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泉州市东湖公园之北、丰泽区东湖街732号,有座壮观秀丽的博物馆,上面由新加坡著名诗人、书法家潘受(祖籍南安市,原名潘国渠)题写的馆名——“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 泉州市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华侨出国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惠安县进士谢履在其《泉南歌》写道:“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说明当时已有许多人飘洋过海,南渡到东南亚去谋生。尤其是在旧社会,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压迫与剥削,国事日非,城市萧条,农村破产,民不聊生,许多劳动人民无以为生,只好背井离乡,抛妻别子,飘泊到海外去谋生。据《泉州市华侨志》(1996年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统计和记载:全市有600多万祖籍泉州的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90%居住在东南亚各国。 华侨先辈初到海外,在异国他乡,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外文不懂,语言不通,再加上他们只手空拳,文化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资金,更不可能得到当时中国政府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要在异国他乡找到一份工作,求得生计,绝非易事。但是,他们发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和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拼搏精神,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或开荒种田,或当矿工,或下海捕鱼,或搞运输,或当小商小贩,在非常困难的环境中,披星戴月,披荆斩棘,胼手胝足,筚路蓝缕,克服种种困难,终于找到了立足之地,并不断发展,为侨居地的开发和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把侨居国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与当地人民团结友好,和睦相处,亲如兄弟。当帝国主义、西方殖民主义入侵侨居国时,又与当地人民患难与共,同仇敌忾,并肩战斗,共同抗击入侵的帝国主义和西方殖民者,为侨居国的自由和独立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身在海外,心系祖国,时刻关心祖国的命运和家乡的进步。因此,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积极支持或直接参加祖国的民主革命、民族解放和经济建设,特别是在故乡举办文化、教育、卫生等许多公益事业,为祖国的革命和建设,为家乡的繁荣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很值得颂扬。 泉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有鉴于此,为颂扬侨胞们的功绩,以垂后世,乃于1982年酝酿筹建“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并于1987年4月成立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筹建委员会,推举王今生担任主任委员。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筹建会成立后,立即进行规划、宣传发动等筹备工作。 海外的泉州乡亲听说故乡要建一座华侨历史博物馆,十分高兴,纷纷慷慨解囊,捐助兴建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共计捐助人民币一千多万元。 泉州市委、市政府对兴建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十分重视,大力给予支持,在东湖街北侧批给12亩土地供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建馆之用;又先后拨给300多万元(包括购买征用的土地款),供该馆建馆、布馆之用。 资金与土地基本就绪后,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于1993-12-25日开始动土兴建,1995-12-25日完成第一期工程——主楼及馆前区配套设施。 泉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在建设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期间,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抓基建,一方面抓准备布馆的泉州华侨历史文物资料的征集工作。他们组织市侨联、泉州华侨历史学会的同志深入到泉州各县、市、区的重点侨乡去搜集泉州的华侨历史文物资料;同时还派员到海外的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广泛搜集泉州华侨历史文物资料。现在已征得各种文物资料数千件。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主楼建筑面积6523平方米,高24米,为拱门形五层大楼,雄伟壮观,精巧雅致。馆前区为二层楼房,分别位于主楼西侧,建筑面积1006平方米。 基建和征集泉州华侨文物资料基本完成后,即转入布馆的陈列工作。经过精心策划和布置,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的第一馆——《泉州华侨出国史馆》已于1996年元宵节开馆。现在正在抓紧布置第二馆——《泉州人在南洋》,已于今年8月下旬进行预展,征求意见和修改补充后,即可正式展出。除这两馆外,今后还准备陈列《奉献馆》、《人物馆》等等。 由于该馆内容丰富,富有特色,位于泉州市区东隅新兴的文化旅游区,背倚清源山,面临东湖公园,与泉州市图书馆、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侨乡体育中心等为邻,是泉州人民和海外乡亲参观旅游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