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东门窑址保护碑
泉州东门窑,俗称“碗窑”,因其产品以碗形器为主而得名,是宋元时期泉州的一处重要外销瓷窑,也是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窑址位于泉州东门外约8公里处的碗窑村,现隶属丰泽区华大街道城东社区。该村西、北、南三面环山,成一小盆地,中有一小溪自西向东流入与后渚港毗连的浔美古港,会洛阳江出海。古窑址就分布在溪南的碗窑村与溪北的后路村之两处小坡上,前者称“南窑”,后者谓“北窑”,分布总面积达2500平方米。
东门窑发现于1953年,一开始便引起国内古陶瓷学术界的重视。省内外古陶瓷专家包括北京故宫博物院著名学者陈万里先生以及不少考古工作者先后多次前往实地调查,搜集标本,并在其后各种正式出版的论著中多所涉及,一致认为这是闽南地区一处规模较大的重要古外销瓷窑址。
由于各种原因,东门窑遗址至今尚未正式进行过考古发掘,以致未能全面深入地揭示该窑之文化蕴涵。不过,由于考古工作者的努力,有关该窑的年代、釉色、器类、工艺特征等一系列学术问题,已基本明晰。
有论者曾根据考古资料结合载籍,认为东门窑创烧于唐、盛行于宋元、衰废于元末明初。这一结论应该是合乎历史事实的。
关于东门窑产品的釉色,根据考古搜集的标本资料,大致可分为青釉、青白釉、白釉三种,而以青釉器为主,青白釉、白釉器为辅。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东门窑作品也是以青釉器居多。釉多玻璃釉,透明莹亮,釉面呈细小冰裂纹,属窑变的自然开片。施釉为满釉或半釉两种形式,大部分产品釉施不及底,底足露胎,露胎处显现酱褐色或铁红色。
青釉器颇具浙江龙泉窑青瓷风格,素有“土龙泉”之美誉。如泉州海交馆藏东门窑青釉螭龙双环耳刻划花瓶,小喇叭口,口沿浑厚。长颈,颈部饰二道凸弦纹。肩颈间堆塑两个对称螭龙耳,下各附一圆环。圆鼓腹,颈以下腹壁饰刻主题图案牡丹花纹,间填以划花细篦纹衬托,构图疏密有致,活泼生动。采用的是一边深一边浅的所谓“半刀泥”刻花手法,刀法圆熟、遒劲有力。腹底饰以凹弦纹,往下则是变形的模印果瓣纹。大圈足,足根外撇。施满釉,呈色青翠,釉汁莹润,釉层较厚,呈细开片。底足露胎,露胎处显出酱褐色,胎骨厚重,胎质坚致,足底修整粗率,高32厘米、口径7.2厘米、足径10.5厘米。整件器物造型优美,釉色怡人,是该窑工艺瓷代表作。
青釉器之外,青白釉(或称影青)器则明显属于江西景德镇的青白釉系,主要发现于北窑,如泉州海交馆所藏的南宋青白釉瓜楞执壶、宋青白釉芒口洗等就是。其中的青白釉执壶,通体施青白釉,釉色淡雅,釉浅处如一片白云,白中泛青,深处则似一湾碧水,盈盈动人。釉层呈细开片,更富有一种缺陷美,堪与景德镇窑同类产品相媲美。白釉器也多见于北窑,釉色往往白中泛青,如泉州海交馆藏的一件该窑产宋白釉划花大碗,就具有此特征。
东门窑的产品器类,从采集的标本和征集的器物看,大部分为日用瓷,其中碗形器乃大宗产品,约占百分之八十以上。此外,日用器皿还有盘、洗、碟、钵、罐、执壶、小杯等。大碗、盘、洗等器型凝重浑厚,充分体现该窑器物特征。工艺瓷(包括实用工艺瓷)数量较少,器型有瓶、尊、炉、盒等,主要来源于传世品和发掘出土于泉州市人民医院宋文化层。
至于东门窑的工艺特征,通过对该窑作品的研究,也基本可以明确。器物装饰纹样较为简单朴素,主要有莲瓣纹、缠枝花纹、牡丹花纹、菊瓣纹、卷草纹、直道纹、篦纹等,都是植物图案,不见人物及动物纹样。此外还有釉下褐彩。各种题材的纹样,往往兼作于同一件器物。
装饰手法为刻、划花与印花并行,以刻、划花为常见。此外,尚有堆塑、镂雕等装饰工艺。有的是一器并用多种装饰技法。
装烧工艺主要有叠烧法与匣钵正烧两种方法,前者主要用于碗、盘、洗等圆器;后者主要应用于瓶、尊、盒、壶等琢器。
东门窑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据说古代海潮可沿乡中小溪涨到窑场前面,宋元时期,该窑窑货便是由此启运,源源不绝地顺溪流运抵八华里之外的浔美港,然后再飘洋过海,销往国外主要是东南亚一带。
近几十年来,在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和“海上丝绸之路”上,屡屡发现泉州东门窑的各类器物,充分证明该窑作为外销瓷窑面世以及产品畅销海外的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