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座落在美丽的清源山下、西湖之畔,西与泉州市博物馆为邻。
作为首座国家级对台专题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建设可谓“鸿篇巨制”,其总投资1.8亿元,占地面积154.2亩。主体建筑面积23332平方米,高度为43米,共分四层:一楼分设临时展厅、国际学术报告厅、库房、办公区和设备用房等;二楼为综合主题馆;三楼是专题馆;四楼辟有信息研究中心。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放眼望去,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犹如一座飞来山峰,横空出世,与波光粼粼的西湖水相映成趣。而走近她,感受到的更是慑人心魄的恢宏气势。
2万平方米的馆前景观广场上,一对高耸的“九龙柱”屹然挺立,巨型水池里微波荡漾,东西二侧的音乐喷泉水气氤氲,饶有情趣,呈现的是一派令人心旷神怡的美丽大气。
该广场充分体现了闽南建筑的特色,以象征吉祥喜庆的红色为基调,间以天然花岗岩石板材的素雅,构织出醒目的图案,远观恰似一张巨大的地毯,与主体建筑浑然一体。
入口处的“九龙柱”,高19米,直径2米,重达135吨,是祖国大陆目前已知的最高一对石质九龙柱。精雕细琢的蟠龙绕柱腾飞,栩栩如生,乃出自技艺不凡的惠安工匠之手。柱前的馆名卧碑,宽12米,高2.5米,厚1米,重70吨,由整块砻石制成。这方卧碑与两根“九龙柱”呈鼎足之势,构成一组寓意深远的景象,以“九龙吐珠”象征海峡两岸同胞都是龙的传人,以坚挺的砻石宣示海峡两岸人民的亲密关系坚如磐石。
广场中央的长方形水池,长74米,宽18米,波平如镜的水面倒映出主体建筑的雄伟风姿,极其壮观。这座大水池在设计时特意将源头抬高0.2米,因此注水会由里向外源远不断地流动,寓意两岸关系源远流长。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主体建筑成功地吸收了两岸建筑文化的精华,采用“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四道斜阶分别从四个不同方向斜穿屋面,不仅很好地凸显了儒家“万物归宗”的理念,而且完成了由主建筑“天圆”馆顶到“地方”馆底的平滑过渡,勾勒了建筑美学上的曲线美,成为该馆非常抢眼的一个亮点。每道斜阶有108级台阶,由此可以通达馆顶直径达56米的圆形观景天台,远眺纵览泉州市区全景。天台顶部的金色“和平莲”,高6.2米,最大直径4米,熠熠生辉,超凡脱俗,是观景天台的点晴之笔。远观,如一座闪耀的灯笼;近看,却是一朵金灿灿的莲花,盛开怒放在馆顶,播撒着吉祥和平的福音。整座建筑多方沿用传统的红砖白石建材;中庭、走廊、客厅回廊等处采用“出砖入石”的装饰点缀,而现代气息也随处可见,不愧是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闽台特色及其人文精神,成为泉州市的又一标志性建筑物。
走入高大明敞的二楼展厅,迎面是旅美泉籍现代艺术家蔡国强创作的一幅题为“同文同种同根生”的巨型爆绘壁画。画面绘有闽台两地常见的大榕树(俗称“情树”)躯干及其盘根错节的根部,寓意海峡两岸同胞同文同种、同根同源的骨肉深情。画高18米,宽9米,堪称“世界最大火药爆绘壁画”。设计者运用现代化LED灯光艺术和电脑技术,巧妙地将180个中国姓氏显像在壁画上,由电脑控制与榕树交相映现,形成展厅的一道独特风景。
设在主体建筑内的几大展馆,各领风骚,独具特色,分别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两岸源远流长的密切关系。在陈列形式上,各展馆尤其是综合主题馆,突破传统单一的展陈手段,综合展品(文物)、文字、模型、场景、音像等多元化因素,引入声、光、电诸现代高科技手段,做到了意实结合、动静相宜。
二楼的综合主题馆是整座博物馆陈列的灵魂和核心。展厅总面积达3466平方米。按闽台的地缘、血缘、法缘、商缘、文缘等五缘关系进行设计,分七个部分共21个单元。其中,地缘、血缘、法缘、商缘各单独作一部分,而文缘由于内容较多,则分设三部分。在这七部分前还设置了序厅,展示了清代闽台的地图和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序厅“前言”则对该馆的展示内容以及闽台的“五缘”关系进行了提示简介。
“远古家园”是综合主题馆的第一部分,共设陆桥相连和史前文化两个单元。陆桥相连主要展示更新世台湾海峡地形地貌变迁情状和大陆古人类、古动物迁徙的路线和过程。而史前文化单元则主要展示台湾长滨文化与大陆新旧石器文化、台湾大坌坑文化与大陆新石器文化、台湾圆山文化和大陆新石器文化、台湾凤鼻头文化和大陆新石器文化等遗址的密切关系。
“血脉相亲”是综合主题馆的第二部分,由闽越东徙和大陆民众移台两个单元组成。通过对闽越古遗址、闽越族与台湾原住民、宋元初渡台、郑氏组织移民和清代移民浪潮等组项的展示,反映闽台同根同宗、血脉相连、骨肉相亲的关系。
