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缅怀一代名师苏秋涛先生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苏秋涛原名福海(1906-1985),泉州市丰泽区东湖街道水漈村人。幼时家境清贫,三岁丧母,八岁失怙,一门多孤寡,更是雪上加霜。继母在望子成龙的愿望的驱动下,还是含辛茹苦地送他入湖心私塾启蒙,尽管《四书》、《五经》深奥,非童子所可理解,秋涛还是十分用功背得滚瓜烂熟。随着新学兴起,秋涛转震华小学就读,仍是班上的优等生,屡受老师嘉许,树为学习榜样。 1921年考入私立泉州中学(现泉六中),泉中依旧学制四年。当读到中二时,祖父病逝,家道窘困,求知欲强的苏秋涛不甘失学,哭着跪求继母助其完成学业。母子情深意切地抱头痛哭,子为人母希望之寄托,毅然借债供给学费,直到毕业。此后,苏秋涛更加奋发读书,每学期都名列班级前茅。 1925年泉中毕业的同学,凡经济条件较好的,纷纷报考大学。当此时也,秋涛意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怕愚不怕穷,决心走教育救国、科教兴邦的道路。然因筹措川资迁延行期,扬帆武汉,高师已考毕。“车到山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幸而改考武昌中华大学文史哲专业被录取,圆了大学梦。武昌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又是国民革命政府驻地,也是共产党革命活动的中心据点。各种政治派别都在武汉开展活动,各种思潮也在武汉古城汹涌澎湃。苏秋涛在武昌求学期间,开始接触新思想,阅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社会学》等革命经典和进步书籍。1926年北伐军攻打武昌城。军阀关闭城门四十余天,城里粮食告急。时任该校学生会主席的苏秋涛发动同学举行游行示威,发动群众奋起反对军阀割据,声援北阀军的革命义举,拥护与欢迎北伐军进城,并率领一部份同学冲出城去。 在中华大学读书的三年,秋涛家庭经济每况愈下,也是他凭着苦读书、读好书,创出优异成绩,获取一等奖学金维持生计的三年。是什么力量的驱动呢?《武昌求学》诗云:“亲恩未报情何已,师训犹存志勿忘。倘使学成归故梓,亟应为国早争光。”是他的思绪,志向、抱负的概括。人到中年,在继母三年祭的两叶门联:“母恩山重”是首句的延伸和追思。“两袖清风登碧落,一生事业留人间”的輓秋涛联是对他实践了末句的归结。 家境穷困潦倒会把弱者压得弯腰驼背,一蹶不振;而对强者则磨砺了他的百折不挠的倔强性格,炼就了他的敬业爱岗和一身正气。且看—— 1928年春,苏先生大学毕业后,应聘为印尼中华中学校长,翌年赴新加坡任报社记者,因撰文抨击时弊,为侨胞和当地人民仗义执言,为殖民地当局所不容,被迫辗转马来西亚回国。 “五四”运动以后,有识之士深感我国教育、科学之落后,积极提倡教育救国,推行平民教育。如陶行知的晓庄师范,匡互生的立达学园,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学院,晏阳初的平教会等。在以模式纷繁,融会贯通之后,1930年春泉州平民中学应运而生。但创办伊始,困境重重,一无校舍;二无经费;三无师资。苏先生勇于担纲,受聘首任校长。旋即赴新加破、马来西亚募捐,为节省旅费而买洋轮统舱票。洋人对统舱旅客检查特别苛刻,苏秋涛拒绝裸体受检,抨击洋医生侮辱国格、人格。结果轮船抵达新加坡即被警察带走,投入监牢。他为了办学“品尝”了铁窗滋味,赋《星洲狱中》诗:“惟有懦夫忘耻辱,未闻壮士畏刁强,……倘使侨胞齐唤起,虎狼岂敢逞猖狂。”表现出敢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恢宏了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思想。嗣经华侨交涉和法庭斗争,秋涛无罪获释,但限六个月内募捐完出境。募捐归来,着手从铜佛寺校址迁移孔庙。该庙因历年驻军,马粪成堆,经清扫修葺后初具规模,聘请了一些名流或学有专长者来校任教,朝鲜、日本革命党人亦前来加盟,招收两个班八十多人,开始正式上课。 