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的水漈村是历史悠久的一个自然村,由于社会变革的种种原因,有关它的村史资料已湮没殆尽,只能从古老的回忆和后人口碑中获得一个概要。
一
水漈意即水边,是泛指性的。湖之东、北二方向连山麓,南通晋江下流泉州湾,西向湖水与护城壕间隔着一条由北向南狭长地带就是水漈村的位置,为什么其他向的水边不叫什么“漈”的,唯独此地叫水漈?传说水漈是锺凤山之灵气,毓东湖之秀色,气势飞腾,似一条待航龙舟,船头泊在津头埠(埔)。
东湖原是泉州湾内一个澳,和晋江下游河曲接连,由于晋江的冲积和陆地续升,造成晋江主流道与河曲隔离并封了澳口而成大湖。至于东湖成因和演变过程不能不详述,本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人们能见到的仅是南宋后又称“七星湖”的遗迹。湖吞吐清源山系水流和晋江雨水,枯蓄洪排,调节平衡。湖之南边已是大片滩涂垦耕的万亩良田,其中低者不利垦耕的就形成了沼泽地和星星点点潭泊及纵横沟壑;东及东北向由于山水直冲,泥沙淤积,被人们垦耕,东塘湖面变浅变小也是很自然的;唯有西北清源山水流经护城壕连涵的尚书塘等三个池塘的缓冲、净化,在仁凤村桥仔头陡门溢出注入,保持湖水清澄,利于水生物繁殖,景物的修造和美化。因此,东湖著名的历史景观大部分集中在西塘。若“北上山远眺,可见旭日初升,湖光潋滟,如鲤之吸水者然”。水漈名称来源于斯,理在其中也。
水漈也有它的专指性:北出东门城口至泉(州)洛(阳)车站,其中过马路巷口向东,街北属仁凤,街南属水漈。以此为起点,向南沿护城壕经顶乡、中乡、下乡、苑角、南围头、大河、宫下美至香蕉娘(丰泽)陡门。陡门南面是邻村津头埠(埔),西侧不远是原始罗城通淮门及新罗城城门(又称涂门),东侧路边有座水漈村民供奉的先生公小庙,邻村人称为水漈宫。东向,除湖水、农田外,至湖心陈氏祠堂边的埔园头和近田庵村蜘蛛墓边的圳沟。至于水漈村农田环湖皆有,湖中水田大多连片,他村插花地少。水漈明、清时属晋江县三十九都驿路铺;民国附属晋江县东北(东洛)乡东湖(瑞峰)保。保辖有霞美、玉塘等十四个自然村,水漈是其中最大的而且是苏氏一姓的村庄。负担东湖“荡”地目纳税,看管东塘头、湖心、水漈、香蕉娘(丰泽)四个陡门和维护水坝设施。一九五三年后随着农业生产组织结构调整和人口逐增状况,东湖行政村地域缩至现在的斗(草)埔、湖心、水漈三个连片的自然村。
在苦难的旧中国,社会政治腐败,战乱频生,盗匪抢掠、瘟疫肆虐,人们依靠有限的耕地辛勤劳作,仍收不抵付,如遇灾荒年,日子就更难熬了。但有着开拓精神的水漈村民们,因地制宜,以农为主,农渔副生产结合,据不完全统计,有三十多户人家利用东湖资源环境,长年种藕,捕鱼虾,养群鸭。男人若往外作工挣钱,女人则挑起家庭重担,下田耕作,上山拾柴草,育子理家,饲养家禽家畜,有的还利用农作间息作搬运和建筑杂工。人赞“水漈查某(女人)没软货”“野赤”(意谓勤劳勇敢)。而水漈的妇女也感叹:“日出耕作拖磨死,日落坐落草鞋椅”。当时,全村户户都有打草鞋工具,家家女人都是打草鞋能手,成为该村一大副业,还有些村民为找出路,飘洋过海到东南亚诸地谋生,企望挣钱旋梓振兴家业,因此水漈在外人口很多。处于当时社会环境,良好的愿望能实现者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多次改革,荡涤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推进了国民经济发展,使中国真正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特别是一九八○年后,实行改革开放,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实现了二十年来国民经济朝着国强民富方向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大河水涨小河满,农民收入多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村容村貌和人的精神面貌都大为改观。
