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渚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位于泉州湾内洛阳江与晋江的交汇处。港区距湾口约15公里,口门有大坠岛、小坠岛、七里礁、南鸟礁、北鸟礁、马头礁。后渚港位于马头礁附近,为天然良港,海域宽广,水道深邃,港区水深高潮时达9米,水深8米的港池宽为500米,可供2万吨级船舶在港池内掉头作业。通海航道有两处,大坠门航道低潮时水深3.3-10米,潮差5-6米,8000吨级以下船舶可通行;小坠门航道低潮时水深5-15米,万吨船舶可自由进出。后渚港区海路北距福州港157海里,距上海港598海里,东距台湾基隆港152海里,南距厦门港84海里,距香港357海里,海运航线四通八达。
后渚港曾经见证过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的繁荣与昌盛。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说: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船舶往来如织,装载着各种商品,驶往国内外出售,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也说,泉州港大舶百数,小船不计其数,是世界最大的海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马可波罗等,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护送阔阔真公主远嫁波斯,就是在泉州建造4桅12帆海船,从后渚港扬帆启航。明朝郑和下西洋时,船队泊于后渚港候风,郑和到后渚对面的百崎探访穆斯林后裔郭仲远,至今该地区还留有接官亭和“郑和堤”史迹。
在后渚有金山寨遗址,是宋元时期保卫后渚港口的军事设施;还有元代著名的阿拉伯海商蒲寿庚建的望云楼遗址。在后渚附近的乌墨山澳和鸡母澳,是古代船舶避风停泊和修造船舶的地方,1959年曾在这里发现了船桅、船板、船索和船钉等遗物。
1974年在后渚港发现一艘宋代沉船,残长24.2米,宽9.15米,复原长度可达38米,宽11米,载重量200吨。船体为尖底造型,船身上部扁阔,底部较窄,呈“V”字型,共有13个水密隔舱,可增强海船的抗沉性和船体的坚固性。船的舷侧用三重板叠合,船底用二重板叠合,在主龙骨设有“保寿孔”,分为一大孔七小孔,状如七星伴月,孔置铜镜、铜钱、铁钱、五谷种、红布、丝线等物,为泉州造船的地方性标志。该船出土物品有香料药物、木牌木签、铜钱、陶瓷器等,这是中外贸易的历史见证。该船出土后陈列在泉州开元寺东侧的“泉州湾宋代古船陈列馆”内,供人们参观。
随着明代以后泉州海外交通的衰落,后渚港也走向衰落。改革开放以后,后渚港迎来了重振古港雄风的发展机遇,到1995年,后渚港的年吞吐量首次突破百万吨,1997年达到150万吨,1999年达200万吨,2005年达300万吨。与此同时,集装箱运输也得到迅速发展,投资1.6亿元的二期工程于1997年完工并交付使用,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从2万多TEU跃升至1998年的5.5万TEU,2004年的15.6万TEU,后渚港成为泉州的中心港区。后渚港已开辟至香港、日本、韩国等国际航线和至大连、营口、天津、青岛、上海、宁波、广州、深圳等国内航线,还与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印尼、沙特阿拉伯、也门、科威特、阿曼、伊朗、美国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水运货物往来。
随着后渚跨海大桥的建成和沿海大通道的开通,后渚港与大泉州港将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中凸显出其重要地位。在泉州市委九届九次全会上,泉州市委、市政府站在历史的前沿,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在“十一五”期间把泉州港建成亿吨大港的宏伟目标,鼓舞泉州人建设大泉州港的斗志。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后渚港要大力发展散货物流,拓展港口的发展空间,重振古港雄风,为泉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后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