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屿盘光塔
乌屿码头遗址,位于洛阳江与海口交汇处,是宋朝时期通商海外的海岛码头,曾有“金乌屿银后渚”之称。为了便于商旅,在乌屿岛北与陆地之间砌石为桥。宋宝祐间(1253-1258年),众募资请僧道询主持建石梁桥。桥百六十墩,长四百余丈,宽一丈六尺。《闽书》载,是桥与洛阳桥海中相望,如二虹然。陈有度称曰:“跨海为桥匝石牢,那知直下压灵鳌。基连岛屿规模壮,势截渊潭气象豪。铁马着行横绝汉,玉鲸张鬣寒露涛。”(乌屿盘光桥现已废,仅有十余墩,就桥旧址建堤,即城东北堤。)桥建成后,于东畔高处建盘光塔,作为航标。塔呈方形,高六级,级级收敛,通高约十五米,底边长三米,花岗岩石质塔刹,现塔尚完好。西畔有亭,亭今尚在。亭柱刻有:“下马过桥”四个字,每字20厘米见方。何谓下马过桥呢?旧时武官过桥要下马,文官过桥要下轿。亭面积八米见方,十六根石柱,外柱高2.1米,内柱高2.5米。亭顶石板铺砌,中部呈锥状。现塔顶端部分已佚,亭檐稍损,亭檐四角有虎头形石雕。桥之东南侧原有一磐石,阴刻楷书“盘光桥”三大字,字径一米见方,没落款,不知出于何时何人之手。
盘光桥曾于清代修缮,庄俊元题诗曰:“凤江常见水滔滔,盘光昼夜去还潮。波江坪现鱼鸟动,浪里常见拉舟摇。只恨源出生不接,那堪隔断筑商桥。于今亭塔风雨落,可怜僧公建此桥。”说它与清源山不相接,是一个四面环水的海岛,才需要建此码头桥。又一说与洛阳桥成二虹,确实是美极了。郭祥正曾这样描写:一望五里排琨瑶,行人不忧沧海潮,憧憬往来乘仙飙,蔡公作成去还潮,玉虹依旧横青霄……
乌屿码头遗址是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乌屿码头及盘光塔已经修葺,周边种上花草树木,环塔临海边设有石椅、石桌,坐在那里可观赏大海波涛,早上还可站在塔边观日出。休闲时可到那里观赏红树林,别有一番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