“法缘相随”是综合馆的第三部分,也是该馆的核心部分。由建置沿革、同御西方殖民者和共抗日本侵略者三个单元组成。建置沿革展示的是台湾早期经略、府县初设、清初统一、台隶闽省、台湾建省和回归祖国等内容。在同御西方殖民者单元中,展示了两地抗荷军兴、郭怀一起义、郑成功驱荷复台、鸦片战争抗英和闽台共拒法军等重大历史事件。在共抗日本侵略者单元中,则再现了牡丹社抵御日军、两岸同反割台、反抗日本统治和两岸共同抗日的历史场景。
“开发同功”是主题馆的第四部分,分为农耕水利、手工制造和商贸交通三个单元。农耕水利展示台湾开发之初移民们拓荒开发和兴修水利的荜路蓝缕的艰辛;手工制造展示了台湾制糖业、制茶业和其他手工制造业与福建的关联情况;商贸交通单元展示了闽台两地早期商贸、郊行会馆、对渡码头的状况。
“文脉相承”、“诸神同祀”、“风俗相通”是反映两岸文缘关系的第五、六、七部分。这三大部分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充分说明深深植根于台湾社会的中华文化,是维系两岸同胞亲情的精神纽带。在文脉相承部分,主要展示闽台两地方言国语、科举教育、诗歌小说和民间艺术;在诸神同祀部分,通过对道教信仰、佛教信仰和民间信仰的介绍,揭示闽台两地民众信仰同源的真相;而在风俗相随这部分,则透过生命礼俗、衣食住行、岁时节庆三个单元的相关展示,阐明了海峡两岸同胞同宗同源、同礼、同俗的历史本相。
综合主题馆展线长达1000多米,参观时间约需90至120分钟。在这条展线上,共展出1500多件文物文献,有33个艺术创作、18个大小场景以及5处幻影成像等。显然,设计者是想以寓教于乐的方式,真实生动地再现闽台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揭示闽台两地的“五缘”关系。事实上也确实做到了,观众普遍反映良好。在展览大厅,还设置了“寻根问源查姓氏”等电脑触摸屏,为有心观众的互动参予提供了平台。
三楼的西展厅,是“乡土闽台”专题馆。在这里,你不仅可以听到诸如“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到饱,初四神落地”之类耳熟能详的亲切民谣,还可以观赏到闽台两地风情独具的民俗图像。
在1520平方米的展厅里,按“春、夏、秋、冬”四个时节,展示了闽台两地相同的民俗场面:拜年的喜庆、闹元宵的欢乐、清明的祭扫、中秋的团圆、端午的赛船、重阳的惆怅、冬至的喧嚣……
三楼东展厅辟有“闽台著名画家作品展”。闽台一衣带水,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自古以来交往频繁,翰墨情缘密切。该画展表达的就是这么一种历史观点。在这个翰墨飘香的展厅里,展出余承尧、沈耀初、李硕卿、魏传义、黄达德、王武龙、蔡金章、陈一峰、张自生、方照华、唐敏达、蔡国强、郭宁等10多位闽台著名画家的100多幅作品。观众可以在这里接受闽台文化的熏陶,领略两地画家的风采神韵。
一楼的临时展厅里,举办的是“闽台民间工艺精品展”。从惠安石雕到金门陶艺,从泉州花灯到台湾琉璃品……在这里,你几乎可以将泉州和台湾的各种民间工艺精品尽收眼底。
展厅的工艺展品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泉州方面的工艺品种类有惠安石雕、惠安木雕、泉州木偶、泉州刺绣、德化瓷器、永春漆篮、泉州脱胎工艺品、神将盔帽、泉州花灯、竹编工艺、铜制器具;台湾的有金门陶艺、琉璃工艺、交趾陶艺、木偶、木雕、石雕等;此外,还有各种闽台民俗器物以及宗教庆典道具。走进该展厅就如走进了一座工艺品大观园,不由你不啧啧称奇、留连忘返。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于2006年5月27日隆重开馆,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和各界群众上万人参予了盛会。从2004-11-24日中央领导提出要建设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到2006年5月底竣工开馆,仅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这创造了中国博物馆建设的奇迹,被誉为“泉州速度”、“福建速度”。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已成为一座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交流与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全面反映海峡两岸关系史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至目前为止,共嵬集文物文献近15000件,其中国家级文物达129件。这些珍贵的文物文献见证了闽台两地深厚的历史渊源,再现了闽台骨肉亲情。每天,从祖国各地包括海峡彼岸前来参观访问的观众摩肩继踵、络绎不绝,人们纷纷以能一睹闽台馆的风采而引为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