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法石宋代海船的发现与考古发掘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法石,俗称石头街,位于晋江入海口处,是泉州港的一个重要支港。众所周知,宋元时期的法石,是一个集军事、商贸、文化为一体的港口。在地理位置上,它与泉州郡城只有数里之遥,水陆交通便捷,既是外来泉郡商舶的必经或驻泊之地,又是商船远航的起始港。在港口功能上,它不仅作为重要的水军要塞捍卫着泉州城,并且始终具备了一个真正的港口所必需的条件,在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出积极的港口作用,即:它拥有能够令中外商舶感到安全的泊碇场所,既可避风,又有可供进行装卸货物的码头,如法石乡辖内的坂头、文兴、圣殿、长春、美山等五境,都有可供海舶停泊的码头;它拥有一定规模的交易场所,亦即草市,或曰街市,如人们所熟悉的石头街,就是远道来泉的中外商人在此从事商业贸易的经营场所;它还拥有作为港口所必备的船坞,如乌墨山澳和鸡母澳,均是造船和修船的重要场所;最为主要的是,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的生存空间,因而又成为住泉外国侨民最集中的聚居区之一,如宋末元初闻名中外的阿拉伯巨商蒲寿庚家族就把这里作为经商和居住的地方;在这里,云麓花园、西墓园、真武行宫、妈祖宫、云麓寺、三翁宫等大批中外历史文化史迹仍然可寻,素馨、茉莉之香依然飘荡,使这里的文化内涵显得异常神秘和丰厚无比。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湾古船陈列馆”的展厅里,有这么一组陈列,向观众展示和介绍着1982年在泉州东海法石发掘的宋代海船模型及其出土文物。法石宋代海船的考古发掘,是继1974年在东海后渚出土宋代海船之后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它的考古成果,向广大观众证明了这么一个事实:泉州作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港口,曾以“东方第一大港”的声誉,奏响了与世界各地交通贸易、友好往来的交响曲;今天,它更以丰富的海外交通历史遗存,闪烁着过去的辉煌。 一、来自法石的重大消息 法石宋代海船是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发现的。1976年8月8日,负责东海片区的邮递员黄国炎先生前来海交馆,提供了这么一条重要线索:位于东海公社法石大队石头街文兴宫边的中国农业银行东海营业所,在房屋后面的空地上挖掘水井时,发现类似船板的松木。 这一消息,立即引起海交馆领导和专家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当即派人前往实地勘察,并取样回来进行分析研究。经进一步调查,专家们初步认为,埋藏于地下的物体,很有可能就是一个年代不会太晚,体型不会很小,且有一定结构遗存的船体,极具发掘价值。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得知这一情况后,即于1981年春夏期间,先后两次派员前来泉州,与我馆工作人员到实地考察。经过反复酝酿和准备后,两家单位决定联合对法石海船进行初步试掘,并共同制订出一套发掘方案,报请晋江地区文化局、福建省文化局、国家文物局等有关部门审批。 二、试掘领导小组暨工作小组的成立 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后,各项工作马上进入紧张的筹备状态。1982年5月17日,一个由晋江地区文化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泉州海交馆共同组成的法石宋代海船试掘工作领导小组暨试掘工作小组在海交馆宣告成立,从此拉开了试掘考古工作的帷幕。晋江地委文教办成波主任亦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上对试掘考古工作做了全面的部署,并宣布:领导小组成员由晋江地区文化局局长李传枝担任领导组组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杜石然研究员和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林文明任副组长,许清泉为试掘工地负责人,杨钦章负责后勤及联络工作;试掘工作小组成员为:晋江地区文化局局长李传枝,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林文明、许清泉、杨钦章、陈鹏、郭慕良、李祖涌,泉州市文管会曾庆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杜石然、李仲钧、周世德、金秋鹏、陈美东。 会议结束之后,试掘工作当即进入实质性的工作阶段,各项工作全面铺开。整个试掘考古工作自5月中旬开始,至9月中旬结束。在为期四个月的紧张工作中,考古工作者们不管是严热酷暑,抑或是风吹雨打,始终如一地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他们用每一个人辛勤的汗水,换取了试掘工作的每一份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法石宋代海船的试掘过程中,国家文物局、福建省文化局、福建省博物馆、晋江地委文教办公室、晋江地区文化局、泉州市文化局、泉州市文管会、中国农业银行泉州支行及东海营业所、东海公社及法石大队的干部群众等,均给予热情支持和大力帮助,使整个发掘考古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三、试掘与考古分析结果简介 1.