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石港是刺桐港三湾十二港之一,辖美山、长春、文兴、圣殿等8处古码头。
文兴码头地处晋江入海口,枕山漱海,背靠万岁山、宝觉山、桃花山,南临滔滔晋江水,南北岸距约1公里余,为泉州城通后渚港的水陆交通必经要道。
文兴码头始建于南宋,是泉州沿江的集群商业码头之一。文兴码头呈南北走向,以江岸自上而下延伸到江里,为石构斜阶梯的驳岸码头,长34米、宽3.5米,码头基础均以松木桩加固,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该码头在铺筑方式上与后渚港发现的古码头一样,采用“睡木沉基法”,以瓦砾上铺木为基础,然后再垒砌条石,千年不衰,沿用至今仍保持历史风貌。
文兴码头属于宋至清代古建筑的遗存,经考古发掘现存的宋至清代的基础、石墩台、泊位、驳岸、建筑遗址及其出土文物等,都反映文兴码头的历史悠久、规模浩大,在古代海外贸易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该渡头尚存一座宝箧印经塔,系泉州湾航标塔,原塔身共七层,底层四面石刻分别为“佛、法、僧、宝”字,第二、三层石刻为佛像,四、五、六层构件已沉入江中,仅存塔顶石构件,该塔为宋代遗物,颇具特色,残存二段花岗岩石刻,因年代久远,风化剥蚀严重,局部尚有残损,表面呈黄褐色,每层塔身石构件均是方形,系分别雕凿后再行衔接的。1292年意大利游历家马可波罗奉忽必烈之命,护送蒙古公主远嫁波斯合赞大王,所乘十三艘大船曾泊碇该码头补给、放洋,其遗址里人称马可巷、马可井,是研究古代海外交通史的重要史迹。
距文兴码头江边100米处,在20世纪80年代曾发掘到一艘宋代商木船残骸,因残骸压在民居下,只好复填地下。在码头背后约40米处有一座奉祀水神的“王爷宫”和一座奉祀保生大帝的文兴宫,码头西北侧石头山上还有一座真武庙奉祀玄天上帝。文兴宫左侧有一座清代砖石木混合建筑的二层楼房,楼上梳妆亭保存完好,颇具特色。宫后附近民居是一座面阔三开间一进深的红砖蚵壳墙体,蚵壳片片相砌,状如鱼鳞,美观大方。白色蚵壳墙体下配以花岗岩石墙基,墙上的窗户以红砖为框,红白相间,鲜艳夺目,保存了古代泉州传统的红白相间的建筑特色;从实用价值看,炎夏季节可以隔热,寒冬季节又可起保暖作用,不渗水、不腐蚀,这是当地人民利用海洋资源创造的富有闽南特色的海洋人文景观。码头周边有惠安白崎回族祖祠,清代历署四川总督黄宗汉祖祠,烟墩山的烽火台,还发现西班牙查理二世银币及唐至清代近百种铜钱币。
文兴码头周边群众均奉祀海上保护神真武帝、王爷、保生大帝、妈祖等,这说明泉州江口码头在海外贸易繁荣时期敬奉海神保护的多元化信仰。明至清代,文兴宫还有独具特色的送王爷船抵台湾习俗,见证了泉台文缘相承的关系。文兴码头为古港建筑研究提供实物依据,体现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已列为申报“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考察景点。文兴古渡历代均有修缮,2002年起市、区政府拨款对码头全面修缮,并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已建的码头广场面积达1000平方米。码头广场为文兴古码头的配套建筑,与王爷宫、真武庙、文兴宫协调相衬。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来到泉州,来到法石文兴码头考察,对这里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及其历史价值给予高度评价,让文兴码头声名远扬。
2006年5月,文兴码头与美山码头、真武庙及石狮市的六胜塔、姑嫂塔、石湖码头合并称为“泉州港古建筑”,经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兴码头宝箧印经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