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山世家坑有锡兰王子后裔墓葬区,1998年3月公布为泉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墓葬区现存一座完整的世氏墓,墓系砖砌,呈三圹拱形,墓门前有一条长石,长290厘米、高40厘米、厚15厘米。石板上雕刻一对呈交合状的“蛇”形图案。斯里兰卡佛教部副部长艾德维拉·普列马拉特尼和考古学家赫特拉奇教授认为这是典型的锡兰国图腾,名为“纳格布图瓦”,它寓意着人丁繁盛,是一种崇拜、祭祀祖先的象征。墓前一对狮子,高39厘米、宽37厘米、底座高57厘米、宽39厘米、厚25厘米。它们是古锡兰国的造型风格,系锡兰国科堤王朝建朝前的亚巴忽瓦王国时代的狮子造型,年代大约在14世纪末,即中国明朝初期。普列马拉特瓦说:“总之,这座古墓是斯里兰卡传人,已经毫无疑义,它很可能就是锡兰王子之墓。”
1996年以来,在东岳山世家坑发现“世家坑”摩崖石刻,在石桥板上发现“文黄世嘉坑石桥”题字,收集墓碑28方(多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收藏)。墓碑有“锡兰”标识的9方:锡兰世氏祖茔;锡兰世氏□□;皇清锡兰孙振世公祖坟;皇清锡兰考开仕公,妣顺悫林氏,翰林院庶吉士外甥杜中士勒石;锡兰宗什、敦岸世公祖茔;锡兰故考为□,孺人变官陈墓;锡兰世门吴氏;锡兰何公祖坟;“锡”字残墓碑。使臣、通墓碑2方:明使臣世公,孺人蒲氏,孙华立;通事世公,慈淑谢氏茔。世公某5方:世氏祖坟;缙甫世公祖坟;清植轩世公茔;提标世公墓碑;世英、世芳墓碑。考世公、妣某氏5方:世府君,黎孺人墓碑;清敦睦世公,恬慈张氏;清二陟世公,妣翁氏;清缘督世公,备德蔡氏坟;意斋世公,贞德黄氏。世门某氏6方:清世母翁氏坟;世门王氏祖茔;世母肖氏祖坟;世门张氏祖坟;康慈世妈祖坟;世门张氏墓碑。马坂石碑。
中国与斯里兰卡的友好关系源远流长。早在汉朝,我国就曾派译使往返于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建立了友好关系。
东晋时中国僧人法显到天竺(今印度)取经,于义熙六年(410年)到狮子国(斯里兰卡),居留二年;回国后著《佛国记》,记载了当时斯里兰卡佛教的情况。狮子国遣沙门昙摩送给晋安帝一尊玉佛,经过10年,于义熙二年(406年)才运到建康(南京),保存在瓦官寺。南朝时,狮子国许多僧尼到中国弘传佛教。
唐朝与狮子国交往频繁,狮子国多次遣使贡方物。唐玄奘法师到印度求法,在他撰写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述他所闻知的狮子国佛教的情况。据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狮子国“披求异典,顶礼佛牙”的大唐高僧有义朗、明远、窥冲、智行、慧顼、灵运、大乘灯、无行、智弘、僧哲等。僧哲的弟子玄游,在狮子国出家并留居该国。
宋元时期,中斯继续有通商贸易和文化交流,两国互派使节访问,赵汝适《诸蕃志》和汪大渊《岛夷志略》都记载与锡兰的贸易往来。
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曾多次到达锡兰,加深了中国与锡兰人民的传统友谊,促进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泉州锡兰王裔是明永乐年间来华朝贡,留京学习,后居留泉州。台湾《世氏族谱》中“重修族谱序”云:“明永乐年间为国使来华,蒙留京读书习礼,月给禀甚厚。厥后国用不敷,将各国使给资回去。我祖遂家温陵南街忠谏坊脚”。乾隆《泉州府志》卷55《世拱显传》载:“世拱显,字尔韬,号小山,晋江人。本锡兰山君长巴来那公之后,康熙癸已恩科举人。”
锡兰王裔居留泉州后,重视儒家教育,接受儒家宗法思想。他们从事的职业主要是文教事业,为发展闽台文教事业做出贡献。他们与泉州名流社会人士通婚,参加泉州上流社会活动。
泉州有许多锡兰王裔文物:市区涂门街118-120号为世氏古大厝;泉州海交馆收藏世氏姻亲《明怍庵何先生暨配孺人林氏墓志铭》;晋江潘湖村黄成宗先生收藏二方世氏姻亲墓碑《钦赐黄凤翔葬封荫碑》;晋江东石古寨郑成功水操台遗址保存了一方世腾云手书“鸟语泉声”题刻;洛阳桥蔡襄祠中,有明万历四十年(1619年)《泉郡守五岳蔡公德政碑》,锡兰王裔世寰望以举人有名望名列其中等。
泉州锡兰王裔第十五世宗汉东渡台湾,在彰化设馆授徒,其子孙曾携带《世氏族谱》来泉州谒祖,清明节来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