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圣僧广钦在清源山的“面壁证悟”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广钦法师在佛教界能够享有盛誉,并不是他佛学高深,大力弘扬佛法;而是根据他本人识字不多,经过苦修,逐渐“悟”出佛学道理的经历。我们从他的《开示录》可以看出,确实朴实无华,字字句句都是经过长期艰苦的体验,对一些疑虑参半的佛教徒无异是一盏不可多得的指路明灯,因此向他朝参的人多如过江之鲫。我们说,广钦能有此成就,关键的一着是效法达摩祖师到清源山“面壁证悟”,这是广钦学佛一生重大的转折。用佛教界的佛法,根据个人的要求,给予不同的开示,使信徒能够确有所得。但“面壁证悟”并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吃得苦中苦,才能得到“念佛三昧”,才能“预知未来”。现将广钦活佛是在什么情况下才走上出家道路?出家后为什么要苦修?他的苦修“苦”在那里?从“苦”中得到什么“乐”?修成正果后做了什么事?作了初步探讨,希有识之士不吝指正。 一、命途多舛,与佛结缘 广钦大师生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十月二十六日,于福建省惠安县涂寨镇和弄村四房,俗姓黄,名文来。父黄勒,母卢两,勒有弟六人,作为大家庭的兄嫂,必须担负一家吃住和弟弟婚娶之事,艰辛的重担压得黄勒夫妻直不起腰来,最后不得不分家。然分到的只是房一间,薄田2.8亩,家徒四壁,日食维艰,又面临长子已长大成人,为了为大儿子娶媳妇,只得忍痛割爱把仅4岁的幼小孩子卖给晋江县池店镇梧潭村李树为养子。 到李家后,养父母亦是穷苦农家,自己无所出,养母林菜为求子嗣,曾在观音菩萨佛前许愿茹素,因此对文来视为己子,倍加疼爱。可是,文来由于长期家境清贫,从母胎到婴儿,不管先天后天,都因营养严重不足,致小时体弱多病。养父母也深感文来癯瘦得很,生在19世纪的农村妇女,只有恳求神明保佑。因此,到李家不久,便舍给观音菩萨座下为“谊子”,并在7岁时随养母茹素。这些作为就奠定了养子文来在无法摆脱困境时,从另方面提供一条生活的前途和道路。 最给文来小孩的致命打击,是他9岁丧母,11岁养父也相继去世。他“顿失依怙,举目无亲,幼弱无力。”(1)孤苦零丁,“所遗田地,近亲凯觎之,师深感世事无常,顿萌出家之念。”(2)这也是养母早年为他铺设的一条绝处逢生之路,走入空门。于是便投到泉州承天寺出家,由方丈转尘和尚收容,皈依苦行僧瑞芳法师。瑞芳法师深有体验地认为:要成一名苦行僧并不容易,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能吃得苦中苦,才可进一步教他诵经礼佛。所以一开始,只安排他担负苦役的小沙弥。 文来的出家,震动了养父母的亲族,一些持世俗偏见的人,总怕李家绝后,相率动员文来还俗。文来初走入沙门,也是迫于无奈,并非一个10多岁小孩子所能成熟的考虑,只是四顾无依,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走早年养母所铺设的通途。因此在大家多方的劝说下,便改变初衷,还俗返乡。实际在尚未剃度还未受戒的小沙弥是可以还俗的。为了重振家园,在乡亲的帮助下,文来变卖家产作路费,与乡亲一起度洋谋生。 20世纪初的东南亚,正处在欧美列强的残酷殖民统治。而这时的中国也处在袁世凯步步窃国,发展到军阀混战,战祸频仍,民不聊生。国家的衰弱,严重影响了侨居地华侨的社会地位。文来到南洋所熟悉的一些侨亲,都是苦力,没有人的牵承,只能找到一些低贱劳累的工作,收入微薄,仅足维持最低的生活。