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邦山庄坐落在清源山北麓的凤山(又名东岳山),它的前身是1958年修建的草帮水库。2002年9月由几个有志于生态娱乐业的企业家向丰泽区农林水局承包而开发成今天这个规模:陆地面积2万平方米,水面面积240亩,相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后续开发计划正在进一步实施过程中。目前已经开展的服务项目都是为了让顾客来这里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以大自然陶冶情操、振奋精神,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具体项目是:钓鱼、烧烤、茶艺、游船和餐饮。
这里山川秀美,气候凉爽,热天气温较市区低4℃左右,四周龙眼林绿影婆娑,硕果累累。当地果农历来将当年收获的一部分鲜龙眼果晒成干果,供人食用或入药,可大补元气。元气,元气,大福大利。这绝不是牵强附会,因为这里本来就是一处远近闻名的风水宝地。
如果乘游船到水面上看看,北岸那高高竖起的巨大石牌坊,它是五代开闽王王审知二兄、泉州刺史王审邦之墓,坐北朝南,占地约500平方米。墓茔一度严重损坏。眼前这焕然一新的古墓,庄严、气派,它是1991年,王氏国内外的裔孙为其重修的。
在草帮水库南岸水边的水下也有一座名人古墓,风字形,坐西朝东,它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宋朝丞相梁克家(字叔子,泉州晋江人)之墓。1958年这里建水库时将其淹没于水中,墓室因长年经水浸泡,损坏不堪。要是旱季水位下降时,还可隐约见到墓前的一些石刻残件。但有趣的是,淹不去的是一个关于该墓穴的民间传说——五虎朝金狮。
传说大意是:梁丞相平生最讲究风水,所以他家里养了许多堪舆师——风水先生,目的是要他们为其选择一处能保荣华富贵的墓地。有一天,风水先生终于在这里替他找到这一处“天子穴地”,名叫“五虎朝金狮”。并说,如果能按其所施的法术而行,死后葬过一百天即可复活,复活后便能做皇帝。梁丞相自然十分满意。
不久,梁丞相千古。风水先生指点其家人择日为他安葬;并嘱咐他儿子,每天用五块肉,从梁丞相墓地出发向前面五个山头掷去!连掷一百天,墓前就会长出一把芒草(俗称“竿榛”),然后在第一百天的那天,折取墓前最长的一根芒草,向太阳射去,皇帝就会被射死,同时梁丞相复活,趁国中无主之机,他就可以顺顺当当做皇帝。……梁丞相之子哪敢违背先父意愿,于是听任风水先生摆布,事必恭亲;就是有这么一次,他因有事差他的丫头前往代劳。这丫头带了五块肉上墓,在路上肚子饿了偷吃去一块,因此,五虎中那只吃不到肉的就没活过来。现在,泉州就有一句俗话这么说:“五虎朝金狮,一只不归来。”
再说梁丞相死后,墓前果然长出一把芒草。他儿子计算已到百日,就择取其中最长的一根,向太阳射去;坐在金銮殿的皇帝,听到嗖的一声,一支箭从椅下穿过,差一点被射中。正在朝见的大臣一个个目瞪口呆,皇帝更是惊慌万状,心想是有人图谋不轨,好在自己命大才侥幸保住身家性命。奇怪的飞箭让皇帝觉得莫明其妙,于是命占事官占卜箭从何而来?不一会儿,占事官回应是福建泉州梁丞相图谋篡夺皇位,说他人虽死,但其墓地得着风水,尸体在作祟。皇帝听后怒发冲冠,立派数千御林军前来泉州挖掘梁丞相之墓。但挖来挖去,俱是空无尸体,连棺材也不知去向。以后,经一叫化子点化,说是他听见参与转移梁丞相尸体的小鬼泄露了天机。其中一个小鬼说:“现在皇帝派钦差来掘墓,逢开掘之时,虽是夜间,也要把棺材连尸体一起抬到洛阳桥下保护起来,停挖时再抬回墓中,累得我们好辛苦。”另一个小鬼则说:“不怕他们千军万马掘,只怕使用乌狗血抹(泉州方言“涂”的意思)。”钦差听后大喜,便拿了一些银两奖赏叫化子,并对他说:“如果真的灵验,日后另有重赏。”说完遂下令捕杀黑狗,取其血洒于梁丞相墓。不久,便挖出梁丞相棺材;打开一看,梁丞相的尸体一半穿着龙袍,一半戴着王冠,而肌肉则是一半活的,一半死的……也就是说,梁丞相复活半途夭折了。
为何梁丞相皇帝梦没能做成?据说理由有二:一是备肉喂虎时,肉被丫头偷吃去一块,导致五虎朝金狮,一虎不归来,“天子穴”失灵;二是梁丞相之子取芒草射向太阳时,误将九十九天算作一百天,一天之差,致使箭只能从皇帝椅下穿过去,无法命中皇帝。
以上仅是民间传说而已。实际上闽南民谚对风水的说法更为客观:“风水配德行。”意思是说如果主人家缺德,即使已经得了“双狮抢球”的风水宝地,也会变成“两犬分尸”的“绝地”。由此可见,自古以来闽南民间对风水的认识就具有辩证观点,即“风水配德行”,而且德行比风水更为重要。
山庄还备有各种钓鱼工具供游客租用,自带也可以。垂钓是一种以静制动、磨练意志的休闲娱乐活动,一杆在手,其乐无穷。
不想当钓鱼翁的游客,也可以进茶艺馆品茗。品茗,这是现代人的一种时髦,也是高品位的享受。泉州人“吃茶”习俗由来已久,且已自成一种“泉式茶文化”。比方说结婚,婚宴完毕,至亲密友按惯例得到洞房吃“新娘茶”,即让新娘亲自为其一一递茶,中间穿插着一些颇具喜剧色彩的“闹洞房”节目,于是“新娘茶”就把结婚之喜推向又一高潮。又如到亲友家“探丧”,泉州一些地方如市区,探望的人离开时,千万不能辞别,说是辞别会触主人的霉头,犯忌,但不能不“吃”一盅茶,据说“吃”了茶可以冲掉客人的晦气(现在已普遍改用喝矿泉水)。至于平日到朋友家“吃茶”,更是司空见惯。这说明“吃茶”已成为泉州人社交沟通的一种必修课,男女老幼人人皆知。至于泉州人为何把喝茶叫做“吃茶”,这也许是泉州人将“吃茶”看得与吃饭一样重要;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泉州人——尤其是乡下的泉州人过去穷,为生活所迫,没时间慢慢喝、细细品,因为那是有闲(钱)人家的福份,他们没有,只能大口大口地“吃”,才够意思——解渴,所以穷人才把自家的伙食称为“粗茶淡饭”。而流行“吃茶”原因?这大概与泉州大多数人信仰佛教有关。茶与佛,因缘深长。早在唐代,泉州就有“泉南佛国”之称,过去凡寺庙均设“茶尊”或“供佛茶”,僧人“不仅以茶供佛,还以茶参禅,以茶释经,以茶招待施主香客及文人”,以推行佛理与茶德的主张。这也许就是泉州人“吃茶”之风形成与久盛不衰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