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郑成功焚青衣处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丰泽区北峰街道招贤社区有一处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郑成功焚青衣处。郑成功为什么要在这里焚青衣呢?其缘由必须由郑成功的青少年时期说起。 郑成功,南安市石井镇石井村人。其父郑芝龙,早年侨居日本长崎,与日本女子田川氏认识,结为夫妻,于1624年8月27日(明朝天启四年七月十四日)在日本长崎县平户市的千里滨生下郑成功。 明末期间,郑芝龙已成为中国东南沿海的大海商,后接受朝廷招抚,授海防游击,逐步擢升为提督、参将、三省总戎大将军,乃于安平(今晋江市安海镇)建置府第。 明崇祯三年(1630年),郑芝龙委托其堂弟郑芝燕到日本接郑成功回归祖国,居住在安平的郑芝龙府第,并由郑芝龙聘请教师教郑成功读书。郑成功到安平时,年方七岁。 郑成功“至乐无如读书”,他在老师教授下,专心致志,进步很快。八岁时,已能通读《四书》、《五经》。十岁已能撰写八股文,深受老师和亲朋好友的好评。其叔父郑芝凤(鸿逵)高兴地抚其头赞曰:“此吾家之千里驹也。”郑成功十五岁时,就补南安弟子员,中了秀才,穿起了青衣。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又以优异成绩进入南京国子监太学。 古时,南安县的县城在丰州。因此,敬奉孔子的孔庙(又称“文庙”)也建在丰州,即现在的南安市丰州镇和丰泽区北峰街道招贤社区交界的地方。 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清王朝定都北京,越年六月清军攻克南京,南明弘光政权覆灭。郑成功返回福建。同月,唐王朱聿键即位福州,建号隆武。郑成功由其父郑芝龙引见隆武帝,受隆武帝敕封与国同姓,赐姓“朱”,封为忠孝伯,御营中军都督,授招讨大将军。这就是郑成功被称为“国姓爷”的原因。 明隆武二年(1646年),郑芝龙为了保存自己的利益,实现“南面而王”的野心,不顾郑鸿逵和郑成功的反对,屈膝降清。郑芝龙降清后,即写信谕郑成功也要迅速降清。郑成功痛哭地说:“父教子忠,不闻以二。”他在其叔父郑鸿逵的帮助下,逃至金门,决心与其父决裂,走与其父完全不同的道路。 1646年(清顺治三年、明隆武二年),清军破仙霞关,攻入福建。八月,清军破建宁,明隆武帝走汀州,被清兵追俘,杀害于福州。九月,清军攻入泉州。十月,落入清军圈套的郑芝龙被挟北上。十一月三十日,清军进袭安平,大肆屠杀抢掠,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不堪受辱自缢身亡。十二月初,对母亲非常孝顺的郑成功得悉其母亲殉难噩耗,大为悲愤,从金门缟素飞师杀回安平。清军头目韩代看见郑成功率军来攻,船只很多,几乎“塞海”,不敢迎战,只好弃之逃回泉州城内。 郑成功殓葬其母田川氏,含泪收整安平城池,会同洪旭、陈辉、陈伯进、万年英等部将,择日起兵誓师抗清。部将九十多人愿意听从其指挥,一起抗击清军。时年二十二岁的郑成功慷慨陈词说:“本藩乃明朝之臣子,缟素应然;实中兴之将佐,披肝无地!冀诸英杰,共伸大义。”为表其雪国仇家恨的抗清决心,郑成功携诸将来到南安丰州的孔庙,在至圣先师孔子的神像面前,双手捧着儒巾青衣,叩首四拜,泪湿衣襟,然后把儒巾青衣投入熊熊烈火之中。并仰天曰:“昔为孺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其是,谨谢儒服,惟先师昭鉴!”说完,祃旗纠族,高揖而去,身后诸将紧紧跟随。青衣儒巾在烈火中化为灰烬,这标志着儒生身份的文人投笔从戎,从此走上一条永不回头的武装抗清道路。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编印的《泉州府志》卷四十《封爵》“郑克塽”条记载:“(顺治)三年(1646年)秋,大师入闽。唐王败,芝龙降,强成功不从。我贝勒王以芝龙送京师。成功母死于兵,遂谋为寇。携所著衣巾,焚于南安文庙,仰天欷虚与曰:‘昔为孺子,今为孤臣,谨谢儒服,唯先师昭鉴!’再拜而去。与所善陈辉、洪旭等九十余人,收兵南澳,得数千人。”这就是郑成功焚青衣的经过。“郑成功焚青衣处”就是郑成功1646年在南安文庙焚青衣的地方。 在当时清军大兵压境、势不可当的形势下,郑成功怀着满腔的义愤,以一孤臣毅然作出投笔从戎反抗清朝的壮举,这是何等的悲怆壮烈呀!因此,“焚青衣”之举历来为后人所景仰与传颂。“郑成功焚青衣处”也因此吸引海内外许多游客到此参观和瞻仰。 1961年,郑成功焚青衣处列为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由晋江专署文管会于焚青衣处建立纪念碑,通高6米,用花岗岩条石砌成方形碑座三层,向上内收,石碑竖立在座上,高2米,上刻楷书“郑成功焚青衣处”七个大字,背面书刻《郑成功传略》,介绍我国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生平及其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