这样渡过了10多年,依然囊中羞涩,更谈不上发财致富,重建家园。 但有一事是文来一生重大的转折,这因文来人虽还俗,但却同前一样,长期茹素表明自己尚与菩萨结不解之缘。特别有一次,与人结伙上山伐林木,照往常散工后,即搭乘“轻便推车”下山。这次搭车前文来心绪一直不平静,总预感这趟车很不安全,乃劝告同伙劳工不要搭乘。可是同伙反讥笑他是毫无根据而胡言乱语,都把“劝告”置若罔闻。但结果却如他所料,这部推车果然出事,翻落山谷,此时,大家才大为称奇,当时就有些同伴似有意似半开玩笑地说:“你既然如此坚定地吃素,又能料事如神,何不回泉州修道去!”(3)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文来回忆短暂的前半生,幼年家境贫困被卖,少年养父母又去世无依;近亲凯觎家产才出家;为重建家园而还俗;渡洋10余载依然毫无进展,30多年虽算是短暂的一瞬,但命运逼迫他颠沛流离,走投无路。“想到人生在世,用尽心思劳力,追求声色财富,到头来仍是一场空。”要摆脱这种无休止的折磨,文来逐渐从早期皈依佛教中悟出一条道理,找到“唯一”的一处归宿,就是佛教中所称西方极乐世界。事实这个“悟”,若对村夫俗子说,并不是那么容易,只因文来幼年曾皈依过,这方面比他人确有独到之处,这也许是日后有些人称之为“宿具慧根”而已。 文来既有这样牺牲自我超凡脱俗之见,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于33岁毅然从南洋返泉州,再度到承天寺向方丈转尘表白自己经过10多年的沧桑颠沛后,“悟”出的愿望,恳求住持同意接受剃度。实际这“剃度”也非易事,这一“剃”是剃掉所有的凡思尘念。主持见其意坚、心诚,同意所请,仍在瑞芳法师座下披剃,法名照敬,字广钦。由于广钦长期在国内外遁迹过,接触极为广泛,特别看到下层穷苦人民的苦难生活与自己前半生的遭遇对照,于是这次出家便抱有拯救世人脱离苦海的宏愿。目标明,行动自然已非昔比,就一心苦修,“到将苦化为乐时,自然一切事情就会明明朗朗,无不通晓,而智慧大开。”(4)以达到更好拯救广大众生。 二、囊山救戒,决心苦修 早在南洋再次决心修行时,“就以为福浅德薄,在出家之后未成道之前,若广受十方供养,恐偿还无期,道业难成。因此当师决志出家后,亦随即在家里学著减衣缩食少眠,为遁入空门铺路。”(5)这样一直坚持苦练,“直至能够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不依床铺止息。”(6)才在承天寺剃发当和尚。 广钦出家后,“自知识字有限,只好专修,为人所不为,食人所不食。”得到老方丈尝识,为了对青年人严格要求,响鼓必须重鎚敲,因此加意指点。如某日近午,“收工返寺时,正闻午斋云板价响,……众人……顾不得把工具收拾好,纷纷挤住斋堂。师本亦想赶往斋堂,可是为转尘上人叫住,命其将所有工具归位,当时师也饿的四肢发软,两眼无力,一边收拾,心里一直不是滋味;心想,干这么粗的活,吃这么差的饭菜,又受此奚落,何苦来哉!”“不管它三七二十一,和尚不干了。信步朝山门外走去,没有多远,又自忖道,我不是决志苦修,专为了生死而出离吗?今独为一点苦差事闹意气,岂不有违初愿吗?经自己下一转语,忽觉志气昂然,一时倦怠、饥饿、不满,全部抛却九霄云外。遂至转尘上人跟前覆命。这时转尘老方丈趁他转变关键时刻叮咛一句:“吃人不吃,做人不做,以后你就知!”(7)自此以后,广钦法师更加刻苦自厉,“举凡一切粗活贱役,极力承担,从无怨言。” 广钦法师经过执贱役修福10余载,后被委派为香灯;每天早起晚睡,负责清理大殿,以香、花、灯烛供佛,并打板醒众共修等工作。