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山天妃宫位于丰泽区东海街道法石社区东段,占地面积2050平方米,主祀海神妈祖。该宫始建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迄今已有700余年历史。原宫宇较小,建在宝觉山下,枕山濒海,香火鼎盛。至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法石信众择美山高州会馆(即今址)建天妃宫。重建后,天妃宫坐北朝南,建筑完整、造型独特、装饰堂皇精致,主体建筑与周围景观和谐完美,奉祀妈祖为护海安民的镇境神。历代均有扩建修缮,明末殿后扩建观音阁,庙宇东西之畔建法石文、武馆及宫池。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宫前渡头设河泊所,清初改为海关税口,斯时为番船舟泊寄碇报关之处,贾商云集、人烟辐辏、行郊(商行)林立,为东海半岛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货物集散地之一。
1947年美山天妃宫重修过,1949年后被学校占用,“文革”中遭毁。1987-1989年旅新加坡华侨何瑶焜、何瑶煌首倡,再度捐钜资修缮,古庙新颜倍增、宏伟次第一新。1998年法石村委会又拨资再次修葺,使正殿及东西廊、后山喷泉等景观再焕华光。主建筑规制中轴线依次由照墙、戏台、拜庭、山门、殿堂、东西二廊、月台、后殿等建筑构成总体格局,布局严整,规模宏大。现存建筑保存明代建筑风格,具有闽南传统建筑特色及道教建筑规制。山门面阔三开间,大门两侧新置一对辉绿岩石雕狮。宫前古时竖立三道石碑(已毁),其中一方为“泽被海滨”石碑。山门楣梁上悬挂一方书刻“敕封天上圣母”匾额;硬山式屋顶,翘脊雕双龙,抬梁式木结构。门内新雕二尊千里眼、顺风耳神像、正气凛然。正殿面阔三开间,进深三间,石木框架建筑,砖面贴墙,抬梁式木结构,屋顶为重檐歇山式燕尾脊,雕梁画栋,殿面堂皇瑰丽。大殿四周台基高出地面1米余全用花岗岩砌筑而成,使殿堂显得挺拨壮观,整座木架梁柱斗拱通施以朱红为主轴的油漆彩绘,显示了凝重肃穆。殿堂神龛奉祀三尊妈祖神像,端坐其内、凤冠霞帔、手持玉笏、庄严慈祥,案前香烟袅绕,徐徐飘散弥漫于殿内,东西二侧新塑二十四司神像仿佛在腾云驾雾一般。
据传施琅将军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法石港巡视水军也到该宫上香礼敬,平台时妈祖曾托梦授计,又布法援助,使大军所向披靡。殿内和下檐楣梁上悬挂几方书刻“海神”、“水德配天”、“护国庇民”等匾额。宫中尚存几对石柱镌有柱联:“常为梓桑留爱日,永将舟楫济长春”;“美轮新奂神能佑善,山庙重光海不扬波”;“婆心一片绥渝社,庙貌千秋镇美山”。楹联富有哲理,既描摹此处地理,又表现崇敬神祗之情,颂扬妈祖功德。该宫的道教文化有很深积淀,香火鼎盛,是妈祖信仰传播地之一,成为海内外信众情系故乡的纽带、心驰神往的圣地。每年有很多台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前来该宫朝拜进香谒祖,与台湾有密切渊源关系,天妃宫充满神奇魅力,是丰泽区名胜之一,其建筑规制为市郊妈祖宫之最,见证了泉州港的发展和繁荣。1993年美山天妃宫被公布为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11-28~29日,泉州市老子研究会、泉州民俗学会和法石村委会联合举办“东海法石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暨美山天妃宫建宫七百周年庆典”活动,对扩大美山天妃宫在海内外的影响很有意义。
199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来泉州考察,也来到法石美山,对这里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和古朴淳厚的民风赞叹不已。该宫已列为泉州市申报“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察点。宫前的美山码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美山天妃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