整座殿宇雕龙画栋、飞檐翘脊、雍容华美、拱门花窗、气势宏大、富丽堂皇,甚为壮观。
大雄宝殿内,正中佛龛供奉端坐在莲花宝座上的三世尊塑像,慈眉善目、气魄雄伟、神态温和、圣体流鎏溢彩;殿内左右侧有十八罗汉塑像,人物鲜活,新颖别致;殿内左侧还供奉吕洞宾、保生大帝、魁星爷、福德正神等。大殿后有一处宋代建置的放生池和假山,据传池中有一只百年老龟,还有金鱼游碧水,红虾相嬉戏,荷花盛开,香气袭人,周围石柱栏杆,显得幽雅怡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旅新加坡侨胞何瑶焜、何瑶煌捐钜资重兴望海楼阁,面阔五开间系一进、硬山式屋顶。后殿正中墙壁镶嵌着一方辉绿岩的石刻“天风海涛”,字迹朴实浑厚有力。相传宋末蒲寿庚曾在此建望海楼,又在桃花山破城建观云台。望海楼楣梁上悬柱一方书刻“大海潮音”匾额,系清代进士、西宁道台庄俊元撰书,字体潇洒遒劲。后殿正门上方悬挂一方书刻“住大慈悲”匾额,系弘一法师的手书,禅意隽永,耐人寻味。这些宋、元、明、清以来的文人墨宝对研究书法艺术和地方历史有一定价值。后殿内佛龛供奉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韦陀和伽蓝神也同祀其内,佛像深厚而慈和,殿内香烟缭绕。寺院后山有一根石笋,是古人对男性生殖器的图腾崇拜,与风水避邪相关,是研究古民俗遗物,可惜已毁。正殿西侧建宝觉书院,朱熹住寺中曾招收邻近乡村的童生,教其读书,传授为道之处,墙壁嵌一方石刻“修身为本”横匾,法石重教倡学之风自此日盛,里人不忘朱公恩德,立祠祭祀。朱文公祠是泉州市区唯一纪念朱熹祠堂,可惜已毁。清宣统二年(1910年)寺主持僧人因泉州遭受旱疫,为民建坛求雨不成,即筑柴塔自焚其中,里人感其德,以骨灰塑佛像奉祀于寺中,尊为醒世佛。
海印寺“朱文公祠”匾额
海印寺是台湾及东南亚佛教信仰传播地之一,菲律宾、新加坡等地寺院主持不少出于该寺门下,常年有宗教交流活动。
海印寺无处不演绎着一则则才俊、名寺、天人默契的故事,令人叹为观止。寺中尚存几对古石柱镌有柱联:“海不扬波慈航普渡,印皆激底慧眼停观”;“江中舟楫频来往,海上云山半有无”;“海日三山观自在,印潭一月色皆空”。楹联寓意把佛教与景色融为一体,意境悠远,使古刹显出不俗的文化品位。海印寺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风景绮丽,胜景无限,令人情思悠远,确实是一处宗教朝圣、旅游观光的好景点。
1992年,泉州市人民政府将海印寺公布为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