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师范学院大门
泉州师院座落在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的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国际花园城市——泉州市。学校目前有崇福、诗山、东海三个校区。崇福校区位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清源山南麓,倚山俯城、纵览泉南风光,是在原泉州师范校园加以发展的。但校园面积仅有148.7亩,无法适应地方发展需求。现在全校11个二级学院只有2个学院(艺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这里。诗山校区位于南安诗山镇,南倚高盖名山,北眺鹏峰胜景,原是南安师范学校,面积仅120亩,现只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几个专业在这里。如果按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条件要求,并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要求,这两个学区远远不能适应这方面的要求。于是,为保证学校“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市委、市政府和校领导下决心择地建设新校区,以解决学校占地和建筑面积严重不足、保证学校健康发展。这样,泉州师院便有东海新校区的建设。
新建地方性高校大多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因此,泉州市、校领导对泉州师院新校区的科学选址、合理规划、具有特色的建筑风格、生态文化型的园林景观、严格的质量管理等,都作为认真考虑和充分注意的大事。
东海新校区从2001年元旦开工建设以来,已征地1250亩,远期用地控规1750亩。目前全日制在校生已达12200人,东海新校区容纳了大部分,达到近9000人。短短几年中,泉州师院的新校区建设,便以适应和满足教学科研工作需要为中心,以方便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往为出发点,把新校园建设成具有朴素而典雅、宁静而活泼的建筑风格,把教育性融入规划与建筑之中,使新校区更好地体现教书育人的氛围,它表现在:
一、新校园建设应适应地方的发展
随着开放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近年来,泉州地区经济社会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经济总量持续居全省首位,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列第三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泉州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而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就必须通过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来增强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泉州师院根据市委、市政府《泉州市高等教育发展规划》要求,规划建设中的新校区,作为泉州师院乃至将来泉州大学的发展主体,其地理位置及发展空间的因素至关重要。高等教育本身的特点也同样决定其对周围环境和空间有特定的要求。地区性高等院校对所处地区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交通运输、信息通讯、市政建设、公用设施等,具有较高程度的依存性和互补性。因此在校址选择以及基本建设方面,要充分满足这一客观要求。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新校区的选址必须靠近城市和经济文化事业相对集中发达的地区,校园内外的自然环境应优美、安静,避免污染;校舍建筑风格力求具有民族性、地方性和典型的特色;校区内外的生活配套和市政公用设施要比较完善。
经过多方论证,泉州师院东海新校区,选择在风光旖旎的东海西岸,地处丘陵山地,依山傍海,环境优美,距中心市区7公里。东临拟建的泉州市行政中心,南向开阔的东海,为晋江、洛阳江双江交汇出海口处;右傍以商住功能为主的东海滨城,左邻“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后渚港。校园“山海相依,山海相融”,具有显著的自然生态特征和浓厚的人文历史内涵,是读书、治学的好地方。
泉州师范学院 荣茂综合楼
泉州市委、市政府对泉州师院东海新校区建设十分重视,把它列为泉州市“十五”期间重点建设工程。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发出“举全市之力,办泉州师院”的号召,得到了社会各界、港澳台胞和海内外华侨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在市级领导大力支持和校领导积极行动下,短短几年间,新校区的规划和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未来泉州大学宏伟雏形初步得以形成。
二、新校园建设的特色
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新区建设中,当科学选址确定后,合理的规划便成为当务之急。泉州师院东海新校区建设,就凝聚了多方面的智慧,建设出自己的特色。
