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渚港的港区距湾口约15公里,湾口有大坠岛和小坠岛,湾口内有七星礁、南乌礁、北乌礁和马头礁。后渚港于马头礁附近,水深达10米以上。港内掩护条件尚好,便于船舶停泊和启航,东北大风对靠泊船有一定影响。
后渚港区北距福州港有157海里,距上海港有598海里;东距台湾基隆港有152海里;南距厦门港有84海里,距香港有157海里。由于港区巨大,纳潮量广,潮汐流速较快,泥沙淤积率极低,是个天然良港。
后渚港入泉州城古道:北线由后渚经后亭入洋茂,沿桃花山下坡至驴驮沟,经下石井西南,走灵山东北,至鹿园、象坑、甘蔗头、仁风街入仁风门(俗称东门)。里程虽较短,但起伏量较大,为骡马驮运大道。南线由后渚经破城、东坑、下路、法石至院前,再分两路:一路由院前经淮口、后坂、津头埔入通淮门(俗称涂门);一路由院前经东美、下淮、新庵、沟后、后田、车桥头、聚宝街入德济门(俗称南门)——然后到水门市舶司,办理进出口手续。后渚港人泉州城南水道,即由后渚改换小船西北行,经马坂山的北星到金崎、埔至晋江入海口,然后沿晋江下游而上,经后厝、法石、陈埭、海尾、仙石、沉洲、溜石,再转东南至新街、登瀛、后山,然后到富美,办理进出口手续。
历史上后渚港区虽然淤积率低,但是以后在洛阳桥匣建成,及城东乌屿围垦7千多亩、白沙围垦3千多亩、五一围垦2万多亩。到本世纪洛阳江淤积严重,洛阳桥至桃花山水深已少于2米,桃花山下的海军码头三年淤积0.7~1米。1976年石油码头中段实测水深9.6米;1983年实测水深5.78米;至1985年8月实测水深5.3米。1985年以后淤积量已趋于平缓。港区平均潮差4.52米,最高潮差为6.93米,乘潮时间长,具有中型港口的巨大潜力。
泉州内港属感潮河段,是正规半日潮的浅海港。最高潮位是8.99米,最低潮位是2.16米。平均潮差2.19米。高潮位是5.24米、低潮位3.05米。每次涨潮期为3小时15分,落潮期为9小时10分。
泉州港的海外交通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是我国对外贸易大港,与交州、广州和扬州并称为“四大外贸港”。唐人包何在《送泉州李使君之任》诗中有“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之句。薛能在《送福建李大夫》诗中,也有“船到城添外国人”的描述。唐文宗大和八年(834)下令规定:“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来往通流,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事载《全唐文》卷七十五。
当时侨居泉州的外国人,以阿拉伯人居多,他们都信奉伊斯兰教。其教主名叫穆罕默德,曾派四个门徒来中国传教;其中三贤名叫沙谒储、四贤名叫我高仕、来泉州传教。这三贤和四贤后来都死在泉州,葬在泉州东门外灵山的伊斯兰教圣墓。至今其墓尚存,事载何乔远《闽书·方域志》。——如今圣墓已成为全国的文物保护单位了。
五代王审知治闽时,采取“保境息民”的方针,同南方诸邻国友好相处。对内实行“选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敛,与民休息”的政策,事载《旧五代史·王审知传》。当时泉州是对外大贸易港,促使泉州港继唐代之后,又有新的发展。后梁开平二年(908),王审知侄儿王延彬,任泉州刺史“凡三十年,岁仍丰稔。每发闽舶,无失坠者,人因谓之招宝侍郎。”事载《泉州府志》卷七十五。
留从效和陈洪进,继王延彬治泉,并相继建了罗城和翼城。陈洪进还环城植刺桐树,人们把泉州城称为“刺桐城”,同时把泉州港也称为“刺桐港”了。
到了宋代,设提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宋元祐二年(1087),泉州设提举市舶司,掌管海外贸易的职能。其主要职责是:管理入港船舶,监督和管理外商,对船货抽解、禁榷、博买,招徕外商,并为中外舶商举行九日山祈风典礼,还有祭祀海神天妃妈祖的活动。概括地说,就是“掌番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徕远人,通远物。”事载《宋史·职官志》。