二
一九八六年原晋江地区改为市后,建设大泉州的宏伟规划已成现实。市区东扩,宽广街道纵横,高楼大厦林立,原东湖内的山山水水、农田已不存在了,而展现在人们眼前则是布局合理,有地方特色,更加优美的东湖公园、华侨历史博物馆、侨乡体育中心、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青少年宫、丰泽商业城等现代城市设施。水漈村按中心城市建设规划需要,进行改造、重整,改变了农村性质。过苑角桥向南至津头埔交界处在那片水田,现在见到的是市儿童医院、横穿东去是丰泽街和丰泽新村。随着建设的发展,各种机构的建立,人口的涌入,一九九三年起已在东湖村域内建立了湖心、铭湖居委会,撤村改为居委会只是时间问题了。
水漈最早沿湖大厝前的旧大路,尚有部份旧迹。随着建设温陵路和改造旧东门头,城口外街道已与市文化中心的东湖街道相衔接;原顶乡百户房宅全部拆迁,其间水漈大厝后大路的马路巷亦随之废除,其路口缩至东湖公园西大门的现村口牌坊。这段原叫马路巷,其意有二:一是通接省府(福州)大路,俗称马路、官路;二是明、清年代水漈苏姓守边武官多,在顶大厝后西北角开设弓箭馆,馆前是练功的跑马场。原水漈顶乡虽不存在了,但旧迹仍依稀可见。因城壕和东门吊桥(现名仁凤桥)仍在,新的仁凤街依旧址建设,街北即东湖房产四、六号楼,街南即东湖房产五、七号楼。原马路巷口大约在五号楼西墙边北角。七号楼东边第一开间是泉洛车站站楼的旧址;七号楼与十号楼之间基本保持原有街道的宽度,南向便是原停车场。若寻故物,只有顶乡一口水井原地不变,现在东湖公园西大门口埕边。
东湖村委会按街市巷道的格局,把水漈连接湖心、斗埔、苑角的大路全部整修为水泥路面,与穿村而过的湖心、田安、温陵三大街道相衔接。
一九八○年前,水漈只有一座三层、两座二层的楼房,其他的都是斗拱木架结构、硬山屋顶曲线燕尾脊式古大厝和手巾寮式的平屋。现除了几座共有的旧祖厅保持原样外,都全部重建为别墅型和公寓型的楼房;瓷砖墙壁琉璃瓦,中西合璧,富丽堂堂。现代的家电、家具及摩托车已是家庭常物,高档的小轿车也开始进入寻常村民家。村里对老农实行养老补助制度,按月发给生活费补贴。每年老年节时,组织老年人旅游观光。病残者予以特殊照顾。这都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政策带来的阳光和雨露,让村民在由农村向城市转变,由村民向市民转变的过程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法律、政策允许下自谋职业,走出一条创造美好生活的路子。
三
随着经济建设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九四九年时,水漈160多户650余人,小学文化有些,中学程度不多,大学本科毕业仅二人,相当大专学历和程度的五人,占人口1.07%;至一九九七年,小学文化基本普及,中学程度占多数,大专以上学历及同等学历者一百零五人。他们大部份是一九五○年后一九六六年前和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入学的。定学位、评职称是近十几年来才进行的,早时退休和当时将退休的老工作者多数没评没定。现不完全统计,有教授三人,副教授和相当副教授十六人,中级技术职务三十二人,三十年以上小学教龄十六人,三十四护龄护师一人,至于在政府部门和军队里的县、团、局、科干部也不少,一般干部更多了。他们活跃于工交、财贸、科技、教育等战线,为国家尽责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