首先,建设生态文化型的校园,是新校区建设所追求的目标。“在新校园的规划设计中,除了尊重历史文化,遵循建筑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凝聚与渗透外,更主要的是要尊重自然、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而形成新校区的个性和特色。”自然环境是规划设计的构思依据。泉州师院东海新校区地处丘陵山地,地形变化起伏较大,东北部较高,西南临海部分相对平坦,要建设“生态文化型校园”,在总体规划与布局上力求体现“三个原则”和“四大特点”。三大原则是:
(一)绿化原则:尽量保留原丘陵地带的树木,使建筑物融于其间,使绿化与山景相结合,绿地与山脉相结合,绿化与活动相结合,变单纯的景观绿化为融绿于社交生活之中,融绿于人格熏陶之中。在新区建设同时,校党委提出:“房子建到哪里,围墙围到哪里,道路铺到哪里,绿化做到哪里”的“四同步”方针,既保证了学校的财产和师生的人身安全,又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并在各建筑物周边种上芒果、柳树、榕树等各类大树2000多株,切实做到校园树木及时整形,草坪、绿篱定期修剪,校园做到“四季有花,草木长青。”还保留原有养殖虾池,加以改造,使之与山脉、树木交融,形成水山一体的宜人景观。
(二)舒适性原则:注意道路与环境相结合。校园入口广场处,尺度放大,形成宽阔的林荫步道。校园入口处东侧则形成临水树林间的休闲道路。生活区则以街道空间的方式布置道路,尺度宜人,营造滞留空间。
(三)便捷性原则:车流为主的道路顺畅通达,车辆可就近停于各类建筑物的出入口。人流为主的道路则与广场、林荫道相结合。休闲小道设于山坡树木间,集散步、观景为一体,充分感受自然环境对身心的熏陶。
新校区在建设生态文化型的校园中,体现了与各校园不同的四大特点。
(一)反映教育民主化的自由布局与空间秩序相结合。以形状完整、气势宏大的入口广场作为前导空间与过滤空间,作为全校园的集聚中心。以横向展开的现代教育综合楼作为北向的背景,在中轴线上布置入口雕塑、喷泉、国旗台,形成明显的中轴线布局。顺此入口广场进入中心广场之后,建筑群体显现自由与流动的形态。从空间布局上体现秩序与自由、张与弛、疏与密、刚与柔的对比,表达了理性与感性的交织、秩序与诗意相融的人文精神。
(二)尊重生态环境,全面展现自然。各组建筑依地势展开,并以地势形成各区间的自然分隔,基本都面向大海。所有建筑物用地尽量保持基本地形,并充分利用地势,形成跌落的布局。以地形地势为布局依托,形成全面展示自然的格局,既美化了校园环境,也塑造了有个性的环境特色。
(三)适度聚集,形成组团与分区,高效利用资源。建筑布局上把功能相同和相近的建筑适度集聚,形成中心组团,使校园在不同时期的建筑均能在主体上形成规模格局,以节约土地资源,共享公共空间,共享大绿化、大水面。新校区在总体规划中形成公共学术、文科教学、理工科教学实验、体育设施、学生宿舍、公共活动等六种功能组团。
(四)线性骨架、弹性规划、分期实施、逐步成型。以环绕中心教学区的道路为主体,并以数条枝状道路与之相连,形成组合环路,恰如掌心与手指。“掌”形的道路骨架,使建筑都依趋势性较强的线性布局方式,为分期发展留下明确的脉络,使未来发展能保持整体统一。
三、新校园的十大景观
根据泉州师院新校区建设提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地方特色突出,寓教于景”的要求,作为总体规划布局环境特点和人文特征,在进行园林景观总体规划时,突出学校的地域特色、办学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按建设中不同功能,分为十大景区:
(一)古港雄风:
1、校史浮雕墙:位于古港雄风广场东西两侧,分别命名为仰师和景范,为景仰、崇敬的意思。
2、竞渡:根据古港雄风的总体思路,设计成仿佛待发的航船,取名“竞渡”。隐含“进取”、“开拓”。
3、“敬业、文明、勤奋、开拓”校训模纹花坛:配合花坛、草地,营造一个开阔明丽的空间。
(二)山水清音:
取意“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意思是每年春秋季节,多天朗气清的日子,山水奏出清美的乐曲。上句取自陶渊明《移居》诗:“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召唤人们趁着春秋良辰美景,到大自然中去登高赏景,赋写新诗,雅情逸兴自是醉入。下句取自左思的“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都表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景观有:
1、桃花坞:山坡地零星点缀桃花、杏花树,表现春景宜人。
2、小蓬莱:表示岛屿景观,有叠泉和小游船码头,周边配置秋色叶树。
3、柳荫路曲:表现春景,与桃花坞、小蓬莱相映衬。
(三)藏修息游(大学生活动中心):
景名意为心常怀抱学业,修习不废,作事倦息之时,亦在于学,游玩之际,亦在于学。此语出自儒家关于学习修身的格言。儒家认为游息也是一种学习,能陶冶人的性情。孔子曾赞成这样的生活情趣:童子六七人,冠者五六人,到沂水中去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去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
山麓群为植物园。
(四)山蓄千钧:
理工科专业教学楼群周围绿地景观,“山”与“海”相呼应,理工科孕育着无穷的创造力量,根据师院开设的学科特点和本教学楼群的环境特点,该区由“摇曳的光束”、“丝路星雨”、“柔性的台地”、“刚性的组合”及“信息的点”等几个部分组成。以现代景观设计手法和材料给环境营造抽象和发人深省的景观,具体有:
