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的海上通道,是沟通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通道。
泉州是中世纪我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之一,从南宋至元代,它超越广州,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泉州以海外交通发达著称于世。泉州遗留众多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历史文物,为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丰泽区是泉州的东海明珠,在众多的历史文物中,许多可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提供重要的佐证,下面略作介绍。
一、港口、船、码头、桥梁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海岸线曲折,形成许多海港,
——古文兴渡口水域宽,航道深,有许多天然良港,著名的有崇武港、后渚港、秀涂港、石湖港、祥芝港、永宁港、深沪港、福全港、金井港、围头港、石井港、安海港和肖厝港。其中属于丰泽区的有后渚港、法石港和乌屿港。
后渚港道位于丰泽区东海镇,距市区10公里的洛阳江和晋江交汇及出海处,与惠安的东前、白崎隔海相望。港口背依马头山,西及西南有马坂山、石壁山,东南有高山岩、鹦哥山为屏障。后渚港港道深邃,是泉州湾的天然良港。宋元时期是泉州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说: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元代摩洛哥穆斯林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游记中也说:该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我看到港内停有大艟约百艘,小船多得无数。这个港口是一个伸入陆地的巨大港湾,以至与大江会合。他们描写的就是后渚港。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马可波罗奉忽必烈之命,护送阔阔真公主远嫁波斯,就是从后渚港启航的。
法石港在泉州湾内晋江下游,为商舶出入必由之所,其形势如<泽被海滨碑记>所云:“澳有二十四,而法石为要,盖通南关外,外接大坠,实商渔出入必由之所,亦远近辐辏咸至之区。”
乌屿港。乌屿为洛阳江中孤岛,在洛阳江乌屿后渚港航道中站。乌屿港东南港道深邃,可容巨舶进出。古代,开往洛阳的巨船,必泊乌屿港,然后由驳船转运货物。乌屿自宋代开始商业发达,民间有“金乌屿,银后渚”之说。明清时期,乌屿为附近华侨出入口岸,且与沿海各口岸及台湾有商业往来。
后渚码头,在后村东南,有一小山伸出海中,与惠安白崎隔海相望,为古时船舶停靠的码头,现为后渚通白崎的渡口。1974年曾发掘出松木卧桩,上铺条石的建筑,是宋元后渚码头遗址。
法石码头,在法石文兴、圣殿、长埕、美山均有码头。美山天妃宫前码头,长7.75米,由花岗岩条石砌成,现仍在使用。附近有仓库,北百余米为广东高州会馆遗址。
乌屿附近可泊船的码头有马头渡、浔美渡、万安渡。
宋元时期,泉州造船业兴盛发达,宋人谢履<泉南歌>云:“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泉州有许多造船作坊和修理船的船,主要分布在泉州滨海地区,从后渚到泉州城东南晋江下游沿岸,是造船和修船集中的地方。
法石的圣殿、文兴、长春、美山都是当时造船的场所。圣殿沟有船工居住地制船巷、文兴张厝大埕、长春田头井,美山坊脚为现代造船的地方。
乌墨山澳船,在宝觉山左的乌墨山下,左有烟墩山,右有榉头山,形成一个天然的马蹄形海峡,是古代造船避风的良港。解放后曾出土船板、船碇和船索、桅杆等。
鸡母澳船在乌墨山澳的东边的金崎村,两侧各有小丘两座,左右对侍,中央形成山字形峡口,为天然良港,为古代修造船的船。曾出土船碇、船索等物。
宋元时期,泉州所造的海船,无论从坚固性、隐定性、适航性,特别是水密隔舱的安全设施等,在当时都具有先进的世界水平。
1974年在泉州湾后渚发现与挖掘出的宋代海船,1982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联合试掘法石南宋沉船四个舱。1982年在法石发现宋元碇石等,这些为研究泉州的造船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桥梁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标志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空前繁荣,为了适应货物转运、商民往来的需要,出现修建石桥的高潮。这些桥梁分布在陆路交通干线或江河的渡口,有的建在近海,甚至伸入海湾,或与海中岛屿相连接,密切了港区、码头与市区的联系。