试掘现场的大致情况 考古工作者们根据具体的地形、地物状况,在整个试掘过程中,共挖掘了四个探坑,总面积达73.55平方米。但在第一和第三号探坑中,并没有发现船体,而第二号探坑的面积又较小,只有4平方米,且实际上已包括在第四号探坑中。因此,第四号探坑成为惟一有船体出现的重要考古工作点。 第四号探坑的面积为6×7.8平方米,在距地面2.3-3.5米处,揭露出船体后部的四个舱位。从船体暴露的情况看,船头指向为北偏东20度,船身放置接近水平,船体木料含水较多,破残也较严重,上层建筑已经无存,已见到的后部船底基本完好。揭露部分最长有7.5米,最宽有4米,最深有0.87米,船艉宽1.42米,尾部向上起翘。 已经清理的四个舱,留有三道水密舱的隔舱板残段,厚为9-9.5厘米,长度分别1.90、2.06、1.66米。隔舱板上下之间采用四面截角的直角方榫拼合,再用锹钉加固,没有肋骨,隔舱板合底板除采用方钉钉合外,还用木钩钉加固。 船为有龙骨的尖底船,龙骨已见部分长达7.22米,由二段木料拼接而成,保存状况尚好。船体的底板为单层松木结构,由于采用锹钉钉合,再用桐油灰、麻筋艌缝,使其密合程度好,不致漏水的技术,所以底板的搭接效果较好。船底板的厚度9-9.5厘米,宽23.5-34.5厘米不等。 2.现场的地层状况 海船处于晋江下游入海口的冲积层中,从四个探坑的挖掘情况看,由地表到船底部的地层结构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的堆积层。第一层是近现代扰乱层,厚0.7-1.5米,由黄砂土夹杂灰土瓦砾组成,出土物大多是碎砖乱石和近现代的青花瓷片;第二层为明清时期堆积层,厚0.5-2米,黄灰杂土组成,有明青花瓷、白釉瓷及清青花瓷片夹杂其间;第三层为宋元文化层,厚0.65-0.9米,泥质灰黑细密,有宋代陶瓷及砖瓦片、陶网坠以及零星果核和贝壳等物。其中,从宋元文化层中采集到的32件陶瓷片,均是南宋时期的产品,只是多数已不可复原。 3.伴随海船的主要出土物 伴随海船出土的文物数量不少,主要有: (1)陶瓷器:小口瓶5件、灯盏1件、瓮罐5件(残片)、碗12件(残片)、陶网坠2件、注子1件; (2)木器:木桶2件、雕花木饰1件; (3)果核:龙眼核2个、橄榄核2个; (4)贝壳:黄蚬2件、乳玉螺2件、竹螺1件、蛏壳1件、牡蛎壳3件。 此外尚有竹帆5件及麻绳若干段。 4.海船分析结果 考古工作者们根据出土船体及伴随出土物进行科学分析后,初步结果大致为: 这是一艘具有龙骨的尖底海船,其形体与1974年在后渚发现的宋代海船基本相似,属福船型海船。船上有多个水密隔舱、隔舱板及底部有滴水眼。与后渚海船相比,两船在工艺上存在着明显差异:一是在船板搭接方法上,法石海船为单层结构,而后渚海船为二至三层板结构;二是法石海船没有肋骨,其隔舱板与底板除用方钉钉合外,另以木钩钉加以固定,使整个船体更为严密坚固。三是法石海船的舱距较后渚海船为大,后渚海船最大舱距为1.84米,而法石海船的最大达2.06米,容量较大。根据对船体的科学计算,该船如果复原后,长度起码可达23米,其载重量当在120吨以上,属中型远洋货船。只不过是,这艘海船的底部有多次修补的痕迹,故被考古工作者初步认定为废弃船。 5.海船试掘的收获 法石宋代海船的试掘,实可谓泉州湾考古工作的又一次新收获,虽然没有取得像后渚海船那样丰硕的考古成果,但它的发现与试掘,为研究南宋时期泉州海外交通史、造船史、航海史以及泉州湾地理变迁的情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如:(1)从舱底采集的晋江磁灶、德化、同安、安溪及江西景德镇的南宋时期陶瓷器片,为海船的年代提供了极为可靠的鉴定依据;从海船出土的呈多幅折叠式的竹篾帆片,则是这次考古发掘的重大发现。因为以竹篾为帆的海船风力推进工具,是至今为止世界仅见的,它的发现,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帆船的结构与造船工艺,提供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根据宋代文献资料显示,当时的船帆的主要材料是布与草,即草蓬与布帆,而篾帆的发现即填补了这一空白。(3)由于法石海船的船板搭接法与在韩国新安发现的元代沉船相似,因此被韩方认定为新安沉船的故乡在泉州。 四、一件令试掘考古工作者深感遗憾的往事 应该说,法石宋代海船的初始发掘工作还是令人满意的。然而,当挖掘工作进入中期阶段时,一项令考古工作者们意想不到且感到十分困惑的事情出现了。人们发现,这艘海船的中、前部分,已经被深埋在信用社的主体建筑物下面。而若要进行全面发掘,就意味着将要面临着如农业银行的拆迁、出土船体的场所安置与保护,以及所需的一大笔经费等一系列重大难题。而在当时的条件下,要想立马解决这些难题,无疑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那时海交馆和有关部门正面对着后渚宋代海船发掘之后,资金与保护措施及其场地等一大堆问题尚在筹划和解决之中。在此情况下,整个考古发掘工作只能尽最大的努力,力求达到较为满意的结果。鉴于此,领导小组决定:在对发掘现场及出土物进行科学分析后,将船体重新覆盖,并就地封存。 然而正是由于这一原因,竟使参与这场试掘考古工作的林文明、许清泉、郭慕良等一些老同志,带着终生的遗憾离开了我们。尤其是许清泉和林文明两位同志,在试掘工作中以身作则,吃苦耐劳,呕心沥血,最终因劳累过度,许清泉同志于1982年9月中旬在工地突然去世,林文明同志也在1982同年底不幸与世长辞。这不能不说是我馆工作的重大损失。为此,今天的海交馆人,仍然期盼着法石宋代海船能够重见天日,使这一珍贵的海交文物不至永远埋没地下,让老一辈文物工作者的遗憾早日变成现实。 主要资料来源: (1)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联合试掘组:《泉州法石古船试掘简报和初步探讨》,载《自然科学史研究》1983年第2期。 (2)《海交史研究通讯》,1982年5月。 ——海船 欲扬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