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地处中国台湾海峡西岸、福建省东南部,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全年润湿多雨、平均气温20°左右。泉州湾海岸线曲折而长,多海湾、水域广、航道深、利于船舶寄碇避风,适宜船舶航行。泉州湾北距福州港150里,西南距厦门港近60里。古代均从泉州后渚港放洋。
泉州自唐代以来经济较繁荣、文化发展、海外贸易交通发达,沿海有众多海港、码头、航标。宋元时代,泉州刺桐港已超过了广州而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既是经贸之路,更是传递文明之路,是沟通中国与世界间的黄金航线,也是中世纪东西方交通要道。
泉州港由周围众多支港组成,沿海诸港以石湖、法石港、后渚港为代表,沿海有航标,以六胜塔、关锁塔、四面观音塔为代表。
一、内河渡口景点介绍:宋元时代,往返来泉州港的各国蕃舶到达泉州南门城下和法石码头的晋江江面,据传古时晋江江面有30里宽,曾有大船舶百余、小船则不可数的盛况。法石古时有8个渡头:美山境1个、长春境2个、文兴境2个、圣殿境3个,以上几个古渡头有共同特色,即每个码头都有一座神庙。如美山境古码头背后有妈祖宫,文兴渡头背后有三王府水神王爷宫,长春码头背后有妈祖宫,圣殿渡头背后有水神真武庙。
1、美山码头:位于丰泽区东海镇法石村石头街东段,距泉州市区约7公里。渡头始建宋元时朝,近代均重建,水位较深,现今已少有泊船,渡头宽度约10余米,在铺筑方式上,与后渚港发现的古码头同样以瓦砾上铺木为基础,然后再用垒砌条石,这也是闽南地区宋元以来建造花岗石桥筑墩采用的“睡木沉基法”,走在世界先进技术行列,沿用至今、千年不衰。法石明代设河泊所,清康熙二年(1663年)施琅倡设法石报税口,用来管理泉州诸港的海外贸易及有关海事,在对外交往、保护商人;征收关税、朝廷采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泉州保存的“古海关”遗址,对于研究古时海关的衙门规制,在申报“海丝”“世遗”中具有很重要的份量。
2、美山天妃宫: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迄今已有近600年历史,祀海神妈祖,美山天妃宫建筑规制中轴线有照墙、山门,山门三开间,两进深、硬山顶,主体殿堂与两厢间有凉亭、天井。主殿坐北朝南、五开间、四进深,宽63米,深83米,硬山顶、占地1652.9平方米,1992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法石村委会拨款重修,保护较好。
1186年(淳熙十三年)在法石设寨防守,1218年(嘉定11年)负责海防的左翼水军指挥部设于法石,又记“寨临其上,内足以捍州城,外足以扼海道”。宋末元初,阿拉伯人后裔、市舶司蒲寿庚在法石宝觉山上建有“望海楼”以望海舶,今乃存有“天风海涛”朱熹手书石刻。
1959年,海外交通史调查组在法石乌墨山澳发现宋元时代的造船遗址和宋元时代伊斯兰教须弥座式石墓数座。50年代在美山境又发现数座宋元时代伊斯兰教石棺墓,现东海镇政府东门地下还埋有十几座伊斯兰教石棺墓。80年代,又在法石出土古船石碇、西班牙银币和宋代海船残骸,明代在法石设高州会馆,与广东建立贸易关系。
3、文兴渡:文兴渡头位于东海镇法石村石头街中段、晋江边。实物二处(商业、宗教码头),距泉州约5公里。码头大部分沉入江中,始建于宋元和明清时期的石砌码头,宽约10余米,长度20余米,在铺筑方式上,与后渚港发现的古码头同样。码头右侧保存一座元代航标塔(俗称“四面观音塔”),塔层原有7层高,但因船舶寄锭该处,便把船绳拴于塔身上,台风来袭,则把几层塔身拉掉海中,现尚有二层,底层四面刻“佛、法、宝、僧”。第二、第三层四面刻佛像,属镇码头的风水宝塔,又是泉州湾航标塔。当蕃舶抵达泉州湾口,即远远望见“四面观音”塔高耸云天,提示航海员,船只即将到达泉州法石港了。
4、法石地处晋江下游交汇海口的冲积平原上,地理位置枕山漱海。宋元以来便是兵家驻守设防的要冲之地,这里水陆交通便捷,既是一处天然出洋通商良港,又是沿海开放繁荣集镇。
1976年,东海镇法石村中段中国农业银行东海营业所在挖掘水井时,挖出了类似船板的松木。1982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联合对此古船进行发掘,经4个月的挖掘,清理出古船后部的四个舱位,出土一些船舶构件和遗物,由于船体的中部、前部尚迭压在东海营业所的主体建筑下,考虑到出土残船遗骸处置保护问题,又把船体复填埋地下。