某次,因睡过头而延误打板时间5分钟,深自忏悔。自此以后,每天于佛前打坐,不敢怠慢,由于警戒心重,一夜惊醒五六次,就在惊醒戒慎之中,醒醒睡睡之间,自然而然便打下“不倒单”的基础。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广钦法师已进入中年,却仍未曾受具足戒,其所以“迟迟不肯受比丘戒,承担如来家业者,实恐上欺佛祖,下瞒众生,外负师友亲恩,内负已灵。”(8)但为了领略尘世万象,增进个人见识,锻炼佛门意志,转尘上人特准他托钵远方,云游加戒“于是便到福州鼓山涌泉寺参加佛七中,得证念佛三昧。(9)因此便到莆田县囊山慈寿禅寺晋谒妙义老和尚求戒,受具足戒,得自在云游身。 为了在佛门中向高的境界发展,广钦大师从莆田受戒归来后,他准备更大牺牲自己,决定效法达摩祖师面壁证悟。转尘老和尚“知其功夫扎实,龙象初具”;(10)又见他志高,意诚、心切,同意其上山独修。于是广钦便携带四套简单换洗衣物和白米10余斤,径上泉州城北清源山。当时清源山乃是一座茅草丛生的野山,荒无人烟;山如积木,一山附在一山上,呈梯田状。广钦破晓出门,及至清源山,只见山山相叠,前山莽草遍野,漫无人烟;后山丛林密草,乃披荆斩棘,深入荒野,忽见有一状似平台的小山,贴紧在另一山上,似甚隐密;及至,见一小山洞(即现在碧霄岩),洞宽五六尺,有两个出口,一边高一人许,一边只容半蹲始可进,洞中有一平石,广钦便决定此地作为安身之所。 三、长住虑窟,遍吃野粮 广钦大师在荒无人烟的清源山上潜修,其艰苦程度是人们无法想象到的,确是过着非人的生活。首先面临是住的问题,当天虽然找到一小山洞,洞中还有一平石,当时稍事布置后,便很快安顿下来,这样二三天清静无扰,自得其乐。 可是经过不几天,广钦大师正同前几天一样,在洞中坐禅,忽闻一股强烈腥膻,随风飘入,心中正在琢磨为何飘来这阵异味,突然发现一条庞然大物尾巴和屁股朝洞口进来,定睛一看,竟是一条猛虎,心中大惊,脱口喊叫“阿弥陀佛”。老虎突然听到喊声,一惊非小,随即落荒狂奔,到惊魂甫定,为了弄清本身长期住居地到底发生什么事(原来法师住地乃是老虎窟)?老虎乃重整旗鼓,挺胸迈步,一步步逼向洞中,并不时闷响,怒目投向大师。这时法师心里也有点准备,便朝向老虎进言:“阿弥陀佛,老虎莫嗔!冤冤相报,终无了期;你是在地的,我是出外人,你这个地方让与我修行,以后我成就,必当度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11)这时老虎听后似懂非懂,再没有进一步行动,静听法师继续念佛。几分钟后,点了点头,然后温顺地向洞外走去,伏在洞口当起护法卫士。这时,大师自然归功于菩萨的庇佑。从此,广钦“信心大增,志意更为坚定,遂默默许愿,此生若不悟道,愿终身埋首洞内,永不出头。”(12)此后,法师与猛虎朝夕相处,了无畏惧,虎亦乖巧而略通人语,后竟率虎妻虎子到法师面前嬉戏,并向师频频点头,似有所求,法师遂为其授三皈,开示法要。而“伏虎和尚”之名,从此传遍遐迩。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意味着吃的问题是苦修的大事,因此,紧接着解决“肚子”事是法师面临又一大考验。因法师所住,地处荒山,又多草莽,无野菜充饥,所带10余斤白米半个多月后已是伙粒不存,而法师定境日深,耽乐禅悦又不喜远走。初时每逢饥肠辘辘,法师总低下头来,拍拍肚皮,劝慰地说:“咱们商量一下,请你稍微忍耐一阵子,我们再坐一会儿,你不必着急,等我修好,再给你吃好的,穿好的。”就这样,师又悠游自在进入定中,忘却物我。但短暂一二次可行,长期却无法坚持。法师在“百般无奈下,先试着泡茶,把整个五脏庙灌得满满地,可是出定一看,全身由头到脚皮肤都呈黄褐色。