同年,军阀陈国辉进驻泉州,被国民党有关当局授予陆军中将衔,控制八县军政财大权,称霸一方,大肆横征暴敛,倒行逆施,肆虐教育界。苏先生起而指摘。陈匪恼羞成怒,扬言要逮捕他,并查封学校。为了平中的生存与发展,忍痛辞去校长,改任董事长,惟仍斗争不息,直至1932陈匪倒台。 1931年适有漳州教会办的崇正中学学生闹学潮,反对校方倒行逆施,无理逼迫学生,被扣以“共嫌”罪名,全班被开除学籍,来泉州要求就学。各校均不敢接受,惟平民中学同情他们的反帝斗争,不怕涉嫌,全班三十多人通被接受下来,成为平民中学首届。这充分说明该校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抱负,敢于斗争的人才。 黎明高中、平民中学是两所具有理想主义特色的姐妹学校,被福建省当局视为“异端”。前者被查封,后者则以无立案为口实(实际是屡报不批),予以取缔。苏秋涛心犹不安,想方设法复校。自1934年学校被取缔的两年间,采取“关门办学”的障眼法,这就是卸下学校牌,挂上“晋江农业研究所”的牌子,白天学生自学,早晚正常上课。值此拮据之秋,教师多星散,仅几位老师坚持下来,宁愿度三餐不领工资,雷轰不散。苏先生赢得知已支持,众志成城。虽在家吃碗底照须眉的薯渣糊却似甘饴。为争取复办,殚心竭力多方奔走。斯时普通中学由政府统制,私立只准办职中,几经研讨,取得办农校共识。蒙秦望山先生慨允,以其早年投放原黎明高中的泉安汽车公司股份,作民生农校立案基金,伟哉,奉献精神万岁! 1935年平民中学改为民生农校,校址从孔庙迁至崇正书院(施琅秋花园、旧农校)。在修建校舍中,天主教神甫任道远(西班牙籍)竟出面阻挡,向法院控告农校侵占其教产,申请标封,法院崇洋媚外,未经调查实行标封。激起师生愤慨,撕去封条,继续施工,法院即派法警将教师盛子诒,工人魏大头拘去,嗣经师生围攻法院,游行示威,迫使法院释放被拘捕的教师工友。农校还聘请律师上诉高分院,因理由充分,证据确凿,终获胜诉。农校师生不畏强暴的正义斗争,给帝国主义分子予沉重打击。 苏先生身为校长,平易近人,生活俭朴,不嗜烟酒,在学校是草袋饭,南瓜菜充饥,而家庭生活与当地农民差不多,同样吃番薯糊,菜也是酱瓜、豆豉、腌芥菜、萝卜干。他虽有两套较好的衣报,只是外出办公事才穿上,装点潇洒,一穿就是十多年还不肯弃旧换新。平民中学、民生农校招收的学生绝大多数是贫苦农民的子弟,收费低于他校,对特困生给予免费或减费。还设工读生,发给生活补助金,是一所真正的平民学校。 “七七”芦沟桥事变以后,抗日烽火燃遍神州大地,不愿意做亡国奴的炎黄子孙奋起救亡。苏先生既主持校政教学,又任晋江县抗敌后援会常委兼生产委员会主任和晋江农会干事长,积极组织宣传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厦门沦陷后,日本侵略军在永宁登陆大肆奸淫、抢掠、火烧、血洗永宁。苏先生亲赴永宁赈灾慰问,目睹惨状,新仇旧恨填膺,作“赴永宁赈灾”诗:“洗街节日岂能忘,凄惨又遭倭寇殃。今日我来吊古垒,英雄人物史流芳。”国难民灾,他对民无粮不稳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一方面以工代赈疏浚泉州东门环城河,引水灌溉农民半卖半送的一年三收的四百余亩学校实验农场。另一方面组织师生深入农村发动农民垦荒、冬耕、养鱼、畜牧备荒。举办农展会,推广引进繁育的水稻、甘薯、猪牛良种,改进农业技术,为发展农业生产作出贡献。 1939年中共地下党和进步青年已在民生农校开展活动。如杨方朱、庄伍洲等教师,其妹夫杨方朱为地下党修复电台,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机关就设在市区菜巷杨掩蔽身份的粉笔厂内,会址则设于泉州市北门外洋塘村杨家。在李刚同志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参与组织泉州“抢米”暴动,苏先生暗中给予支持和掩护。后来杨方朱先生辗转流寓上海,在泉州暴露身份的地下党人转移皖南、苏北、路过上海,杨先生也特意安排在大内兄、佛教居士苏福祥先生的佛经印刷所里的客寓住宿,恰是殊途同捧爱国心。 抗战时,国民党抓壮丁,横征暴敛,贪污舞弊,激起农校师生不满,时有揭露抨击。