《元代市舶法规》记载:“冬汛北风发时,请领公据(大船曰公据)或公凭(小船曰公凭),明填所往何处,不许越过他国。至次年夏汛南风回帆时,止赴原市舶司抽分,不得越报他处……”
元代汪大渊的《岛夷志略》、周致中的《异域志》以及《元史》,凡记载我国与东南亚诸国、印度、阿拉伯以至东北非洲各国的航程,都以泉州港为起点站。泉州港一跃成为梯航万国,舶商云集的东方第一大港。
由于市舶司址在泉州市区水门巷内,为了交通方便,后渚港入泉州城的北路乃逐渐停止,只有南路仍逐渐通行。水路则沿晋江流域而上,直入南门城口,因而船舶则通行无阻。
古刺桐港即泉州港,为对外贸易港。早在宋代建炎元年(1127),宋高宗偏安南隅时,重视东南开发之利,以富有盛名而名扬中外。
在镇南门内建有“蕃坊”、“来远驿”,作为接待外宾之用。同时还建有造船厂、制瓷厂、茶叶加工场等;兴修水利工程,以鼓励农桑;建设书院、药局(是官办医疗机构)等。为泉州港的繁荣,并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泉州港以西行航线为主;东北季风从泉州港启航,待西南季风返航;远程的要在海外越冬后再返航。西行航线由泉州经交趾、占城、真腊、三佛齐,折向东至渤泥、麻逸、三屿或向西经马六甲海峡至南毗、故临、天竺、细兰、蓝里、博易住冬;次年再发,并改乘小船经阿拉伯半岛的大食、忽鲁谟斯,再沿阿拉伯海岸西南行,越亚丁湾、红海,至非洲东北岸的勿斯里和阿思里(均为埃及)、弼琶罗、层拔、昆仑层期等国。这是西行航线中最远的一站,来回一趟就得用二年时间。
北行航线由泉州港启航北上:泉州至高丽(今朝鲜半岛),要航行18天。泉州至倭国(今日本),要先经高丽,然后向东偏北方向续航到达日本;以后先经明州,然后向东北方向越东海直达日本,可缩短三分之一的航程。泉州至琉球的航线形成较晚,原因是民间交往的性质。明代实行“海禁”后,民间商人即取道琉球,然后转向日本和菲律宾等东南亚一带经商。琉球成为中转站,与泉州航运十分频繁。
泉州港已成为后渚港的进出口基地,中外船舶有直通至德济门外的富美渡口,以便办理进出口手续;但后渚港仍然是外舶停靠港口。直至清初在南门设立海关之后,泉州港一直是后渚港的入城古道,并且通行至今。
在这条通行内港的航道上,至今还存在一些有关古寨,甚至还留有文物保护碑:
法石寨——在石头街法石村,宋淳熙十三年(1186)建,嘉定十一年(1218)增兵设牙,扼守泉州湾由晋江入城水道。现已废了。
金山寨——在后亭村金山上,为后渚港的制高点,原为宋、元祈望海舶、观察风云的地方。明代为防止倭寇而增筑寨堡,以控扼后渚港。1953~1965年,驻防一个炮兵连。
后渚寨——在后渚港边小山上,与金山寨互为犄角。现在已废。
鹧鸪寨——在埔村鹧鸪山上,明天启七年(1627)在山上筑寨,建炮台,安大将军铳九门,配置百子铳和神飞弩,控制晋江下游入海口道。
真武庙——在石头街,始建于宋代,明清及近代均有重修,包括山门、四角亭、真武殿及明刻“吞海”石碑,事载《文物·古建筑》。真武庙保存完好,80年代由华侨捐资重修。1991年3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顺济宫碑——位于埔村,顺济宫内有碑刻二方:一为“钦依泉镇水师提督刘公功德碑”,为清顺治十八年(1661)立。二为“公禁碑记”,为民国元年(1912)立的。
宋元时期,从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海外农作物,有占城稻、胡罗卜、凉薯、南瓜、番薯(又名山芋、甘薯、地瓜)途径有三:一从菲律宾,二从海外传到南澳和泉州,三从越南传入广东有玉米、烟草、花生(引自日本)、马铃薯(从台湾传入)、辣椒、蕃茄、菜豆、花菜、洋葱、芒果、苹果、菠萝、番木瓜、向日葵等。
到了明代初期,古琉球(今日本冲绳)曾称王国。由于国力弱小,在相当长时期内,对日、对华实行双向外交。对中国和日本及东南各国,实行多种因素的文化交流特点,尤其是文化、音乐的影响。在琉球国,每年要靠福建省的进口物资进行交易。
