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保护“海丝”遗迹 重振古港雄风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热火朝天建设中的后渚大桥 泉州港即古刺桐港,是我国东南沿海的著名古港,是畅通于世界各地的“海上丝绸之路”。 泉州港兴于唐,盛于宋、元时代。 唐代,泉州港是我国四大对外的通商口岸之一。 宋、元时期,泉州港非常鼎盛,曾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大港。船只畅通于亚洲、地中海和东非各地。 南宋宝庆元年(1226年),泉州市舶提举赵汝适在泉州进行大量调查,“询诸贾胡”,写成了《诸蕃志》一书,介绍了占城国(今越南)、真腊国(今柬埔寨)、蒲甘国(今缅甸)、三佛齐国(今印度尼西亚)、天竺国(今印度)、大食国(今阿拉伯)……等60多个与泉州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地区,如: “占城,……自泉州至本国顺风舟行二十馀程……” “真腊,……自泉州舟行顺风月馀日可到……” “三佛齐,间于真腊、阇婆(即现在的爪哇)之间,管州十有五。在泉之正南,冬月顺风月余方至凌牙门(可能是现在新加坡)。经商三分之一,始入其国。……” “阇婆国又名莆家龙,于泉州为丙已方(罗盘之针位,即正南方稍东150°与165°之间),率以冬月发船,盖借北风之便,顺风昼夜月馀可到。” “注辇国(今属印度)……水行至泉州约四十一万一千四百余里。……” “大食在泉之西北,去泉州最远。番舶艰于直达,自泉发船四十余日,至兰里(即兰无里国,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剌亚齐附近)博易住冬,次年再发,顺风六十余日方至其国。” …… 从《诸蕃志》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泉州港之繁荣,泉州港与世界各国贸易往来之多。 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经到过泉州,并从泉州港乘船回国。他目睹外国商人在泉州“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情况。 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也赞叹说:“即谓世界最大之港,亦也虚也!” 1991年2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船“和平方舟”抵达后渚港,在泉州进行了6天的考察与学术研讨,确认泉州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认为:“丝绸之路是不同文明间交流与对话的桥梁,它的存在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泉州至今还有“海上丝绸之路”的许多历史遗迹,而丰泽区又是保留这些遗迹比较多的一个地区,如: 后渚港 古刺桐港有“三湾十二个支港”,在崇武、秀涂、法石、后渚、蚶江、祥芝、深沪、永宁、福金(金井)、东石、石井、安海诸港口中,以后渚港最为著名,系宋、元时期刺桐港的中心。 后渚港在泉州湾西岸,洛阳港之西南。古港背山面海,是个很好的避风港,便于海船停泊和启航。 在后渚村东南,距今新码头约一华里,有一小山延伸至海中,它是古后渚的码头,至今仍是由后渚通往惠安县白崎乡的渡口。 1973年8月,群众在后渚港发现一艘沉没的古船。1974年6至8月,组织挖掘,挖出宋代海船一艘,残长24.20米,残宽9.15米。船身扁阔,船底尖削。全船用12道隔板分隔为13个水密隔仓,仓长0.80米至1.84米不等。船体结实坚固,抗风抗浪力强,可载重200吨。据专家估计,全船长约34米,宽约11米。挖掘出来时,船上尚残存香料药物、木牌木签、铜铁线、陶瓷器、铜铁器、竹木器、编织物、文化用品、装饰品、果核、贝壳、动物骨、玻璃等物计14类,69项,其中仅香料木多达4700余斤。 这艘海船已由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保管,陈列于泉州开元寺东侧的“古船馆”中。 石头街码头 古刺桐港三湾十二个支港的法石港,位于丰泽区东海镇法石的港口,系江海交汇的港口,宋时设有法石寨,我国商人和外国商人荟萃于此,从事商务活动。宋元时期的阿拉伯富商、曾任泉州市舶司提举蒲寿庚曾经居住于此,在万岁山(又名法石山)上建楼,以望海舶,名“望云楼”。法石有一条石头街,传说也是蒲寿庚建造的。现在,法石还有许多蒲氏的阿拉伯后裔。 在法石美山村有一石头街码头,旧时海关就设在那里。附近有一片房屋遗址,系原码头的仓库。向北100米处为广东高州会馆的遗址。新中国成立以后,码头已全部改建,长仅7.75米,用花岗岩条石逐级砌成,只供小型帆船停靠。 1982年在法石村也发掘出一艘海船,船长23米多,由松木和杉木建造,多桅、多隔舱,载重为120吨以上。 宋代祭海处 丰泽区东海镇法石村有座小山叫石头山,在万岁山之左前,与赤城山相连(后人误以为法石山),山上有座真武庙(又称真武殿),始建于宋,明、清及近代均有重修。“庙中供奉玄天上帝,俗称上帝公,脚踩龟蛇,传说是古代北方司水之神。何乔远在《闽书》中记载‘石头山’上有真武殿,宋时望祭海神之所。”(据清·乾隆版《晋江县志》卷四山川志)记载宋时的泉(州)郡郡守于农历每月十五(望)日都要到此祭海一次,以祈祝海外交通之顺利和海外贸易之兴盛。真武庙里,现在还有明代书刻的“吞海”石碑一方。 这里的祭海处与南安市丰州镇九日山的祈风处,均属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因此,已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圣墓 出泉州市区东门外,在现丰泽区东湖街道圣茂村的灵山南坡,有座中外驰名的伊斯兰圣墓,为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伊斯兰教始祖穆罕默德的门徒三贤、四贤来泉州传教卒后所葬的墓地,占地约300平方米。 