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福建、广东、台湾、澳门等沿海地区的一些渔村,分布着一种颇具沿海特色的贝饰民居,福建把这类民居称为“蚵壳厝”。随着社会的发展,沿海地区这类民居能见到的地方已越来越少。
一、分布地区及保存现状
福建泉州的蚵壳厝主要分布在泉港区的南埔、后龙、蜂尾,惠安的崇武,丰泽区的东海,晋江市的深沪、英林,南安的石井等沿海渔村。蚵壳厝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是临海居民在建造房屋时,把渔村自然资源加以利用的一种具体体现,其主要材料就是大牡蛎壳。依据有关专家鉴定,主要有两种牡蛎壳,即褶牡蛎(OSTREA PLICATULA)和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 BORN)壳等。泉州市区的蚵壳厝,目前在丰泽区东海街道埔社区、法石社区一带较集中保留有部分外,其他地方已很难看到了。
二、蚵壳厝的型式及年代
在东海街道埔社区、法石社区一带,我们所看到的蚵壳厝,既有明清时期的,亦有建国以来建造的。在这些蚵壳厝中,根据贝壳装饰部位的变化,可分为四种型式:
1、石基以上整堵墙均嵌满牡蛎壳,此种型式其建造年代最早。目前所看到最早的年代是明代,清代较为普遍。
2、在屋檐下、地基以上,处墙体的中间部位,此种装饰型式从清代至现代均有。
3、在墙外窗户的两侧,与红砖和条石相映成趣,具有很强的美感,此种型式一般属现代民居建筑。
4、只装饰在屋檐下墙体顶端上,此种型式为现代较大型民居建筑。
从贝饰建筑装饰的主要部位来看,明清时期,利用牡蛎壳做墙饰的面积比较大,一般外侧整墙嵌饰,实用性比较强:到了现代,牡蛎壳一般只装饰在墙体上部到屋檐下的三角形地带及窗户的两侧,装饰性比较强。
三、蚵壳厝的主要特点
贝饰民居有许多特征,首先隔热效果好,冬暖夏凉,不积雨水,不怕虫蛀,很适合潮湿气候环境;其次是蚵壳厝的墙体十分坚固,据说它可以抵挡枪炮的攻击。澳门就有采用泥土、稻草、石灰及牡蛎壳等混合材料建成的堡垒。沿海民间流传有“千年砖,万年蚵”的俗语。但不同地区的蚵壳厝又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泉州的蚵壳厝与广东、澳门地区的比较,主要有三个不同特点:一是称谓不同,广东、澳门把这类民居,称为“蚝壳屋”。二是建筑方法不同,广东的蚝壳屋是挑选大牡蛎壳两两并排成列,与三合土混合夯筑而成,然后再用泥沙封住,使墙的厚度达近80公分。而泉州蚵壳厝的主要建造方法,则是取硕大坚硬的牡蛎壳与三合土混合贴附于墙体外侧,作为外墙的一种建筑材料又可以起到装饰作用。三是功用有所不同,广东的蚵壳屋主要是将牡蛎壳作为墙体的建筑材料,较注重其实用性。而泉州的蚵壳厝牡蛎壳往往是与红砖、石材配合施用,除了具实用性外,还有很强的外装饰效果。
从泉州蚵壳厝的发展来看,蚵壳厝早期实用性比较明显,是对渔村自然资源的再利用,到了近期除了实用性外,更具有装饰效果,形成闽南渔村颇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古遗址理事会原协调员亨利博士,2002年10月,在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江口片法石社区考察时说,在北欧的一些国家如瑞典也有这种类似的房子,很值得保护。现在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剧及自然规律的洗礼,蚵壳厝已遭到严重的破坏。令人欣慰的是,丰泽区东海街道埔、法石社区的蚵壳厝的保护,已经引起当地政府的关注,不仅重视保护现有的蚵壳厝,还重视研究和宣传蚵壳厝的文化内涵,并在新建的真武庙旅游美食城的仿古建筑群中也部分采用牡蛎壳装饰墙面,让蚵壳厝在东海街道江口片区再展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