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1959年7月15日在当时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和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的倡导和关怀下建立的,它填补了我国海外交通历史博物馆的空白。它是社会历史类与科技类相结合的博物馆,目前是我国惟一的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其丰富独特的馆藏文物正日益成为国内外游客留恋忘返的地方。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辟有“泉州湾宋代古船”、“泉州与古代海外交通”、“泉州宗教石刻”、“舟船世界”4个专题陈列馆。 1974年后渚港出土的宋代沉船 泉州湾宋代古船陈列馆设在泉州开元寺东侧,分为门厅、船厅和海船出土物陈列厅。门厅呈象征性码头之状,右边柱子嵌着当代著名书法家林散之题写的宋代泉州诗人谢履《泉南歌》诗句“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的碑刻。船厅水池用兰色瓷砖铺底,象征海洋,1974年泉州湾后渚港出土的宋代海船就陈列在这里。古船残长24.20米、残宽9.15米、残深1.98米,经复原研究,船长34米、宽11米,载重量200吨。船体为尖底造型,呈“V”字型,共有13个隔舱,舷侧板为三重木板结构,船底板为二重木结构。该船用铁钉钉合和用桐油灰塞缝,在主龙骨设有象征七星伴月的保寿孔,这是泉州造船的传统方法。船厅东侧陈列宋元明清的木、石、铁锚具。二楼展厅陈列后渚和法石古船文物:香料药物、木牌木签、铜钱、陶瓷器、铜器、木器、竹叶麻藤编织物、皮革制品、文化用品、装饰品、果核壳、贝壳、动物骨骼等。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新馆,位于丰泽区东湖街南侧,建筑外型采用古代海上帆船造型,船身高2层,帆桅高7层,正面观看,犹如一艘张帆乘风的帆船。 入门西侧为“泉州与古代海外交通”陈列馆,展出实物、文献、图片、模型,说明远在三四千年前,闽越人就在泉州繁衍生息,从事渔猎活动,已经使用海上舟楫。泉州港早在公元6世纪的南朝,就有与海外交通的历史记载。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年),印度僧人拘那罗陀(真谛)来泉州,住南安丰州延福寺翻译《金刚经》。唐代,泉州成为我国对外通商贸易四大港口之一,出现“船到城添外国人”、“市井十洲人”的繁荣景象。两宋时期,泉州赶上并超过明州、广州,成为国内最大的港口。元代泉州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明清时期,泉州港走向衰落。陈列反映了泉州海外交通兴衰历史的整个过程。 入门东侧为“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陈列伊斯兰教、古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墓碑、墓盖、寺庙建筑构件、造像等。 伊斯兰教在泉州传播历史悠久,泉州发现的伊斯兰教石刻200多方。墓碑有竖碑与横碑。竖碑为长方形,顶部为双重弧线形成的尖拱;横碑亦为长方形,下部边沿饰有带状纹,有莲座。刻有阿拉伯文,有的为波斯文、突厥文,有的混刻汉文、波斯文、阿拉伯文于同一碑中。碑文记述死者姓名、回历卒年和《古兰经》句。墓碑的主人来自也门、哈姆丹、土耳其斯坦的玛利卡、亚美尼亚的哈拉提、波斯的施拉夫、设拉子、贾杰鲁姆、布哈拉、花刺子模、霍拉桑、伊斯法罕、大不里士、吉兰尼等。他们的身份有的是宗教领袖的长老、传教士,有的是将领,有的是商人。墓盖用整块或数块石头琢成,或空心,或实心。一般分为3至5层,呈阶梯状,各层雕刻有莲花瓣、卷云纹、波浪纹、折枝花卉等图案。底部有6个座脚,雕刻莲花蕊,两脚之间连接如意云纹。最上一层为尖拱形顶石,前面雕有云月图案。有的端部以及第三、四层刻有阿拉伯文。 基督教的聂斯脱里派和方济各派都在元代通过陆路和海路传入泉州,设立教区,建立教堂。基督教石刻被称为刺桐十字架,质地优良,形式多样,有圆拱、尖拱、弧形、长方形四种。雕刻图案富于变化,十字架下有时雕刻莲花柱脚,呈束莲座、变体莲花、西番莲、莲台等;有时雕刻云气纹;带翅膀的天使或伸手、或双手捧圣物、圣像;在十字架的臂端和中间常饰有宝珠;雕刻有叙利亚文、拉丁文、八里巴文和汉文。1940年出土于通淮门城基附近的也里可温碑,是叙利亚文与中文合璧,死者失里门是泉州教区的大主教或教长,是管领江南秦教(景教)事务和江南诸路明教(摩尼教)等的总管。1984年发现的元代兴明寺也里可温碑,撰碑文的吴咹哆呢嗯为来自波斯或西域的景教高级僧侣。 泉州发现的印度教石刻300多方,有各种神话故事石刻、龛状石、神像、神殿台基石、蛇形图案纹石、螺旋状石及各种柱头、柱础、梁楣、门楣、门框石、须弥座等。泉州印度教属南印度温婆派,雕刻内容丰富多彩,有温婆和林加混合形式,有四臂的温婆像、毗温奴像等,是研究中印文化艺术交流的珍贵资料。 摩尼教石刻有复制的草庵摩尼光佛像和“明教会”黑釉碗等。 “舟船世界”陈列馆,展出江河湖海船模140多艘,都是历史上出现的最著名、最典型的船模型。有黄河流域的汴河船,包括客船、货船、漕船、渡船等;长江流域的沙船;海船有山东、宁波、南京、福州、厦门、泉州、广州船、郑和船队;游船有画舫、仙船、花尾渡、龙舟;战船有楼船、斗舰、五牙、黄龙、海鹘、车轮船、连环舟、子母舟、郑成功船队;还有台湾雅美船、西藏牛皮船、黄河羊皮筏、摩梭人独木舟、绍兴乌蓬船等。体现了伟大的中国人民在征服海洋、发展水上交通的伟大成就和智慧。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在泉州港史、造船史、宗教史、海外移民史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发表了许多有一定影响的学术论著。它参与发起组织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出版《海交史研究》期刊,这种“一馆一会一刊”的模式:以博物馆为中心,围绕中心的是学会,学会为博物馆组织一支由多学科学者组成的馆外研究队伍,他们互相促进,在国内外已产生良好的影响。 海交馆是泉州对外开放和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它接待过几百万人次的国内外参观者。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参观访问这个博物馆,并同它保持联系。该馆的展品到新加坡、意大利、葡萄牙、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展出。海交馆的研究人员应邀到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作学术讲座或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今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将围绕充分表现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造船、航海事业方面的伟大创造和开拓精神,表现中外人民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友好往来,继续进行文物征集、陈列和研究。 馆藏墓碑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