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灵山伊斯兰教圣墓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泉州东门外(即今丰泽区东湖街道凤山社区),有座属于清源山支脉的小山岗——灵山。被誉为伊斯兰世界第三大圣迹的三贤、四贤墓就坐落在该山南坡的半山腰,称之为伊斯兰教圣墓。1961年6月,它被列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升格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山伊斯兰教圣墓 灵山海拔50.8米,面对烟波浩渺的东海,濒临荷花飘香的东湖,满山绿树苍郁,山花烂漫,青草如茵,景色非常秀丽,环境十分幽静。明朝万历年间,著名历史学家何乔远在《闽书》卷七“方域志·灵山”记载说:“自郡东南折而东,遵湖岗南行为灵山。有默德那(麦地那)国二人葬焉,回回之祖也。回回家言:默地那(麦地那)国有吗喊叭德(穆罕默德)圣人,生隋开皇元年,圣真显美,其国王聘之,御位二十年,降示经典,好善恶恶,奉天传教。……门徒有大贤四人,唐武德中来朝,遂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此山。然则二人,唐时人也。二人自葬是山,夜光显发,人异而灵之,名曰圣墓,曰西方圣人之墓也。”稍后,崇祯二年(1629年)佚名的《闽书抄》还具体介绍,三贤、四贤的名字叫“沙谒储、我高仕”,并说明“此两人住泉州,自营兆郡东郊灵山,后化去,其徒葬之。”据后来有的专家、学者研究,三贤、四贤以及一贤、二贤当年是遵照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所作“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的指示而来中国传教的,而且确切时间当在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 由于《闽书》、《闽书抄》所言涉及到灵山伊斯兰教圣墓创建年代的问题,这亦是关系到伊斯兰教最早传入我国时间的重大问题,因此,近百年来引起不少中外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其中有极力赞成的,也有坚决反对的,一直争论不休。反对的认为《闽书》、《闽书抄》引用的是“回回家言”,即伊斯兰教神职人员所谈的一种传说,内中还存在一些谬误,不可为信,而且在国内外也没有其它史料依据。根据争论的情况,主要的观点有唐武德说、唐永徽说、唐中叶至北宋说、唐末宋初以后说、宋代说、元代说等等,并且最近还有人认为三贤、四贤不是传教士,而是“两位唐末至宋初来泉经商的德高望重的穆斯林商人”。 鉴于文献资料的不足和考古资料的缺乏,至今学术界对于灵山圣墓的创建年代以及墓主人的身份尚难于达成共识,所以目前还姑且相信《闽书》、《闽书抄》的有关记载,即灵山圣墓是唐武德年间来泉传教的三贤、四贤的墓,但它可能创建于初唐的中晚期,因这两位被称为“西方圣人”的大贤人肯定不会一来泉就为自己营造坟墓,也肯定不会来泉没三、两年就寿终正寝,走进坟墓。 三贤、四贤墓坐北朝南,并列于呈方形的墓区中。其形制与汉墓全然不同,别具伊斯兰风格,系下面各挖一长方形墓穴,穴上再铺盖石板,板上各放置一具塔式(亦称须弥座式)的石墓盖。这两具墓盖乃用花岗岩雕琢而成,分三层,通高0.6米。底层长2.15米、宽1.10米,四面浮雕莲瓣纹;中层素面无纹饰;顶层长1.55米、宽0.35米、高0.28米,剖面呈半圆形,南北两端部的中间内凹成拱形。两墓盖雕刻手法较为简朴大方,显示出泉州早期伊斯兰教石刻艺术的作风。 墓上建有一亭遮盖。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它原来可能是一种正方形上罩圆顶的拱北式建筑。清代曾重建此亭,用木、瓦构筑,后倒塌,形式不明;1962年改为卷棚歇山式花岗岩石亭。墓的周围依东、西、北三面崖壁用块石砌筑成半圆形的档土墙环抱,并仿照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形式建一条平面呈马蹄形的回廊拱卫。这条回廊不知始建于何时,现存的可能是元代重修,清代再修,但在它的前檐所立的十根石柱,柱身都呈梭形,上下卷杀相当明显,而且柱与础之间还有,其它构件的做法和纹饰也相当古朴,于是,有的古建筑专家认为它们是唐初的遗物。 回廊上保存着七方元、明、清的碑刻,其中两方辉绿岩石碑特别引人注目。一方是立于回廊正中的元至治二年(回历722年,公元1322年)“重修圣墓碑”,系用古阿拉伯文书写,横排,阴刻,长方形,寰首,梯形座,通高110厘米、宽55.5厘米、厚12.5厘米。其译文:“穆斯林集体重修了这座吉祥的坟墓,此举为赢得尊贵的真主的喜悦和丰盛的报酬,并祈求真主的怜悯和祝福,愿真主保佑他们。此二人在法厄福尔时代来到这个国度,据传为有善行者,因而死后由尘世抵达永世。人们因虔信他俩能赐福,一旦遭遇艰难,进退维谷,即来赡礼,祈求默示光明,并有奉献,俱获益,平安回返。此纪念碑写于722年斋月。”这方石碑清楚地记载着元朝英宗时在泉州的穆斯林(有的专家认为,他们有可能是“元代舶来未久的侨民或商旅”)集体重修圣墓之事,并向这两位在“法厄福尔”(即“天子”)时代来华的“有善行者”虔诚地祝福和祈祷。于是,可以看出元代在泉州的穆斯林对这两位伊斯兰教先贤是何等的尊敬和崇信!这方古阿拉伯文重修碑记,是迄今在灵山圣墓发现有文字可考、年代最早的实物资料,当为研究泉州伊斯兰教的珍贵文物。 郑和行香碑 另一方是立于回廊西边的“郑和行香碑”,系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伟大航海家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出使忽鲁谟厮(今伊朗霍鲁木兹岛)等国路经泉州时到此行香祈祷,尔后由泉州镇抚蒲和日为之刻石立碑。