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庵原名“鲫鲤庵”,又称“德济庵”,位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清源山烟墩山东侧。庵坐西向东,据传始建于唐朝,宋朝时,这里香火鼎盛,成一片寺院庵堂,现存的拜石有1.2米见方,可见其规制之宏大。七里庵虽经历代兵燹,仍留下巨大的拜石、梭形石柱和弘一法师在此留下的对联等珍贵文物。可以想象当年人们赏叹的“日来上山千人拜,夜观泉城万盏灯”的盛况是何其动人神往。
七里庵山门
相传北宋时宰相韩琦生母连理出家于七里庵。直到韩琦上京考中状元之后,两次到庵中避雨,母子终得以相认。此传奇故事在泉州流传甚广。在七里庵东南侧有七里亭一座,系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郡守宋钧建,为士大夫东行饯行之所。庵有石塔(塔尾为鼓形,俗称鼓塔)和一座较大而高的“地藏塔”(建造年代不详),站在塔上可远眺泉州城。民国时,庵、亭、塔尚存。据当地人说,寺庵毁于“文革”前后,“鼓塔”也相继被毁,“地藏塔”则被推倒。至上世纪80年代,海外侨胞和当地善男信女捐资重建庵,庵占地面积只有50-60平方米。2004年再翻建,即今之“七里庵”。1999年春建“地藏塔”,改为钢筋水泥结构,由主持、残疾人陈志雄募建。
七里庵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民间传说。古代泉州府所属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的举子进京考试,这里是泉州府至福州的古大道必经之处。“七里庵”就在这条道上。这里曾流传着一个卖粥的传说。在清康熙年间,惠北有个村落的两位童生来泉州考棚参加府试,步行至泉州东郊的七里庵,刚好正午,两人就到庵前的大榕树下休息。看到石板凳有位老丈在抽旱烟,并念念有词:“饱腹、饱腹!”随即举起竹烟筒用力在石板上敲敲。两位书生以为老丈在骂他们,但不敢还口。因口渴肚又饿,就进了庵前的卖粥店。甲书生曰:“主人家请来两碗稀饭。”乙书生曰:“碱菜也要两小碟。”店主见是两位书生就说:“二位相公,看你们这模样想必是有学问的人。鄙人出上联,让二位对下联,若对上了,这顿饭就不必付钱。”甲乙书生异口同声说:“行行!试试看吧!”店主的上联是:“八尺牛皮①同一岭。”两位书生略思片刻,甲书生先曰:“七龄童子拜观音”。店主一声嘘笑。乙书生曰:“万安洛桥无特异”。店主曰:“妙、妙、妙!怪不得泉州人都说惠安童生饱腹②,饭菜钱就免了吧。”吃饱饭后,两位书生又继续上路。路上两位书生私下议论。甲书生曰:“刚才,在七里庵粥店我对错下联,占了你的光。老兄真才实学,佩服佩服!”乙书生曰:“过奖过奖,咱俩不分你我,一顿饭何足挂齿,还是赶考要紧。”
再说七里庵为何要建“鼓塔”呢?传说明朝朱元璋的大将军江夏侯(兼会地理、易经)驻守泉州时,曾在泉州大力破坏风水宝地,居心不良。朱元璋在江夏侯临终时赐他“竖葬”(他的穴位为“剪刀绞芙蓉”,意即绝地),让他单丁过代。泉州人痛恨江夏侯,在他死时做个“牛枷子架在其坟上”,让他永世不得翻身。但话再说回来,当时江夏侯过七里庵亭要离开泉州时,泉州人用出殡仪式的鼓乐送他,江夏侯不懂,还认为欢送场面很隆重。为答谢泉州人,他因此建议在七里庵某处建塔,以避“甲卯风”(若犯甲卯风,会天灾人祸),建了石塔后,泉州就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无意中,他为泉州人做了一件好事。
七里庵
在民间,还流传着发生在明朝的“七十老翁二十寡”的另一个脍灸人口的传奇故事,说的是有一位20岁婢女,感念一位70岁的打草鞋的老翁的诚实和救护而真心实意地嫁给他为妻,婚后六个月,老翁病故,年轻的妻子守寡育子成才。故事生动感人,也发生在七里庵附近村庄。现“寡妇墓”尚存,就在华侨大学校园内,与七里庵同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七里庵,现在尚保存着清末民国初年书法家曾遒写的一幅石刻对联:“德性能明当前即荡平世间;济人以道此地为方便法门”。近年,七里庵已全面翻建完毕,修复后的七里庵焕然一新,其庵、亭、塔与附近的王审邽墓、梁克家墓、世家锡兰侨民墓区、草邦水库等景点,已成为一片别具特色的旅游风景区。
注:①八尺牛皮:八尺岭的俗称。
②饱腹:意指童生聪明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