在丰泽区城东镇乌屿岛北与陆地之间有一座盘光桥,宋宝祐间(1253-1258年)僧道询修建。桥现已废,仅存十余墩,现桥旧址改建为海堤。
二、行香碑、锡兰王裔墓、海关遗址
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永乐二年到宣德八年(1405-1433),统率舟师,前后七次出使西洋,访问了亚洲30余国,在我国和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郑和下西洋与泉州关系密切,永乐十五年(1417年)郑和曾到泉州灵山圣墓行香,到天妃宫求妈祖保佑航海平安,并奏修泉州等地天妃宫。
灵山圣墓有一方郑和行香碑,立碑者为泉州卫镇抚,蒲寿晟次子蒲日和。它是研究郑和下西洋和蒲氏家族的珍贵资料。
郑和下西洋,每到一个佛教国家,都要向寺院施舍财物。永乐七年(1409年)郑和第三次统率舟师往西洋,途经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向当地寺庙布施金银钱币、丝绢、铜香炉和烛台等物,并用汉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刻石碑记事。这一友好行动受到当地居民的欢迎。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欲加害郑和。郑和率众由间道攻破王城,生擒亚烈苦奈儿,带回中国,后又送回锡兰。此后,锡兰国王派使臣朝贡中国。永乐年间,锡兰王子奉使来华人贡,蒙留京师读书习礼。后留居泉州,并以“世”为姓。
在丰泽区东岳山世家坑有锡兰王裔墓葬区,1996年以来,发现“世家坑”摩崖石刻,小石桥坂上发现“文黄世嘉坑石桥”题记和墓牌25方,为研究锡兰王子巴来那后裔在泉州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泉州海关设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泉州府税口十处,法石口馆为其中一处。鸦片战争后,福州、厦门辟为五口通商岸之一。1862年设立厦门关税务司,称厦门关、洋关;原清政府设立的海关称常关、旧关。泉州常关仍旧归清政府“兼管海关事”委派监督委员管理。泉州常关管辖分关卡15处,法石为其中一处。1913年泉州关划归厦门监督管理,称泉州常税局,领法石等分卡。
法石海关遗址在美山妈祖庙对面,附近还有高州会馆、河泊所、报税口等遗址。
三、碗窑、西班牙银币
宋元时期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鼎盛时期,也是泉州陶瓷生产和外销的发展时期,窑址遍布泉州各县,产品以青白瓷为主,远销亚洲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东门碗窑位于丰泽区城东镇碗窑村西山坡上,有南、北二窑,系宋元窑址,产品以白瓷、青瓷为主,有碗、盘、粉盒、执壶等,产品主要外销,在菲律宾,印尼多有发现。
1974年12月,在法石坂头圣殿宫脚出土16枚西班牙银币,全是机制银;1977年12月,在法石东海粮站仓库基建工地出土61枚西班牙银币;1979年11月,在法石东海粮站仓库基建工地又出土38枚西班牙银币。从银币上拉丁文的加洛普斯和费迪南,以及阿拉伯数字纪年的缩写82、93、99等字样分析,这些西班牙银币当在清初、中期流入中国。明清时期,许多法石人泛洋到海外经商,也有许多华侨出国谋生,这些西班牙银币当系他们从菲律宾携带归国。它对研究明清时期海外交通史、华侨史、西班牙货币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四、宗教文物
伊斯兰教在唐朝武德年间(618-626年)已传入泉州。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曾派门徒四人来华传教,大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后在泉州去世,葬于丰泽区东湖办事处的圣茂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石为古代伊斯兰教的活动中心之一。南宋末年,阿拉伯海商蒲寿庚,薄寿晟兄弟居住法石。蒲寿庚在法石宝觉山上建天风海涛楼,又称望海楼,以望海舶。
法石的云麓村以卜姓居多,他们为蒲寿庚兄弟的后裔,世代以种海外传入的素馨花著称。
1974年在法石发现伊本·库斯·德广贡墓碑石。该墓碑原在法石光堂宫和天堂井东侧,俗称柳公砌,又称棋盘穴的墓地。碑额正中阴刻一行波斯文,译文为:“伊本·库斯·德广贡纳姆”。碑右上角阳刻小篆体汉文“惠”、“白奇”左上角刻“晋”、“坡庭”正中竖刻汉文“元郭氏世祖坟墓”。
德广祖居浙江富阳县,元至大间(1308-1311年),以“宣差微禄,奉命来泉,督粮供应。其时干戈扰攘,弗克返朝”,“以例占籍法石”。因为法石自宋朝以来就是海外交通繁盛和外国番商居住的地方。到第三代郭仲远时才由法石迁惠安白崎。
