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沿革概述
1、民国时期的泉州公共图书馆
作为社会文明标志和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的图书馆在泉州的出现及延续发展已有八十年的历史。民国9年(1902)在泉州城内东街头创设了小型公立公共图书馆,名为晋江县公立通俗图书馆。至抗战时期,晋江县设立民众教育馆,附设有图书阅览室。馆址几曾迁徒,初在东街,后迁至庄府巷,再迁至威远楼。民国29年(1940),晋江县县立图书馆在泉州东街中和宫建立,馆长尤国伟。民国34年(1945),从事收藏泉州地方文献资料的晋江县文献委员会成立,吴桂生、苏大山先后任主任,陈盛明任总干事长,并建立起泉州地方文献图书室供人在室借阅。
2、建国后至1958年前的文化馆图书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泉州市图书馆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50年代初,晋江专区所属各县先后建立县级文化馆,并在馆内设立图书阅览室,这些阅览室后来成为各县建立公共图书馆的基础。1951年初,晋江县文化馆建立后,馆内设有图书室,图书仅200多册。解放后,原晋江县民众教育馆由晋江县人民政府文教科接管,接管时仅存少量残缺不全的报刊,后来移给文化馆。晋江县文化馆起先设在花巷林厝祠堂(今市农业局所在地),后迁至威远楼,再迁至打锡巷。1951年下半年,泉州市成立,晋江县政府迁至青阳镇,晋江县文化馆也在青阳镇重建。而“原晋江县文化馆”改为“泉州市文化馆”。泉州市文化馆设有图书室,工作人员2人。后来图书室随文化馆迁至东街,最后又迁至泮宫内明伦堂。
从1953年起,泉州市的一些社会贤达、知名人士及广大人民群众多次向市人民政府反映及建议,要求建立市公共图书馆,如当时社会的著名人士林骚、苏大山等人就是设立图书馆的积极倡议者。为了满足全市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的需求,经市政府研究批准,自1957年底起开始筹建市图书馆,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备,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文化局批准,泉州市图书馆终于在1958年5月1日正式宣告开馆。开馆时福建省文化局还在泉州召开全省公共图书馆现场会议。会上,总结了泉州市筹建市图书馆的先进经验,并号召其他兄弟县市向泉州市学习。泉州市图书馆在会上还被评选为全省图书馆的先进单位。
二、发展概况
1、建馆后至1966年“文革”前市图书馆
新成立的市图书馆是在原市文化馆图书室的图书、设备的基础上,并接收已故泉州著名藏书家苏大山先生的家属遵照苏先生生前遗嘱捐献给市图书馆的图书8000余册。这批书大都是有价值的线装书,其中有不少宝贵的珍善本和地方文献资料。如著名的“红兰馆丛书”就在其中。在开馆典礼上,捐书仪式同时举行,苏大山家属的善举受到了市政府的表彰。泉州市工商联等单位也同时捐献给市图书馆几千册图书,加上大量采购、收集,到开馆前图书馆的藏书达到3万6千多册。开馆时,由泉州市文化馆副馆长曾连昭兼负责图书馆工作。馆舍借用明伦堂(系大厅式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为馆舍,面积约650多平方米,采用图书出纳台、半开架等间隔分出阅览室、书库及办公室等。建馆后,图书分编采用当时正在推广使用的《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分类收藏馆藏图书,该分类法一直使用至1966年为止。
1958年12月,胡家声被任命为泉州市图书馆馆长,馆内增设立外借和报刊资料两个出纳台,工作人员也增加到4人。自建馆后,市馆根据公共图书馆的方针任务,积极地开展各项业务工作,使图书馆在社会上初步有了良好的声望。许多市民纷纷来馆办理借书证和借阅图书报刊,图书馆为全市人民看书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服务。1962年,根据馆内业务工作的发展和为读者服务的需要,馆内调整设立了外借部、采编部、辅导部、儿童部和古籍室等工作部门。
1965年12月,杨条楷被任命为泉州市图书馆馆长。馆内工作人员已加到8人,馆藏图书已增到6万多册。自建馆至1966年“文革”时,市馆遵照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地开展各项业务活动,使图书馆的业务工作和规模不断得到发展,已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市级基层公共图书馆。
