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旖旎的清源山麓,碧波荡漾的西湖之畔,矗立着一片白墙朱瓦、中西合璧的现代建筑群,远远望去,却犹如一座座翘脊飞檐的古代宫殿,令人扑朔迷离,心向往之。这就是泉州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泉州市博物馆。
泉州市博物馆创建于1985年,原址在市区百源川池畔的泉州府文庙。最早开设的“府文庙文物陈列展”,只是大成殿内固有成套祭祀礼器、乐器的简单展示。可以说,博物馆徒有其名。后来稍作改善,在文庙两厢增加了“泉州历史名人纪念馆”以及“泉州古代教育馆”二个陈列展览,但终究缺乏较为完整的地方历史文化陈列体系构建。馆藏文物的数量与质量也是屈指可数,乏善可陈。与市级博物馆的“身份”极不相称,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二十一世纪初期。
2002年10月,得益于泉州市政府发展文化旅游事业的战略决策,泉州市博物馆新馆选址清源山下开始动工兴建,迄2005年元月告竣开馆,历时两年零三个月。至此,泉州市博物馆翻开了她发展史上的崭新一页。
新馆南濒西湖、正对西湖公园北大门,北与北峰街道拒洪社区接壤。占地80余亩,建筑面积16000多平方米。建筑造型采用中国传统庭园合院与西方现代广场相结合的形式,主楼四层,建筑高度21.578米,附楼二层共三栋,合成一个庭院。整个建筑结构具有浓厚的闽南建筑特色。总体布局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中轴线对称构架,按建筑主轴由南到北依次为门前停车场、馆前广场、主馆、辅助设施区等。而在博物馆重要组成部分的平面布局与立面造型上则采用“大集中、小分散”的模式,严谨、端庄、高大的体形既便于管理,又能充分利用空间节约能源。陈列展览厅、观众休息室、公共服务设施等,集中设置在主楼,在造型上醒目地突出陈列展览部分的主要建筑,充分体现了博物馆面向观众、一切为了观众的宗旨与原则。
步入博物馆栅栏式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生机盎然的大广场。周围绿树婆娑,花草簇拥。中间半圆形的喷水池内,喷薄而出的一条条水柱忽高忽低,划出各种弧线,交相竞美;飞溅的水花,如珍珠般撒落池畔,给炎热的夏季带来丝丝凉意。走过广场,扑面而来的就是具有闽南建筑风格的重檐式四层主体大楼,拔地而起,巍峨堂皇。正中高高的台阶,光可鉴人,引导观众拾级而上,进入二楼主展厅。在这个花岗岩石包裹着的宽敞展厅内,举办有“泉州历史文化”基本陈列,这是博物馆展览的重头戏。当你沿曲折迂回展线、带着对讲解员小姐娓娓动听解说词的回味、心满意足走出最后一个展室时,你可以顺着楼梯上三楼,继续你的博物馆之旅。三楼展厅辟有“泉州古代书法”、“泉州民间收藏”等专题展。在这里,你大可安心静气一饱眼福,领略博大精深的泉州人文精神。如果你意犹未足,可以依原路返回二楼,然后沿东侧廊道,越过中庭,前往一样挺拔壮观的后落附楼即“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欣赏另一个基本陈列——极具韵味的“泉州南音、戏曲艺术”展,融入那逝去的汉唐古文明中。在主楼四层,尚有一个不小的临时展厅,经常举办各种外来文物展览或书画摄影展,同样让你留连忘返,受益匪浅。相信,当你离开博物馆时,会在心里由衷地赞美一句:不虚此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设在主楼二层的“泉州历史文化”陈列。可以说,它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目前博物馆的学术研究水平。在这1500多平方米的展出室间,分为“早期开发”(远古时期)、“刺桐崛起”(隋唐五代时期)、“东方第一大港”(宋元时期)、“泉南雄风”(明清时期)四个展室。第一展室(早期开发)包括:海峡洪荒、人类遗踪;闽越先民,开辟荆榛;衣冠南渡,沿江以居三个单元。第二展室(刺桐崛起)包括:物华丰稔,千家罗绮;云屋万家,丝路勃兴;文开气运,宗教衍播三个单元。第三展室(东方第一大港)包括:市舶蕃坊,国际都市;百业兴旺,百工繁忙;州南造船,梯航万国;科技之光,辉煌天下;文化璀粲,神学宝库等五个单元。第四展室(泉南雄风)包括:东南重镇,抗倭御侮;台海扬波,两岸一体;中外交流、民生走洋;文献名邦,人文荟萃共四个单元。
展览以泉州地方历史为主线,以上千件泉州历史文物为载体,从远古时期的晋江深沪古森林遗址说起,囊括了闽越先民在泉州这方热土上蕃衍生息的痕迹;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世界东方第一大港的鼎盛绚丽以及明清时期泉州人谱写的蔚蓝色历史篇章。全方位地向人们介绍展示了悠久而丰厚的泉州历史文化,很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与遐想。
展厅的陈列设计,充分利用场景和“声、光、电”等现代高科技手法,注重多样化与互动性,力求生动活泼,一改以往陈列手段的呆板、单调模式。如第一展室,一进门就布置了一块硕大的前言牌,辅以恰到好处的灯光,图文并茂,形象地说明了泉州枕山漱海的地理位置。再如展室中的第三单元,则以别出心裁的场景展示,再现了丰泽区梁朝“承圣四年”(555年)墓的发掘情况,观众可以直观地透过按1∶11复原了的券顶砖砌墓室以及精美的随葬品,了解当时的墓葬形制与墓葬文化。还有,在第三展室的突出位置,设计了宋元泉州城模型沙盘,向参观者形象地介绍了作为国际都市的宋元时期泉州城市建设:“城内画坊八十,生齿无虑五十万”,产生了较好的视觉效果。此外,展厅灯光采用“感应式”设计,也值得称道:只要人一走近,陈列柜中的灯便会慢慢亮起,而人一离开,灯则徐徐关闭,不仅节约能源,也给观众带来了乐趣。
除陈列展览这个对外窗口,泉州市博物馆的其它各项工作也蒸蒸日上,渐趋完善。文物的征集、收藏、研究逐步走上正轨,庋藏文物已达6000多件,其中不乏珍品。与此同时,博物馆极其重视学术研究的构建,初步建立起了一支朝气蓬勃的学术研究队伍;积极复办内容丰富的馆刊《泉州文博》,至今已出版九期,为广大文博工作者提供了一处介绍泉州历史文化、探研泉州地方文物的学术园地。
泉州市博物馆如一颗闪耀的明星,升腾在八闽的文博天空中。它不仅是泉州古代文明及“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再现的一扇窗口,而且是人们开展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旅游休闲的理想场所,更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泉州市博物馆正意气风发地大踏步向前迈进,以期在泉州特有历史文化的展示、传承和交流中不断向全社会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