历年来,在泉州发现伊斯兰教墓碑、墓盖石等200多方,其中多数在丰泽区的津头埔、法石、院前、云麓、东坑、后田、东辉、仁风、鹿园、后茂、东岳等地发现,为研究泉州伊斯兰教历史提供研究资料。
佛教在东汉时传入中原地区。西晋末年,中原人民大批移居泉州,带来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佛教也在此时传入泉州。
丰泽区北峰镇的福清寺为五代泉州刺史王延彬为朝鲜僧人玄衲建。玄衲五代时可能是从海路来泉州,拜雪峰义存为师,他在福清寺住了三十多年,并终老该寺。福清寺是中朝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许多朝鲜僧侣,学者等慕名前来拜谒游览。
从海洋文化心理看,清源山老君岩是道教信仰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传播的起点象征,代表了传统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航运中的特色。
据厦门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詹石窗博士研究,公元1107年,高丽道士李仲若作为使节由泉州港入宋,在中国留学三年,学习道法。公元1110年李仲若与宋朝派遣的两名道士同归高丽。归国后,奏请修建福清宫,所供奉的老君像当是模拟清源山老君岩而出。
法石玄天真武庙,宋代建,为郡守望祭海神之所。
真武庙供奉真武帝即玄天上帝,其信仰源于古代的星辰崇拜与动物崇拜。
玄天上帝信仰者把它作为海神、水神、地方守护神来供奉,传说它能治病,救灭火灾,旱能降雨,能保佑舟楫平安等。
宋朝时,泉州海外交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为祈求船舶顺风平安,市舶司官员和地方长官到九日山通远王庙祈求顺风、平安,郡守到法石真武庙望祭海神,同时又祈求妈祖保佑。宋两知泉州的真德秀到真武庙拜祭,祈免疫疾、祈晴等,并留下《真武殿祝文》、《北斗真武殿祈晴青词》等文。
丰泽区的民间信仰众多,各境都有境主,奉祀不同的神祗,其中与海上丝绸之路关系密切的有妈祖、王爷等。
妈祖,姓林名默,福建莆田湄州人,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卒于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相传她经常拯救海上遇险的船只,为乡亲行医看病,死后尊奉为神。
埔顺济宫:埔村民以海为生,信奉妈祖。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创建顺济宫,奉祀妈祖,开始仅为一座小宫,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加以扩建,民国二十年(1931年)重修。现存庙为两进,中有拜亭,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硬山式。山门内有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钦依泉郡水师都司刘公功德碑记》,民国元年(1911年)<公禁碑文>等文物。
法石妈祖庙有美山妈祖庙、长埕妈祖庙等。美山妈祖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现存建筑为民国年间重修,近年全面整修。该庙由山门,两廊和大殿组成。大殿面阔、进深各五间,单檐歇山顶穿斗式构架,前廊东西两侧各建一亭,山门两侧供千里眼、顺风耳。宫附近有码头、河泊所、文、武馆、海关等遗址。
王爷是泉州民间对瘟神的尊称。瘟神之说由来已久,《周礼》中有方相氏逐疫之说,汉代有迎傩神驱疫的仪式。泉州民间在祭祀王爷中有送王船的民俗,当源于古代航海者为禳人船之灾而放小舟、彩船,如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云:“每舟各刻木为小舟,载佛经糗粮,书所载人名氏,纳于其中,而投诸海,盖禳厌之术一端耳。”元朝汪大渊《岛夷志略》亦云:“舶至其所,则舶人斋沐三日。其什事,崇佛诵经,燃水灯,放彩船,以禳本船之灾,始度其下。”明朝张燮的《东西洋考》多次提到放彩船。祭祀王爷仪式中的放王船是为禳瘟疫、递瘟神。
法石文兴宫奉祀雷万春、肖望之、温琼、薛、李、康、朱七府千岁。坂头王爷官,奉祀七府千岁,美山王爷宫,奉祀四府千岁,长春王爷宫,奉祀四府千岁。
法石文兴宫有放王船习俗,有的王船漂流到台湾,台湾苗栗县后龙乡合兴宫就是清同治八年(1869年)法石文兴宫王爷漂流到该地而建庙奉祀。光绪三十四(1908年)又有一艘法石文兴宫的王船停泊该宫。台湾台南南鲲鯓代天府、云林县麦寮乡聚宝宫、台南高美文兴宫,嘉义县先天宫、台中县大安乡和安宫都拾到泉州法石文兴宫、泉州富美宫所放的王船。近年来,台湾道教总会、台中海滨里文兴宫、台中协兴坛、台中清水县高美文兴宫、彰化永安宫、华林镇顺天宫、苗栗县合兴宫等都组团到法石文兴宫进香谒祖。
——美山天妈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