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0年出版的《泉州市志·人物志》中,列于第一位的历史人物就是唐代泉州著名儒商黄守恭。黄守恭,字国材,号一翁,生于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卒于唐睿宗太极元年(712年),享年84岁。据载,他少习诗书,博通经史,声蜚士林,时称“郡儒”;为人倜傥尚文,乐善好施,救困扶危,又咸称“长者”。黄守恭早先从事“货殖”(经商),后转务农桑,辟桑园七里、田三百六十庄,雇员养蚕,缂丝纺绸,远销海内外,成为富甲一方的大财主,并为唐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尤其令泉州人历代赞颂不已的,是他在唐代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慷慨献出桑园内的住宅建造泉州开元寺,初称“莲花道场”,又为泉州佛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黄守恭献宅建寺后,又分遣五个儿子经、纪、纲、纶、纬到县(时为南安县,下同)北芦溪(今南安市罗东镇埔头村)、县东黄田(今惠安县张坂镇后边村)、县西葛磐(今安溪县城厢)、县南坑柄(今厦门市同安区新圩镇金柄村)和漳浦南诏(今漳州市诏安县)创业兴家,繁衍传宗,不但对这五个地方社会经济的开发和发展做出很多贡献,而且还形成江夏黄氏的一个大支派,俗称“五安”,特取“莲花道场”(泉州开元寺)大殿建造时“有紫云盖地之瑞”的“紫云”来作为堂号。于是,黄守恭亦就成为紫云五安黄氏的开基始祖。
唐睿宗太极元年(712年)二月十八日黄守恭在泉州家中撒手人寰后,由“莲花道场”(泉州开元寺)的第一世主持匡护大师择地泉州西郊白塔后西山(今丰泽区北峰街道招丰社区东北侧)安葬。墓坐东向西偏北,原来范围不小,可规模不大(墓区占地面积仅30平方米),形制简朴,因墓上及周围长满蔷薇(金英花),俗称“刺仔墓”。它在唐、宋、元、明、清及民国均有重修,但现存的基本上是保留着明崇祯五年(1632年)重修的形制。墓丘为椭圆形的封土堆,前立有一方花岗岩石墓碑,长方形,寰首,高1.12米、宽0.84米,正中阴刻“四安始祖之墓”(原第五子纬庶出,故又称“四安”,近期其后裔重修时改为“五安”)6个大字,左侧阴刻“大明崇祯壬申季冬裔孙梦松立”13个小字。此碑后面还套有一方浮雕云月纹的马鞍形花岗岩石残墓碑,可知在明代中期也曾重修。原来在墓区的右下方还有一座三开间硬山式双护厝的墓庵,内祀释迦佛和观音菩萨,为庐墓人居住,大概是明崇祯五年修墓时所建,后有重修,可惜在“文革”时被毁。
黄守恭墓的北侧尚有元至元年间泉州“大开元万寿禅寺”第一世住持妙恩禅师创建的泉州开元寺祖师塔,三座,一字排开,为花岗岩石球形塔,中藏开元寺历代主持灵骨,左右两座分藏众僧灵骨。祖师塔旁还有一座花岗岩圆冢形的窣堵婆(墓塔),建于何时,藏何主持灵骨,尚无人考证。黄守恭墓的南侧原有元代著名诗僧大圭(号梦观)的墓塔,也为花岗岩圆冢形的窣堵婆,遗憾的是它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筑铁路时被掩埋掉。鉴于黄守恭与泉州开元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1992年9月泉州市人民政府将黄守恭墓与开元寺祖师搭捆绑为一处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泉州市文化局、文管办的大力支持下,海内外紫云黄氏宗亲踊跃捐资,1999年11月开始动工重修黄守恭墓,至2000年6月完工。这次重修基本保存明代的形制,但加砌花岗岩(白垄石)风字形墓围,并铺筑三层花岗岩石墓埕,现范围约达1000平方米,与以前相比,气派大增。2003年8月至12月又在墓的前方增筑一座石牌坊,长15.75米、高9.78米,花岗岩(白砻石)砌筑,五开间,称“五安门”,当心间加高,作三开间牌楼;坊上嵌有两方镌刻楷书“江夏”和“紫云始祖”的辉绿岩字牌,又嵌有“桑莲献瑞”、“舍宅建寺”、“紫云盖地”、“子分五安”等多方歌颂黄守恭生平事迹的辉绿岩浮雕,还雕刻有“九莲吉祥图”和六对真、行、隶、篆的楹联,甚是堂皇壮观。另者,还计划在墓区前增筑一座拜亭和右下方原址上复建墓庵,以形成为布局比较完整的墓园;并且要在墓园前方开辟一条大通道称(紫云路),以便利于海内外紫云黄氏族人和旅游者前来拜谒、瞻仰或参观。
黄守恭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