琉球与中国、日本、朝鲜及东南各国,都有贸易往来。为了促进海外贸易,琉球国王制定了以下的原则:一是海外贸易必须由最高王府直接经营交易;二是与各贸易国之间建立外交关系,在人才技术方面,重用移居琉球的福建人。由此可见,琉球王国在世界海上贸易关系上,起了积极的重要作用。以后琉球的海外贸易方面,只限定在中国与日本之间。在东洋的海上贸易史上,琉球只在中、日之间,起了极重要的作用。
在菲律宾,“入口货物由华人自港运往销售,以米为大宗……其余中国物产如布匹、油蜡、食物、纸张之类……洋布以入口最多,皆由欧美运到,而华商则为运销全岛各内埠。至于出口货物,以白糖、烟叶两项为大宗,运销欧美各州。”“为洋商经纪者,以华人居多。”事载清廷公使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
华人侨居吕宋的越来越多。有许多华人与当地人民友好相处,互通婚姻,人口数以万计。据《明史·吕宋传》记载:“闽粤人以其地近,且富饶,商贩至者万人。往往久居不返,至长子孙。”
海上丝绸之路的外传,最初只是经济上互通有无,作为商品交换而已。到了后来,突破了经济范畴,发展到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艺术,以及人民生活等,都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并且带来了永远的影响。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的文明,都发生着深远的影响。
到了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王朝在江、浙、闽、粤四省设立海关。闽海关设厦门、福州两口。泉州府属设立海关口馆即南门城口有泉州口,还有法石、安海、东石、马头山、刘五店、厦门和厦门港两口、鼓浪屿排楼门,共10个口。泉州海关属闽海关派员管理。
闽海关在康熙二十八年颁布新税则,确定货物分为用物、食物、衣物、杂货四大类征税。以后又多次分类征收各种关税等。
泉州海关以后改称分关,仍属厦门海关领导。到民国2年(1913),泉州海关改称为常税总局,下辖8个分局,即法石、秀涂、洛阳、獭窟、蚶江、陈埭、安海和深沪。对船只及货载,由泉州常税总局办理登记出入口岸船舶,发放行船牌照,监管验放进口和出口货物。同时对外贸易民船,确立申报、查验、征税、放行的管理程序。
民国17年,华侨吴记藿等人,集资修建泉州至后渚公路,称为“泉秀公路”,长11公里;并在后渚港修建简陋码头。后因亏损严重,于民国23年并入泉安公司,并将股权分别赠给泉州花桥善举公所施药局、泉州开元慈儿院和泉州开元养老院等慈善团体作为基金。
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海关泉州分关更名为晋江分关,下辖秀涂支所,均隶属厦门海关。至民国38年7月30日,晋江分关裁撤。
新中国成立后,后渚港曾经对外国船舶开放。1951年接待第一艘装载5000吨化肥的英国轮“安登”号,在港内卸货。1958年因台湾海峡军事对峙局势紧张,泉州地处海防前线,暂时停止接待外轮。
1964年以后,后渚港成立航运管理站,负责国内船舶和货物进出港的管理工作。1974年9月,后渚开始建设3000吨级石油专用码头。1975年建设500吨级浮码头。1979年8月,后渚港被定为出口货物临时起运点,同年11月24日恢复泉州海关支关,隶属厦门海关。1981年1月,又建设3000吨级杂货码头。
1983年1月1日,后渚港恢复对外轮开放。1985年3月,肖厝万吨级杂货码头兴建(至1989年11月第一期工程竣工)。1987年以后,相继建设5000吨级粮食专用码头、500吨级过驳码头和5000吨级客货码头。至1990年,共修建码头6座,其中客货码头5座;仓库5540平方米,堆场3.64万平方米。设计年吞吐量12万吨,旅客5万人次,当年吞吐量达45万吨。1990年泉秀路拓宽工程竣工,机动车道通车。
至1994年3月,泉州至香港客轮,正式开通。
