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山光,原名杨岳,字仲觐,泉州北郊印塘里石塘村人,生于光绪十年(1884年)。父名锡彬,身任塾师,山光从小随父读书。由于他个性聪颖,记忆力强,能背诵书诗,有“过眼不忘”之称。
山光13岁时应府县童子试,以默写经书入学为秀才。一年后父亲病殁,从其堂兄杨洛底在泉州城内设塾,既当课蒙助教,又勤奋自学。后经族兄各俨介绍,往厦门建兴钱庄东家陈子挺之聘,任其子家庭教师,深为陈所器重。
时当科举将废,学校新兴。遂转到同文书院,任汉文教学,业余进修英语、算学等科。不久北上考入京师大学堂(即北京大学的前身)。毕业后东渡日本,在明治大学,专攻法学科。
山光关心国家大事,结交革命党人,加入兴中会,1905年转入中国同盟会,积极从事各项工作。宣统元年(1909)回国,到福州应试,被录取为“选士”,名目相当于“贡生”。
武昌起义后,山光在厦门与海内外同志联系,策划光复。依照厦门组织武装经验,山光商得厦、泉的同意,与同安庄育才带领灌口义勇队数十人,携带枪枝弹药支援泉州,驻扎在考棚,今鲤城区人民政府所在地。时驻军统带唐万胜持观望态度,先以三日内剪掉辫子为信,由杨山光居间以脑袋为担保。三天后唐万胜并未履约,群众责怪山光。山光向天恸哭,“以敌人失信,应一致对付。何必同室操戈?”众疑始释。泉州光复后,义勇队除协助治安外,山光还倡议组织晋江参议会,处理善后事宜。不意泉州军火库发生爆炸,革命党死伤多人,省方派人带队南下,事乃中止。山光因此告退,在泉州光复史上留下这段事迹。
中华民国成立后,山光当选为众议院的议员。他刚正不阿,进京时不带随员。在京开会时生活俭朴,每次都是步行赴会。当时军阀争权夺利,以“民意”为代表,盗窃革命果实,甚至闹出“贿选”的丑剧,北洋军阀曹锟当选执政。山光化装潜逃,坐煤车南下广州,参加孙中山先生召开的非常国会。有人提议仍选孙中山为总统,山光以到会议员仅130多人,不合法定人数,力争不可。最后决定选举孙中山先生为大元帅,以便组织讨贼之师,统军北伐。会后中山先生称赞他执法不阿,坚持法定政策,真不愧为法律学者,称其为执法楷模。
由于国事日非,难申素志,山光乃返回厦门,重操教学工作。先在省立第十三中学任教;又往福州受法政专门学校聘为教务长。后又在厦门设律师事务所,参加律师公会,但不欲出庭办案或包揽词讼,只专任各行业的法律顾问,开展法律咨询工作。又邀集同志,创办大同中学,被推举为校董事会主席,兼任教学工作;而聘请杨子晖为校长。
1937年芦沟桥事变,抗战军兴,厦门面对台湾,情况危急。山光将其家属迁回泉州石塘村故乡,自己仍留厦坚持教学,开展抗战后援活动。1938年5月初,日寇在厦门登陆,并迫近市区,他才从海后登船离岸,驶到海中时遭敌机扫射,幸未命中。船至同安灌口附近登岸,连续步行四天,才抵达泉州家中。
回泉州后应昭昧国学聘请,开讲史地及文字学训诂课程。他学问渊博,教材熟练,边讲解边板书、绘图列表,一目了然。他常把历史事件、地理形势、人文活动,构成“三维”式教学,即以时间为纵线,空间与人物动态为横线,把纵、横两线,形式生动地结合起来,如最古奥枯燥的《说文解字》、《尔雅》等,他背诵原文如流,提要钩玄,深入浅出,逐字训解,使同学听课不觉甚难。
抗日战争初期,昭昧国学改为完全中学,由山光出任校长。昭昧国学停办后,他转到晦鸣中学和培英女子中学任教。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大举南进,沿海各地惨遭滥炸,中学学校全部内迁。山光也到安溪、诗山等地,在集美高中、海疆专科学校等校,任地理教师。
抗战期间,重庆国民政府曾两次来函,要聘请他到考试院工作,都被他拒绝。他宁愿作穷教员,过穷苦生活;而不屑当国民党官员,更不愿与国民党同流合污,保持穷苦书生本色。抗战胜利后,海疆学校迁回原地,他亦随校返泉,继续执教,直至因病卧床不起而止。
山光处世谨严,勤俭治家,不随便与人往来,不轻易受人馈赠。在病中困乏的时候,家人为济燃眉之急,曾向乡邻富户告贷。他知道后力促家人归还,由此可见一斑。后自知病已不起,谆嘱子辈:“我以贫病,亦以贫死,你等当以贫自立。”困穷之气,溢于言表。
山光一生颇有著述,惜在抗日战争前存在厦门,沦陷时毁失不传。战后辗转迁移,忙于教学,没有时间撰写;少部分曾发表于《集美学刊》等刊物。
1947年病卒于家,终年64岁。
(作者:泉州市地方志编委会特邀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