1、摇曳的光束:位于教学楼入口,由青草地和硬质铺装组成三个三角形图案,间设碳纤维棒,形成阵列,白天发出金属光泽,夜间闪亮,轻风拂过,光束摇曳,具有动感和现代气息。
2、线路星雨:是观象台和中心实验楼之间的景观,从观象台圆形楼基础流出的溪流形似慧星的扫尾,缓缓流过起伏的坡地,两侧的绿地和铺装地散置一些实体小品,日晷是其中的主体。
3、柔性的台地、刚性的组合:柔缓的草坡中有层层弧线形的木制平台穿插,和刚性的组合中折线形成的人工起伏地形景观组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平台点缀几何形体雕塑小品。
4、信息的点:在楼间和光板铺盖的空间,通过方形铺装和水池的间排,结合种植池,蓝色水池在这片区域形成网络,象征着时代的特点。
(五)石壁春晓:
理工科专业教学楼群和第三食堂之间的绿地、地形有变化,坡度较缓且土质较好,欲规划为学校的植物园的主体部分,分为裸子植物区、棕榈植物区、蔷薇植物区和珍稀植物区。从东北部往南有小溪流水,形状有聚有散,沿水边种植喜湿植物,终端的大水面有睡莲,岸边设绿波廊和翠隅轩,为师生休息、学习的安静场所。
(六)东海朝旭:
从西至东的山间休憩带,主要以植物造景,山间游路两侧以马尾松和芳草树种桂花为基调树种,各地形节点设晨读敞廊、听涛台、万松亭、音乐台、迎旭亭。
(七)滨海邹鲁:
文科教学楼群周围绿地,由“憩园”、“龙吟文游”、“扬帆”和“滨海邹鲁”组成。滨海邹鲁生活的群雕和浮雕是该景区的主景。
(八)学生宿舍:
泉州师院学生宿舍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着重表现绿地的景观和功能的完美结合。目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优美的、具亲和力和明快轻松的生活休憩环境。学生宿舍A、B、C区,在规划上主题突出一个“绿”字,旨在营造相对自然舒适的环境。三区分别命名为:浮翠峦、积翠岗和万松叠翠。
1、浮翠峦(A区):结合宿舍的外围环境,较好地应用多种植物材料,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2、积翠岗(B区):地势起伏较大,不适宜辟建活动场地,为了营造更好的校园景观环境,设置了各式样的模纹带,色彩艳丽,层次分明,随地势有不同变化,极具现代气息。景观设计以植物造景为主,层次分明,色、香、形充分合理配置,注意通过植物配置对建筑硬角和死角的柔化和美化,提高绿地生态效益,配以恣态潇洒、花色绚丽和芳香的植物,营造南国亚热带植物风情气氛,为师生提供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
3、万松叠翠(C区):该区位于校园的西北角,考虑到要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在这一区域设置了运动场地、楼间休憩区以及中心休息小游园——“石秀园”。
雕塑广场是石秀园主景,结合泉州师院的人文地理,在广场上设置风格各异的雕塑小品。同时该广场也为学生提供了优美的休息环境,可在此学习、聊天或交流各自的心得等。
种植丰富多彩,旨在突出植物的季节变化,花叶交辉,四时有景可赏。同时也兼顾地域特点,适地适树,具有浓厚的亚热带气候特点和泉州地方风格。在中心地带设置了大型的观赏花带,成为该区域的一大亮点。
(九)兢业广场:
结合地形设计了方形的广场,广场上设置富有泉州地方特色的影雕壁画,在广场中心有一圆形的喷泉,为方形和圆形的有机结合,同时小水面与远处大水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互为呼应。
周边设计采用规则与自然式有机结合的手法,局部设置花架休憩场所,提供休闲之用。种植以低矮灌木、花卉等为主,局部辅以常绿大树,层次分明。结合外围水面的景观,这确实是一处难得的优美空间。
(十)海纳百川:
该区地形复杂,多为山石峭壁。以自然步道穿插其间,以便让师生能更加贴近自然山水,点缀有“宜两亭”,意为既可临风远眺,又可静读百书。
礼堂后侧,地形较为平坦,命名“水月园”。有一小型广场,设有喷泉,广场与步道自然衔接,并有花架、桌椅等点缀其间,是个赏月听水的好去处。
综上可见,由于市领导和校领导首先明确要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就必须建好新校区,在科学选好新址基础上,按照尊重自然文化、历史文化、遵循建筑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原则,制订建设生态文化型校园。在短短5年多,“目标明确,精心规划,甲级监理,一级施工,优良工程,廉洁基建”。学校在创建园林式校园中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已基本形成现代化园林式校园。今后,学校将继续努力美化校园环境,创造育人氛围,为师生创造一个绿化、整洁、文明、舒适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本文主要参考:
(1)《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新校区建设实践与思考》《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创造育人氛围美化校园环境》——泉州师范学院校园绿化情况汇报材料。
(3)《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文明校园建设》。
(4)《泉州师范学院新校区园林景观总体规划设计说明》。
(在此特向郑文谦、黄田木二同志提供学校有关资料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