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舍利塔位于丰泽区清源山弥陀岩上,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弘一法师(1880-1942年),俗姓李,名文涛、成蹊、广侯,字叔同,浙江平湖人。13岁知篆书,15岁能诗,17岁善治印。22岁人南洋公学,从蔡元培受业。光绪三十二年,东渡日本留学,主修油画,兼攻钢琴。1911年学成归国。先后执教于天津高等工业学堂,上海城东女学,浙江省立两组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堂。
李叔同本有改革社会的宏愿,但眼看当时中国腐败黑暗,自己又无力改变现状,遂悲观厌世,于民国七年(1918年)8月,遁人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后又采用一音等几十个法号。
为弘扬佛法,弘一法师三次入闽,足迹遍及泉州、厦门、福州、漳州各大寺院。可是第三次入闽期间,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为发扬爱国爱教精神,他举笔题词:“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赋予佛说以时代精神。
弘一的佛学思想体系,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他学问渊博,除整理古版佛经,还先后出版他的力作:《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律学讲录三十三种合订本》、《南山律苑文集》、《弘一大师讲演录》等,佛教界尊他为近代重兴南宗第十一代祖师。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7天后,在承天寺火化,遗骨分两处建舍利塔,一在泉州圆寂处,一在当年落发处杭州虎跑定慧寺,另建生西纪念塔于温陵养老院过化亭。
弘一法师墓塔
泉州弘一法师舍利塔于1952年从圆寂处迁建于清源山弥陀岩,“文革”中被毁,1979年重建。此舍利塔坐东向西偏南,系由石室和舍利塔组成,均用洁白莹润、精雕细琢的花岗岩石砌筑。石室单间建于花岗岩石铺砌的平台上,有台阶5级,面阔、进深各5米,通高15米,仿木结构,方形、重檐攒尖顶,内有16套斗拱干砌成的藻井,外置葫芦刹,舍利塔安放于石室的中央,由六角形的平式底座、六角形须弥座式的塔体和覆钵式的塔顶组合为一体,通高1.2米,塔体上端还饰莲瓣纹浮雕,显得高雅圣洁。石室内后壁龛嵌有辉绿岩的线刻弘一法师遗像,系漫画家丰子恺的泪墨画;其周围分别嵌有法师临终前写给夏丐尊的一首遗偈的花岗岩石刻、法师于1937年在厦门南普陀写的一幅对联的花岗岩石刻、书法家虞愚撰书的像赞的辉绿岩石刻。石室的门柱上、门楣上和外壁堵上也镌刻着法师的遗墨。墓塔前为埕,两侧岩石耸立,分别镌刻着法师最后遗墨“悲欣交集”四个大字,虞愚留题的一首七律和赵朴初留题的手迹“千古江山留胜迹,一林风月伴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