从揭露部分可知:这艘船为有装置龙骨的尖底船,属福船形。主龙骨与尾龙骨接合面呈方形,松木与红褐色硬木制成,船底板为单层松木结构,不同于后渚古船为二至三层板搭接而成,然后用铁钉钉合,再用桐油灰、麻筋捻合缝隙,使其密结而不渗漏水。这种搭接与韩国新安元代沉船相似,因此1989年韩国新安沉船博物馆馆长崔光南先生报道:新安沉船的故乡——泉州。
法石古船没有使用肋骨,隔板与底板除用方钉钉合外,还用木构钉加固并直接钉入船壳板,龙骨上方用舱壁扶强材,以免堵住流水孔,这样船的整体结构更牢固,法石古船舱距较后渚古船大,长度在23米以上,载重量可达120吨以上,属中型远洋货船,造船技术先进,适应远洋航行。船舱出土的陶瓷片来看,为晋江磁灶和德化瓷器等宋代遗物。从船中发掘到的竹帆,竹帆多幅折叠而成,六角形竹编中间夹铺竹叶,并用小竹管封边。这一发现证实了后渚古船的竹制品也有竹帆的存在,弥补了宋时文献记载以布、草蓬为帆的不足。这种风力推进工具较之布、草帆坚固耐用。从船舱发掘的遗物而未见有南宋以后共存物,因此可知是艘南宋时期沉船。
5、文兴王爷宫:位于文兴码头背后约100米处,始建于明清的一座祀水神的“三王爷府”王爷宫(俗称文兴阿爷宫)。文兴阿爷宫具有道教建筑形制、面阔三开间、一进,宫前有拜亭、横跨石头街两侧。文兴宫左侧(门牌468号)有一座清代砖、石、木混合建筑的二层楼民居。楼上梳妆亭保存完好,颇具特色。
文兴王爷宫左后侧的80米处,有一座建于宋末元初的祀卫生神兼水神的保生大帝宫,山门三开间、单檐硬山顶、建筑规制中轴线有照墙、山门、大埕、拜亭、大殿、后殿组成,三开间、三进,两侧有凉亭、天井,大殿单檐硬山顶。2001年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完好。
6、蚵壳厝:保生大帝宫附近周边石头街612、478号民居,各是一座三进的红砖、蚵壳墙体的混合建筑,此乃法石人传承古闽越族遗风,以贝壳筑屋而居,法石村古为闽越地,即形成今日独具特色的“蚵壳厝”,是建筑文化一朵绚丽奇葩,见证了泉州“海丝”的辉煌历史,体现闽南建筑艺术的风格。
法石街478号民居“蚵壳厝”为清代建筑,保存完好,用蚵壳的外墙体,片片相彻,状如鱼鳞,美观大方。
白色蚵壳墙体,下配以花岗石墙基,上压以红砖墙,周以红砖方框,红白相间,鲜艳夺目,从建筑艺术看,保存了古代泉州传统的红白相间鲜艳的建筑特色,从实用价值看,白色蚵壳的片片相砌而中空,炎夏季节既起隔热作用,寒冬季节又起保暖作用。此外,带有盐份的海风大而潮湿,红砖易受腐蚀,层层剥落而渗水,蚵壳墙体不腐蚀不渗水。这是当地老百姓利用异域废弃的海洋资源创造的富有闽南特色的海洋人文景观,同时是法石人传承古闽越族遗风的体现。
7、圣殿渡
圣殿渡头,位于东海镇法石村石头街西段、晋江边,距泉州市区约5公里,实为二处(近代、古代各一处),始建宋元、明清时期石砌码头,为解放初期法石货物集散地、转运中心。建造面积较大,码头宽度约10余米。周边建有仓库、码头工人宿舍,现已湮没于江中。在铺筑方式上,与后渚港发现的古码头同是以瓦砾上铺木为基础,然后再用垒砌条石,这也是闽南地区宋元以来建造花岗石桥筑墩采用的“睡木沉基法”,也走在世界先进技术行列,沿用至今千年不衰。
8、真武庙:圣殿渡头背后有座真武庙,现称南武当,祀海神、玄天上帝。据《泉州府志》载,真武庙“宋时为郡守望祭海神之所”、两宋遂为泉东南、海船起锚地及货物集散地之一。据史载:宋初平海郡节度使陈洪进到庙祭祀海神。南宋泉州太守真德秀(嘉定10-12年)(绍定5-6年)每年率军政要员到真武庙祭祀海神。为我国发展海外交通贸易之历史见证。1983年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真武庙现存明代“吞海”石刻碑是泉州海交史重要文物。庙的周围有8株几百年的古榕树,庙前的天然巨岩,竖有1533年(嘉靖12年)刻立的“吞海”碑。巨岩因形状似龟,旁边的曲折石围拦建为巨蛇之身,用蛇身为庙的照墙是泉州一绝的特色文化。苍龟石左侧有一块天然石象征巨蛇头,当地人们以此对应玄天上帝的是足踏龟蛇的形象。山门为二重檐木斗拱结构牌楼。山门前台地右侧有“三蟹龙泉井”,有故事记载玄天上帝的灵验。顺山势有二十二级石级而上,先至龟、蛇岩石,次为石埕,左为真武大殿,右为古榕树下的乘凉处。真武殿为三开间、三进深结构。具有道教建筑规制中轴线有山门、拜亭、大殿五开间、五进。单檐硬山顶建筑,左右有长廊、护厝。拜亭左右有天井。大殿前有“七星剑”,象征北极玄天上帝的“武”,右有八脚二重檐八卦亭一座,象征玄天上帝的印玺,即象征“威”。古时站在庙前,可以眺望庙前出海的片片帆形。