改吃白开水,则全身变得浮肿。一气之下,横心不吃不动,只管深入定中……渐渐地,只剩一层皮包骨。接着,连呼吸都觉得困难,最后,终于一动都不能动。至此,师始觉大事不妙。”(13)为了要完成苦修宏愿,法师乃运用精神力量推动身体,虽然逐步从手掌到脚趾、身体各部门恢复知觉,然而,全身依旧无力。由爬行到移步经行,最后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出外觅食。 在外出觅食的过程中,广钦法师偶然发现远远有一群猴子“吃着一粒粒树子,津津有味,不觉垂涎三尺,肚子竟饿得受不了。……它能吃,为什么我不能吃呢?随手由地下捡拾树子‘吃将起来’。”“师食树子后,竟自觉目光炯炯,精神焕发,自此,这群猴护法,竟也深谙人情世故,经常摘取树子、水果送到洞口供养法师。”(14) 但供应树子也有季节性,不在这个季节,生活怎么办?但皇天不负有心人,有一天,法师在无意中,又从“地下挖出一大块“树薯”,重五六斤,如获至宝,珍惜异常;每次,师只切下一块细嚼,剩下的又埋藏土中,把肚子骗饱了,马上钻入定中。下次出定,再挖它一块,就这样挖挖吃吃,五六斤树薯居然维持好几年的饮食无缺。”(15)这就是有名的“继生唯一薯”。由于久住山中,野食渐成自然,遂长期断人间烟火食,成为一个十足的自然人。这就是由于长期吃野粮,已经成为远近知名的“果子师”称号。 此外,还有泉州远近的柴夫,长期看不到广钦大师,经探望知已入定,但一而再、再而三,好几个月已鼻息全无,认为已经必死无疑,遂跑至承天寺,禀告转尘上人,老方丈也不敢遽尔断定。于是一面请人上山准备柴火,为师火化;一面速与时在永春的弘一大师捎信去,请他老人特来泉鉴定。时弘一大师托人来信阻止,并立即赶回泉与转尘老方丈率数人上山。弘一大师经左观右审,大加赞叹说:“此种定境,古来大德亦属少有。”(16)遂在师前,轻轻弹指三下,师乃出定。 以上记载虽有过于渲染,并加以神化,但也说明了广钦法师出于救世宏愿,故力排种种艰难,下了决心苦修,希冀成为正果。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广钦大师确是吃了苦中苦,是个名副其实的苦行僧。 四、为求度众,得离穴居 广钦大师从此次大定后,乃极力参究,及至证悟,这时已是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这一年,法师已达55岁年龄,前后在山上穴居共历13个寒暑。这时,法师“常自思维,若不下山度众,就如洞穴为石头所塞,无法进出,洞里再有怎么了不得的东西,也无法与世人共享,最多不过自给自足,作个自了汉罢了。如此,不但辜负佛恩,亦有违初愿。”(17)于是乃毅然决然从碧霄岩下山,面向苦海众生,像自航明灯高照,把婆娑世界芸芸众生引向极乐天地。 法师回到承天寺后,自然引起一番骚动,大部分师兄弟都以怜悯、敬佩的眼光关注他,看他“三衣拼成一衣,还遮得东来犹露西,三餐挤成一餐,尤且有一顿没一顿的”。(18)普遍感到修苦行僧真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这时的法师还是依然我行我素,悠然自得其乐。 法师回寺不久,突然从监院师、香灯师传出一条可怕的消息,“大殿的香火钱丢了”。举寺哗然,一致认为这种事情过去从未发生过,这次法师回来不久,就丢掉全寺赖以维生的香火钱;而广钦上人日日夜夜又都在大殿坐禅,最知情就是他;而他听后毫无反应,不言而谕还有谁呢?因此,全寺上下,都以白眼相看。古人说:“万夫所指,不病而死”,法师在全寺怒目相视之下,仍是一句表白的话也没开口,一点不满的心也不起,这样经过一个多星期,监院师与香火师才向大家讲明,香火钱并没有掉,是要考验广钦师究竟在山上13年历练出什么人格。