这方石碑长方形,圭首,梯形座,通高99.5厘米、宽42.5厘米、厚9.3厘米,用汉文行楷书写,竖排,文曰:“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厮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祐。镇抚蒲和日记立。”郑和,原姓马,回族,其先祖是阿拉伯人,世代信奉伊斯兰教,他既是位佛教徒,也是位穆斯林,因此,对这两位伊斯兰教先贤亦顶礼膜拜,以求庇祐下西洋平安顺利。这方石碑不但是郑和下西洋时到过泉州的重要物证,而且为灵山圣墓增辉添彩,大大丰富其文化内涵。 还有五方石碑,其中三方竖于回廊内,两方嵌于廊壁上,均是清代穆斯林的重修灵山圣墓碑记。立于回廊东边的,一方是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福建汀延邵等处总兵官、左都督陈有功发动国子监的穆斯林师生数十人捐资重修灵山圣墓的《重修先贤墓碑》;一方是同治十年(1873年)福建陆路提督江长贵(穆斯林)捐俸重修灵山圣墓的碑记。立于回廊内西边的是一方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福建全省陆路提督军门、漳州总镇马建纪(穆斯林)捐俸重修灵山圣墓的《重修温陵圣墓碑》。嵌于回廊外西壁是一方乾隆十六年(1751年)泉州清净寺主持夏必第立的“重修圣坟碑记”;嵌于回廊外东壁的,是一方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已亥恩科武举人郭拔萃(穆斯林)立的“重修圣坟碑记”。灵山圣墓自元至治二年(1322年)重修之后,在有明一代必定还有重修,但未见有碑记存留。根据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泉州知府周道光所作的游记记载,其时灵山圣墓可能是采用封闭式的建筑形制,开有门,但具体情况不明,而且“墓之前右有小阁,为礼拜所;左有疏轩可憩,面西而南户,可以远眺”。到了清代,这些建筑物都不存在;然而,从保留的这五方碑刻来看,清初至清末的这二、三百年间穆斯林官绅至少有五次迭继重修回廊和墓亭,使这座“西方圣人”之墓得以保存下来,没有成为历史的陈迹。 圣墓的前方偏西处有块平展的大磐石,可坐百人,其上又傲然挺立着一块似方略圆、势重万钧的巨大风动石,只要一人撼之,则兀兀然动摇。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夏,泉州知府周道光“以此石类球,而其色苍然,沈碧似玉,因名之为‘碧玉球’”,并亲自题名,由浙江参议、书法家庄一俊(号石山)书丹,泉州通判关于政(字朱明)镌刻于石之正面(北向)。另者,正面还有清嘉庆二十三年(1828年)福建陆路军门提督马建纪题刻的“天然机妙”四个大字,又有明隆庆五年(1571年)泉州知府朱炳如、晋江县主簿张训的四首七绝诗刻;背面(南向)又有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福建巡抚汪道昆的两首七律诗刻。满石尽是明清间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的题刻、诗刻,把它装扮得更加秀丽典雅,富有文化内涵。于是,明代有位著名诗人朱梧观赏这块风动石后情不自禁地赋诗歌颂曰:“湖边球石碧琅玕,太守题名拥紫坛。涌月寒开云母殿,流星秋泻赤瑛盘。动时锦水将轮转,圆处巴山作镜看。几度鹤笙天外过,仙姝闲驻弄珊珊。”他既写实景,又富于想象,将这块奇特的风动石描绘得多么出神入化、动人心魄。因此,自明代以来,“玉球风动”被列为泉州“八大胜景”之一。由于“造物主”的造化之功和“真主”的神异安排,风动石又巧妙地与圣墓联系在一起,充满着神奇的色彩,因此中外穆斯林誉它是从伊斯兰教圣地麦加飞来的圣石,可与伊朗的伊斯法罕晃塔相媲奇。 泉州在古代海外交通贸易繁荣发达,宋元时期还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点站,曾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因此,在古代有许许多多的外国商人和一些传教士来泉州经商贸易或传教。至于在唐武德年间是否就有“三贤”、“四贤”来泉州传播伊斯兰教,现在虽然还难于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从唐朝以来阿拉伯、波斯的商人、传教士纷纷前来泉州经商贸易或传教,有的甚至长期居住下来,并与汉人通婚,蕃衍生殖,发展形成为回族,加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从而才会有灵山圣墓的出现,并且长期以来受到中外穆斯林的顶礼膜拜和加以保护。所以,2003年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专家亨利博士来灵山圣墓参观考察后在留言簿上写道:“三、四贤墓是早期的泉州人民与阿拉伯世界友好、交往、贸易独一无二的见证。” 解放以来,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对灵山圣墓的保护,先后将它公布为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立文物保管所,并多次拨款重修回廊、墓亭,砌平台,筑山门,整治环境,使之得到更好的管理和保护,以让它永放历史的灿烂光芒。于是,国内外有好多位研究伊斯兰教史的专家盛赞灵山三贤、四贤墓是“除了沙特阿拉伯麦地那城里的先知穆罕默德圣墓和伊拉克纳杰夫城的阿里圣墓外,现存最古最完好的第三大圣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