据明代何乔远在《闽书》中记载:“据回回家言:默德那国有吗喊默德圣人,……门徒有大贤四人,唐武德中来朝,遂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此山。”因此,三贤、四贤的墓被称为灵山圣墓,附近的一个小村庄亦叫圣茂村,表示泉州人民对他们的尊敬。 墓为白石雕成,分为数层,墓后有半圆形石建回廊,墓上有亭。石回廊下的正中竖立一方阿拉伯文字的石碑,碑记译文略云:此墓为昔传教此方二先贤之墓,贤者当‘发克福’(意为天子)在位时即来此,回历720年(即公元1323年,我国元朝至治三年)居留此地之回教公会,特集资修墓。 东西侧各有一方汉字的石刻碑记:西侧是清同治十年(1871年)江长贵修墓的碑记;东侧是清嘉庆十年(1805年)马建纪修墓的碑记。东南隅还有一方康熙三年(1664年)修墓的碑记。 石回廊里还有一方很珍贵的碑记,那是明永乐年间,三保太监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曾专程到灵山拜谒二位先贤,永乐十五年(1417年)地方官蒲和日勒碑为记,因此被称“郑和行香碑”。 灵山伊斯兰圣墓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拉伯伊斯兰教徒墓群 中世纪时,有许多阿拉伯人到泉州经商,有的还与当地人结婚,在泉州定居,繁衍后代。他们信奉伊斯兰教,逝世后也按阿拉伯伊斯兰教徒的风俗,建墓安葬于泉州。为此,泉州的地方官还专门拨出一些地皮作为他们安葬的墓地。宋代曾任泉州市舶提举的林之奇(1112-1176年)曾在《泉州东坡葬蕃商记》一文中说:施那围设“蕃客墓”其一也。其地占泉之城东坡,俾凡绝海之蕃商,有死于吾地者,举以葬焉(载林之奇的《拙斋文集》)。南宋赵汝适在《诸蕃志》的“大食国”条也记载:“作丛塚于城外之东南隅,以掩胡贾之遗骸”。 林之奇所说的“泉州东坡”和赵汝适所说的“城外的东南隅”,即现在的泉州市区的东门外、涂门外这一带。 这些阿拉伯人的墓与中国汉人的墓不同,多用长形的石棺盖,墓碑刻有阿拉伯文字或阿拉伯文字与中国汉文字并列。几十年来,在泉州市区的东门外、涂门外曾发现上百座这种坟墓,其中最典型的是1965年在东岳山西坡金厝围东南角发现的一方“蕃客墓”,墓碑很奇特,碑石系白花岗石,高1.39米,上宽0.5米,下宽0.6米,厚0.1米,墓碑上端阴刻“蕃客墓”三字,下面刻有五行阿拉伯文,译文是:“碑文:以前和以后,凡事归真主主持。伊本·奥具德拉;穆罕默德·本·哈桑的坟墓……”。这方墓碑现在已收存在福建省博物馆;还有一方复制品在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馆内陈列。 碗窑村古窑址 瓷器是泉州对外贸易的主要货品之一,很受亚、非和欧洲人民的喜爱。 丰泽区城东镇碗窑村(华侨大学附近)有个古窑址,分南、北二处,窑炉沿南构筑于北山坡缓坡处,分布范围南、北各约500平方米,堆积层达1米以上。北窑建窑时间较早,釉色白中透青,南窑釉色青灰,产品大都为外销瓷器,有碗、提壶、盒……等,造型美,质量高,有“土龙泉”之誉,是中世纪泉州主要出口商品之一,碗窑村的瓷窑就是这种商品的生产基地之一。生产瓷窑的村庄也因此被称为“碗窑村”。 碗窑村的古窑址,现在是泉州市市级的文物保护单位。 丰泽区现存许多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古迹,这是丰泽人民的光荣和财富,也是泉州人民的光荣和财富。这些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遗址,处处都是历史的见证和无价之宝,它向世人证实:海上丝绸之路的泉州港昔日的繁荣;体现了丰泽这片土地上,对过去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要十分珍惜它、爱护它。对此,我是有亲身感受的,建国初的1949年10月至1951年8月,我在晋江第三区公所工作(初任区委宣传委员、后任副区长),当时晋江县第三区的工作范围,相当于现在丰泽区这个范围。当时我们为灵山圣墓周围经常有人去砍树和挖土而感到头痛,区公所和乡政府经多方做工作,才把这一现象制止。更严重的一次是有人去灵山圣墓挖石头,并准备把“风动石”(即圣墓前的那块“碧玉球”巨石)炸掉。当时在泉五中任教的考古工作者吴文良先生闻讯,迅速跑去向当时担任晋江县县长的许集美报告,许集美同志立即以晋江县人民政府的名义发出布告加以制止,才使这座名闻海内外的伊斯兰教重要文物得以保护。如果当时灵山圣墓遭受破坏,“碧玉球”那块巨石被炸掉,我们都将成为历史的罪人!现在,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提高了,工作条件好了,但是仍不可掉以轻心。目前,泉州正在积极向联合国申报泉州这个海上丝绸之路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这些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遗迹更显得重要。我们要向人民群众进行保护历史文物的宣传教育,发动广大干部、群众,共同起来保护这些珍贵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文物。 我们还要充分运用这许多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遗迹,来加强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认识和尊重历史,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提高我们的信心,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加紧工作,重振古港雄风,把我们的经济建设、对外交流做得好上加好,让现在和今后更加辉煌! ——人去山空 灵山石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