2、“文革”期间的市图书馆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发生后,给泉州市图书馆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图书和工作人员惨遭劫难。1967年,市馆被迫关门,处于瘫痪状态,大量图书被抢被偷。后来,在馆员的努力争取下,将部分珍贵古籍线装书分装成12箱随市委档案转移到永春战备档案库,其余图书则搬迁至晋江专署内警备司全部驻地托管。1969年,市图书馆6名正式业务干部全部被列为斗批改对象,有的进“五七干校”劳动锻炼,有的分配到工厂当工人。馆长杨条楷被污蔑为“叛徒”,“反革命分子”,而被迫害至死。图书馆馆舍(明伦堂古建筑)被改作“阶级斗争展览室——泥塑收租院”,至此,市书馆在“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下终于彻底倒闭。
1970年,泉州市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宣布将市图书馆、文化馆、工人文化宫三个机构合并,隶属于市革委会文化组领导,办公地点设在市工人文化宫。1972年,“三馆合一”合并后的市工人文化宫图书馆恢复对外开放,设有外借室,报刊室和马列图书阅览室三个部门,开始对外开馆服务。
1977年秋,泉州市委决定恢复开放市图书馆,市馆因此仍迁回明伦堂复办,并重新配备了专职馆长和工作人员,藏书从工人文化宫图书馆分出,除小部分复本书留给市文化宫图书馆外,其余全部归市图书馆。经过半年多的搬迁、整理、筹备,馆内重新添置了书架、阅览设备,工作人员增加至8人。1978年5月1日,泉州市图书馆终于又重新恢复正式开放。馆长由苏春华担任,馆内业务机构设置有外借室、资料室、报刊阅览室和采编室,并设有阅览座位50个。
3、复办馆后市图书馆
市图书馆复办后,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市馆逐渐恢复正常业务工作,政府每年都拨给固定的业务费,如年购书费至1982年,已达到2万元左右,工作人员增至10人。1984年9月,市馆领导班子重新考核任命,由陈同英任党支部书记,金秀美任馆长,吴乔生任副馆长,新领导班子成立后,立即着手筹建新馆工作。市馆新馆建设计划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已开始。1981年底,市政府拟在百源川池南侧征用民房1346平方米,建造一幢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图书馆大楼。1983年,征地、迁建工作正式开始,并由市建委牵头,向国内有关建筑设计单位征集新馆设计方案。最后共征集到210个设计方案。然而,不久在清理压缩“楼堂、馆、所”基建项目中,图书馆又被列为暂缓建工程,而征用的民房卓厝祠公房也被改作为“老干部活动中心”,直至1986年,地市合并后新馆建设才又重新纳入市政府拟办的三十件实事之中。
由于原来参加市馆新馆设计方案竞赛的单位和人员不断来函向市政府反映,为何迟迟不评比和公布新馆设计竞赛方案的结果。1984年底,根据市长的指示,市馆立即着手进行设计方案的评比工作。副馆长吴乔生具体负责了此项竞赛评选工作。经邀请福建省、厦门市及本市设计院和华大建筑系的有关建筑设计专家10余人,市建委的张永祥工程师、华大建筑系陈荣萱等专家、教授参加评比。经过三天的认真研究讨论、评选,最后由无记名投票选出二等奖两名、三等奖四名,并按原邀请参加设计竞赛方案分别发给获奖者奖金和获奖证书。这些设计方案现存于市图书馆。
1986年3月,地市合并后,市馆改隶属于泉州市(地专级)文化局主管。1987年4月,因明伦堂古建筑多年失修,破漏受损严重,致使藏书处于极易受损的环境中,特别是近三万册古籍线装书处于漏雨、潮湿及虫害的威胁下,市馆的资料室及书库只好暂时关闭,暂停对外出借。后来,经市政府同意,决定开始重新征地筹建市馆,并先拨给人民币20万元作为筹建资金。征地工作由副馆长吴乔生具体负责。经过半年多努力,终于在1986年底,在东门仁风村(今东湖街)征得基建新馆的土地9.56亩,耗资约12万元。市图书馆终于有了新馆建设的地址。
在市政府的支持下,从1987年4月至1989年9月,由市财政每年拨给5.8万元专款作租金,向市第二木器厂租赁五层楼的厂房一幢(面积约1300多平方米),作为新馆未建成之前的过渡性临时馆舍,继续对外开放,为读者服务。
1987年9月,市图书馆改定为科级建制,属地市级图书馆。市文化局重新任命领导班子,郑桂秋、许兆凯任副馆长。馆内机构增设特藏部,负责古籍、地方文献管理工作。1989年9月,临时馆舍租赁期满,市图书馆只好先搬入尚未竣工的新馆,并暂时停止对外借阅图书服务,进行内部整理工作。