泉州内港是指晋江下游靠近泉州市区地段的港区。这里航道深,港面广阔,沿岸又有厂口渡头、富美渡头、土地后渡头和五堡渡头,是船舶靠泊和卸货的码头。后来由于泥沙淤积,港面变窄,航道变浅,不能停靠大吨位的船舶。至1990年,泉州内港只能供小船舶停靠,当年吞吐量仅8万吨而已。
位于石狮市的蚶江镇,在泉州港口南岸,距泉州市区约15公里,原名“岱屿”,又名“锦江”和“锦里”,是古泉州港通往海外的咽喉,也是海防要地。港口突出部叫石湖角,距后渚港约6海里,便于船舶停靠。宋元时期的蚶江(即石湖)港,是中外船舶的停靠地点,如今涨潮时最深达36米,可供万吨级船舶的停靠,是个深水锚地。
据新修《鲤城区志·文物》记载,泉州港现存的古遗址如下:
看头城遗址——位于东海镇后亭看头村,是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的海防工事。南北残长43米,墙高2.45米,厚0.75米,由乱石砌墙,为当时保卫泉州的第一道海防线。
莲垵城仔遗址——位于东海镇后渚的塔仔山,东接莲垵村,北向海,俗称“破城”。分南北二段:北墙残长12.7米,南墙尚存12米,中间通公路处已全部拆除,是明代泉州的抗倭工事之一。
金山寨遗址——位于东海镇后亭村的金山上,为南宋泉州提举市舶司蒲寿庚观察天气的望云楼遗址,1983年1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为海防需要,改建为抗倭山寨。
石头街码头——位于东海镇法石美山天妃宫前西南侧,始建于隋。唐代泉州海外贸易发展之后,附近有房屋遗址,原系码头仓库。解放后码头已全部改建,长仅7.75米,用花岗岩条石逐级砌筑,只供小型帆船停靠。
后渚港码头——位于东海镇后渚村东南,距新码头约1公里,与惠安白崎乡隔海相望。有一小山延伸海中,为古代海舶出入停泊的天然码头,现仍为后渚通往白崎的渡口。
宋代祭海神处——位于东海镇法石村石头山上。石头山在万岁山之左,山下有真武殿,为宋代望祭海神的地方。这里是祭海处,和九日山的祈风处,均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遗址现存有明代“吞海”石碑一方。
旧海关遗址——沿晋江而上至南门口富美宫码头西侧,是清初康熙二十三年(1684)建海关的遗址。1964年3月修筑防洪堤时,在附近海关遗址出土一方清康熙五十五年九月,晋江所立的《奉督抚两院示禁》石碑,碑刻内容为取缔海关人员对客商横征、收礼的陋规。现该碑仍立在旧海关遗址前。
又据《鲤城区志·交通》记载,后渚港现存的乡间古道和省道,略述如下:
乡间古道——后渚港通泉州城古道,分南北两线:北线由后渚经后亭、洋茂、沿桃花山下坡,至驴驮沟,经下石井西南,走灵山东北至鹿园、象坑、甘蔗头、仁风街入东门。此路里程短,起伏量较大,为骡马运行大道。
南线由后渚经破城、东坑、下路、法石至院前后再分两路:一路经淮口、后坂、津头埔入涂门;一路经东美、下淮、新庵、沟后、后田、车桥头、聚宝街入南门。
省道公路——后渚、永安茅坪线(代号为13-305)。由后渚经市区,入南安丰州、永春、德化、大田至永安茅坪,接国道305线。桥梁9座,长146.9米,均为永久式结构。鲤城段长21.76公里,起讫桩号0-21.760。后渚至市区路段,由泉州平民泉秀汽车路公司于民国17年建成。抗日战争时公路遭到破坏,泉州辖区路段延至民国37年才修复。至50年代泉州至永春改道由南安越保福岭至吾坂通行,称为晋永线。至1984年改从泉州经洪濑、吾坂、诗山至永春通行。经过多年的养护和改造,市区至石头街路段,拓宽为38米宽路面,其余路段均达四级路标准。
总之,后渚港入城古道,分为水陆两线:陆路分两线入东城、涂门和南门;水路则沿晋江下游而上直至南门城口。随着泉州海外交通的发展,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和极盛,后渚港自古以来都谱写新的篇章。尤其是近现代,后渚港仍是泉州的对外交通大港,并且保留着许多古迹。后渚港的入城道路,更是众所周知,真是功能巨大,有目共睹,今胜于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