特别是师生站在反饥饿、反内战,要求一致抗日等爱国运动的前列,引起国民党地方当局的注意和敌视,特向省教育厅和特务机关告密:民生农校内有共产党活动。因而苏先生在参加全省中等学校校长讲习会议时,即被省教育厅长郑贞父召去训斥。由于苏先生温文尔雅,精明善辩,竟使郑疑窦冰释,怒容转和颜,化险为夷。1945夏,苏先生到漳州募捐学校经费时,泉州特务又造谣、中伤,说他是共产党已被逮捕归案,社会上哄传一时。 抗战八经年,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光复。苏先生本来有较好的社会背景,在戚友故旧门生中有官禄者不乏其人,有机会当官而不为。奈因一涉仕途,攀龙附凤,为五斗米而折腰非其所愿。始终不移教育救国志,一心惟以培养人才为念。他东渡台湾的初衷是肃清日帝奴化教育的流毒,毅然到台湾省干部训练团任讲师,培训中小学校长,再通过校长群体去恢宏民族魂,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苏先生因与参加分批分期轮训的台湾学员接触频繁,师生关系融洽。当时,台胞对“中山装袋子大个”(意思是贪官喂不饱)深恶痛绝,引发了1947年台湾人民举行的爱国反帝,反抗黑暗统治的“二二八起义”苏先生对她的大方向,内心有所肯定,故对国民党的腐败、昏暗如骨梗喉,时有痛斥时弊之言论,已被台湾当局列入黑名单。迨同年六月,局中人“点托”有受“感化教育”之虞。他闻讯后潜匿基隆港警署避难,并通过在警署派出所任职的从弟苏文瑞先生疏通,免予履行旅客登记手续,不留蛛丝马迹地乘侨轮“英杭号”安抵厦门,转乘汽车返梓。当他离台几天后,台湾当局发通缉令要逮捕他,但为时已晚,人去邸空,追缉无果。 苏先生潜回泉州,适他的学生陈启舟先生已继任民生农校校长,他屈尊该校教席。1952年民生农校改为公办,“高农”易名晋江农校,“初农”改为民生中学(现泉州三中)。他自愿分流到初中任教。1950年他被选为晋江县城关区(今鲤城区)第一届人民代表,56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晋江地区政协会议,任对台工作组成员,积极参加“三胞”统战工作,为统一祖国不遗余力。晚年任泉州市政协文史委员,撰写文史资料十多万字,为研究地方史作出贡献。老骥伏枥,参与创办黎明学园(黎明大学前身),为发展教育事业发挥余热。 秋涛先生无愧为一代名师,他为振兴中华,发展平民教育,职业教育鞠躬尽瘁,英才辈出,桃李遍天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正如陶行知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苏先生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淡泊名利,追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师范永垂!香心一瓣祈回眸,看“民生宗祧”昌盛。1998年泉州农校举行六十六周年校庆(从平民中学农村教育科算起),省市领导光临庆典;倒计时的2000年,是泉州三中、泉州旅校七十年华诞(从平民中学创办之时计寿)已在运作筹备;抗日战争时期内迁所在地,“借腹孕育”的南安罗东良庵农校(现南安二中);上杭茶地力行农校(改并情况不明),显示了无穷的生命力。苏先生的诗作七百余首,已由其门生李江泉先生编选出《苏秋涛先生遗诗选》刊行。“春蚕到老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苏先生的一生写照,煮茧缫丝制衣,点烛焚身照明,牺牲自我,献身人群,精神不死! 君不见,海峡两岸的平民中学、民生农校的学子出版了《怀念集》十辑、《怀念集选编》(大陆)和《永怀师恩》(台湾)各一册。特别由校友捐资,社会贤达帮助在泉州法石宝盖山麓修建的“敬师亭”和黎明大学内的“民友馆”恢宏了两校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苏秋涛先生的师风师德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