1990年10月,泉州市图书馆新馆终于落成。新馆建筑面积6320平方米,总投资达300多万元。基建资金大部分由市政府投资,另外,文化部、省计委分别拨款15万元和45万元给予补助。爱国侨胞林文彬先生资助100万港元,港胞黄达群为此项善举也从中搭桥联络出力帮助。为纪念此善举,在新馆的大厅里,树一座石雕的林文彬夫妇头象,碑文上写着:“林文彬先生(1912-1989),泉州市晋江县人,侨居菲岛,爱国爱乡,其家庭为继美前徽,弘扬中华文化,播誉历史文化名城,捐建斯楼,功垂桑梓,谨勒石志谢。”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还为市馆题写了“泉州市图书馆”馆名。
新馆前楼为阅览大楼,计四层;后楼为书库,计五层。两楼之间为大厅,厅屋盖为玻璃屋顶。新馆的设计单位是华侨大学建筑系、泉州市抗震办设计室,主持设计者是曾被评为国内十大建筑设计师之一的华大建筑系系主任(原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葛如亮教授。工程于1988年10月动工,1990年10月竣工。1991年元旦,泉州市图书馆以全新的面貌对外开放,新馆设有外借部,中文图书阅览、工具书检索室、报刊阅览室、古籍地方文献阅览室,以及少儿图书室等部门,共有400个阅览座位。书库面积达2300平方米,藏书能力可达70万册。工作人员编制也增加到40人。新馆的落成开放,终于结束了泉州市图书馆建馆三十多年来没有自己的馆舍的历史,为泉州市图书馆事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4、市馆业务工作概况
藏书是图书馆工作的物质基础。泉州市图书馆是大众性的公共图书馆。因此藏书建设就较注重于兼收并蓄:对于为全市工农业服务的重点学科和综合性图书较注重收藏,具有综合性、科学性、普及性和地方性的特色。从建馆至今四十年的积累,现馆藏书已达40多万册,其中普通图书30多万册,古籍、地方文献3万多册,期刊合订本3万多册,报刊5000多本,外文图书5000多册。现在,每年购书费达60多万元,每年订购期刊1200多种,报纸150多种,价值8万多元。市政府每年拨给市馆的经费逐年增加。至1998年,已达150万元以上。
泉州市图书馆对收集地方文献资料、族谱尤为重视,曾多次采用通告、发函、登报的形式广泛征集,现已征集到近万册资料。许多海内外的泉州籍专家、学者纷纷向本馆邮寄赠送个人著作。香港著名出版家石景宣先生,台湾著名学者李亦园先生等还专程向市馆赠送图书和个人专著。为展示所征集到的文献资料,介绍泉州籍优秀学者及其著作,市馆还举办了《历代泉籍作者及其著作展览》。现在,泉州市馆藏图书日臻丰富,一套崭新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也于1998年购置入库。
现在,已办借书证的读者达5000余人,每天来馆借阅图书的读者也在逐年增加。市馆每年借书量达20多万人次,50多万册次。市馆的业务管理也逐步向科学化、现代化发展。外借室的文学类图书采用了全开架借书,读者可以自由地在书库里挑选所需要的图书,并使用电脑办理借书手续,报刊室实行全开架借阅的管理制度。今年,市馆又增设了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并有VCD光盘借阅服务,读者可以上因特网自由检索所需的资料。电子阅览室的开放,给读者带来了更新更方便的服务。多媒体技术、声象技术、复印技术等现代化服务和管理技术、方法已进入市馆。采编部已全部采用电脑管理,按国家颁布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分类编目,检索图书。工作效率已今非昔比。现在,全馆工作人员40人,其中拥有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有12人。
泉州市馆积极地为全市人民群众服务,也受到广大读者和群众的赞誉。近年来,由于市馆逐步完善各项业务基础工作,注重在服务中加强自身建设,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自1993年以来,先后被国家文化部和省文化厅授予“全国文明图书馆”、“全省十佳图书馆”的称号。1994年12月,国家文化部还正式授予泉州市图书馆“国家二级公共图书馆”的光荣称号。
经过40年的风雨沧桑,1998年5月1日,泉州市图书馆迎来了自己建馆40周年的纪念日。那一天,泉州市图书馆举办了“庆祝建馆四十周年”的馆庆纪念活动。市馆特地联合泉州晚报社在《泉州晚报》上举办了“我与图书馆”的征文活动。这项活动历时一个多月,一共在《泉州晚报》上刊登了30多篇征文。馆庆之日,还邀请了新老读者及有关方面领导、历届馆长出席。举行了“馆庆四十周年座谈会”和获奖征文颁奖仪式,同时还举办了“泉籍作者及优秀著作展览”。纪念活动进行得热烈而又隆重。
经过40年的风风雨雨,现在的泉州市图书馆正以更新的面貌迎接来自全市各地的读者,以良好的服务使读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