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石文兴宫,俗称尊公宫,位于丰泽区东海街道法石社区中段,占地面积1050余平方米。宋末建,迄今已有800余年历史了,主祀吴真人(亦称保生大帝),配祀张巡武尊王、观音菩萨、印度洋山神毗舍爷等神祗。
文兴宫正殿
据史志记载,吴真人是北宋泉州府同安县白礁村民间名医吴夲(979-1036年),字华基,号云冲。他一生“以医名天下,以济人救物为念,而义不取人一钱”,“业医无贵贱,按病授药,如矢破的”,医德高尚。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他在青礁龙池岩采药不慎落岩身亡,百姓感其功德,立庙祭祀。宋乾道七年被封为“大道真人”,赐以庙额“慈济”。明永乐皇帝敕封吴夲为“吴天医灵妙惠真君万寿极保生大帝”,闽台尊称“吴真人”、“大道公”、“保生大帝”。因历代帝王多次敕封,加上人们的崇拜,保生大帝成为人们崇敬的医神。
法石文兴宫的吴真人神像原位于法石天童寺,该寺毁于宋末战乱兵祸。法石于南宋末经济复苏,里人深感是神灵的庇佑之恩,即选此风水宝地重兴文兴宫。宫建在石头街,坐北朝南,枕山濒海,扼泉州湾晋江出海口,地理位置独特,自古就是一道海防要塞。建筑规制中轴线依次由照墙、戏台、石埕、山门、拜亭、正殿、后殿、左右回廊等建筑构成总体格局。宫宇历经沧桑,几遭劫难,尚存的建筑保存清代建筑风格,具有闽南传统建筑特色和道教建筑规制。清代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修,清道光、光绪年间和民国36年间均有扩建重修,近年又全面修缮。
文兴宫为木石砖建筑,系两进、三开间、单檐硬山式屋顶、抬梁式木结构、翘脊飞檐素瓦,倍显简朴大方。屋脊檐角饰有龙凤雕塑,龙飞凤舞呈腾空欲翔之态。宫宇雕梁画栋,流光溢彩。朱漆大门二尊门神高大威猛、正气凛然。山门上方楣梁上悬挂一方“叠荷宏恩”匾额,跨进山门上方楣梁也悬挂一方“吴真人谱系”匾额,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宫内宽敞明亮,古典庄严而肃穆。拜亭为卷棚式结构,由四根石柱承托屋顶,造型雄伟壮观,亭中摆设香炉,终日香烟缭绕,时有善男信女虔诚地焚香叩拜、祈福。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屋顶,殿门上方楣梁上悬挂一方“保我众生”匾额,殿堂神龛供奉二尊主神保生大帝,配祀张巡武尊王(唐代忠贞之士)、狗舍爷、康元帅、赵千君神像,宫宇供奉之神明亦以“恩泽苍生”而流芳千古。后殿面阔五间,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奉祀佛教观音菩萨。宫内尚保存一口古代水井,水质清澈纯净,据传武尊王微服代天巡狩时,为避免惊动四方福德正神,曾秘密从此井进出,他秉公纠察,受到人们崇敬和奉拜。东西两廊的内墙描绘着十八罗汉像,西墙内壁镶嵌着一方清代道光四年和一方民国36年辛末年重修法石帝君行宫和后殿诸佛像碑记石刻。
宫内有几对古石柱镌有柱联:“法到精深一丝能过胍,石经锻炼九转可成丹”;“保我众生庙貌重新崇法石,大载古帝神恩永眷尊文兴”;“丹陛荣封自古独尊医国手,白礁修化至今尚显保民功”。楹联富含哲理,书法苍劲、严谨、流畅,句句铿锵,既描摹此处地理,又表现崇敬神祗的丰功伟德之情。
文兴王爷宫
文兴宫钟灵毓秀,四时香火不断。明末清初,保生大帝信仰随着移民和商人足迹传入台湾等地区,台湾有相当一部份供奉保生大帝的宫庙系从法石文兴宫分炉而去,所以历年来都有台胞来文兴宫进香谒祖。法石文兴宫和台湾“慈济宫”常年有宗教交流活动,见证了泉台宗教文化同源的关系。保生大帝信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情系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据传保生大帝神明也不忘这方黎民,
非常灵圣,凡想祈求什么,只要在宫中抽支灵签、卜示,便可在签诗上得到保生大帝神灵指点迷津,屡有应验。
宫宇附近有一座祀水神王爷宫,它是历史上展示法石独具特色的送王爷船习俗的宫宇,与台湾有密切历史渊源关系;还有见证“海丝”文化的文兴码头、宋商船、蚵壳厝、清代古民居,颇具特色,富有闽南特色的海洋人文景观,具有建筑艺术和历史价值。该宫已列为泉州市申报“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世界文化遗产考察点。
法石文兴宫以其悠久的历史和魅力成为丰泽区名胜之一,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泉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