从此一致认为法师竟是一个人格完美、超然物外的高僧,因此倍生一分敬佩之意,而大师依然故我,不为毁誉得失动容。 五、东渡救世,留台恋乡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经两年左右的考察,广钦大师“鉴于台湾受日本五十年统治的创伤,正需吾佛慈悲法雨润泽,顿萌渡台之念。”特别是“台湾佛法受日本神教影响,已是僧俗不分,我与台湾有缘,将渡台建道场度众生,以我此身,为修佛范,以挽佛教狂澜,重归正轨。”(19)于是年6月乘英航轮自厦门抵基隆。 广钦法师渡台后,为了宏扬佛法,乃广建寺宇,先后在基隆、台北、台中等地前后兴建、改建八座寺庙和雕刻一尊高大石佛。在世界宗教史上,一个苦行僧主持这样多的佛寺还是少有的。特别是1955年春,板桥女信众,在土城半山购地颇合广钦法师意,该山俗称火山,法师为不忘出家面壁之本源,乃将火山更名为“清源山”,决定在此建寺,定名“承天禅寺”。从这不难看出,广钦法师在古稀之年,还是十分怀念故土,虽因人为隔离无法重游两次出家的承天寺和苦修13年的清源山,亲眼看它的发展、变化。但身居台湾,心中似有一项未完成的尘缘,因此,在台湾就出现清源山、承天寺。并亲任承天寺住持,以纪念决定他一生的重大发祥地。 与建寺同时,广钦法师还经常为“弘扬佛法,光大大慈大悲观念,不惜风尘仆仆,广建道场,苦口佛心劝人皈依。”因此,各地善男信女称之为“活佛”,奉之为“佛门大师”。每逢星期六或例假日,都有人沿着石阶,三步一拜,朝上山去。“将自己数年解不开打不破的疑虑,拣拾清楚,一齐上山与老和尚当面清点。”(20)这是广钦法师长期的愿望,以此来实现自己出家的初衷。 1986年正月初五日下午二时,广钦法师本着佛家色色皆空,“于无亦有”,“于有亦无”观念,忽告众曰“无来也无去,拢无代志(意即没什么)”,溘然圆寂,享年95岁。事后遵照广钦大师遗嘱,由弟子分出舍利一部分,由美籍华人吴梅影居士专程护送铜像及舍利到泉州开元寺。事后,筹资在碧霄岩兴建广钦和尚舍利塔院,它包括舍利子石塔,纪念室和一尊“广钦伏虎”的石雕摩崖像。并在承天寺创办《广钦图书馆》,这些成为沟通泉台的重要贡献。 综观广钦大师的一生,青少年正逢军阀混战,国将不国,因此,受到时代制约带来的命运不济,处处事事都无法如意,逼他不得不走上空门这一条路。 广钦法师由于识字不多,要达到救世拯民,必须进行苦修,上清源山13载,过着非人的生活,最后达到“面壁证悟”。因此可以说,清源苦修,是广钦成为“活佛”、“圣僧”的分水岭。 为了拯救台胞在日本侵略者统治时期带来的苦难,广钦义无反顾地渡台,在台弘扬佛法,建造寺庙,做不少的贡献。为了不忘出家面壁之本源,广钦更改火山为清源山,并在该山建了承天寺,表明了广钦虽人为隔绝而留在台湾,但时刻尚念念不忘自己的故乡。 注: (1)、(3)、(5)、(6)、(7)、(8)、(10)、(11)、(12)、(13)、(14)、(15)、(16)、(17)、(18)、(20)宗昂《广钦坶和尚云水记》。 (2)《广钦老和尚事略》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印《广钦老和尚开示录》。 (4)《广公上人事迹续编,附开示录》承天禅寺编印。 (9)只能从广钦大师答外参访中得知他在得证“念佛三昧”时的情景。当时,在念念念佛声中,忽然之间,身心皆寂,如入他乡异国。睁眼了,鸟语、花香、风吹草动,无非在念佛、念法、念僧。此种景况,绵延三个月未曾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