法石真武庙保护较完好,坐北朝南,依山拾级而上,两旁扶拦石柱皆雕石刻,十分古朴,庙里还保存着多方明、清石碑、真武庙胜迹、人文风光,这些都是申报“海丝”、“世遗”的特色优势。
宋元时期,由于世界贾商涌入,以及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传入泉州、法石。外来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在这里广融博纳,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格。庙中现供奉印度洋山神狗舍爷。真武庙为五教共祀宫庙,法石村现存有印度教象头神像瓷砖画,说明外来文化影响在庙中、村中得到反映。该庙清代、道光壬寅年间曾扩建重修。1983年市拨款重修真武庙山门,1985年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法石村委会拨款全面修缮。
二、保护和建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已逐步完善了真武庙、文兴宫、天妃宫档案整理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政府主管部门(市文管办)已先后多次组织对真武庙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采用测绘、文字记录、摄影、查阅文献、访问等手段,通过普查和重点测绘相结合等形式,掌握真武庙、文兴宫、天妃宫基本情况,已获得完整的记录档案。
保护范围内的真武庙,均按国家文物局的有关规范在市、区文管办的指导下,至2002年已完成了完整、系统的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
记录形式包括:文字描述,从1958年开始进行调查,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逐步建立文字档案。文字描述为历史沿革、建筑特点、宗教活动情况,对外交流情况(每年几千人进香活动),保存现状(基本完好),保护维修情况(完好),环境状况(良好),自然灾害的影响(没有),制定保护管理制度,成立保护管理机构。测绘:2000—2002年由市文管办、华侨大学建筑系利用实地摄影和测量对真武庙、文兴宫、美山天妃宫等景区进行测绘,文兴宫、美山天妃宫、真武庙保护区内均完成如下图件: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图总平面图。照片:20世纪以来,组织文物和摄影专业人员对真武庙、文兴宫、美山天妃宫进行局部拍摄,2002年泉州电视台针对申报“海丝”对象进行拍照,2002年8月由丰泽区组织摄影协会对真武庙、文兴宫、美山天妃宫进行采风活动。黎明大学举办摄影奖赛、摄影内容包括庙宇建筑技术和艺术特点、庙宇环境、宗教活动方式等。录像:2002年泉州电视台,对作为保护庙宇为泉州市申报“海丝”“世遗”,从各方侧面进行了录像,建立录像档案。统计:这项工作始于20世纪,镇、村对其进行调查统计。内容有庙宇面积、类型(道教建筑规制)、建造年代真武庙(唐末年初)、文兴宫(宋末明初)、美山天妃宫(明末清初)、保护区和建筑控制区范围数据,游客数量(每年一万多人)、结构及来源等(均来自台湾、东南亚等地进香团体及国内游客)。
有关保护:这项工作与泉州老子研究会联合举办泉台玄武信仰、泉台王爷信仰、法石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资助出版专著、学术论文,这些专著也作为记录档案保存。
保护现状:真武庙、文兴宫、美山天妃宫1984年以前因庙宇被占用,庙宇荒废,1984年后由市文管办及村委会拨款重修真武庙山门和主殿等设施,已恢复保存完好。文兴宫、美山天妃宫,80年归村里管理、出资修缮,恢复保存完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文物保护高度重视,已公布保护文物文件,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制定了真武庙、文兴宫、天妃宫保护规划,设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群众保护小组,保证区内庙宇保存完好。
资源来源:1、陈鹏<众妙之门>
2、市“海丝”简报
——幽境引人的真武庙
法石列为申报“海丝”“世遗”考察景点保护现状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