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海丝”的历史情结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月亮,您能告诉我崇拜您的阿拉伯人何时由海路登临泉州的吗? 安拉!追根溯源,最早应该是在唐武德年间(公元618年-626年)吧。当时穆罕默德的门徒三贤沙谒储和四贤我高仕曾乘风破浪来到泉州传教,泉州的山山水水都留有他们虔诚的足迹和高高的“望月台”。他们“归真”之后,谁也没有离开泉州福地,而是安眠在丰泽区东湖街道圣茂村的一个向南的半山腰上。他们的坟墓,依山而筑,保持着伊斯兰教墓葬的建筑风格。传说此墓十分灵异,故当地人尊称其为圣墓。该山也因此灵性来,故得名:灵山。因此,灵山圣墓就是这样自然成为中国伊斯兰教的重要遗址之一,并于1987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而那耸立在古城涂门街上的清净寺,是回民众生顶礼膜拜真主的圣洁场所。她建于公元1009年。她是一座建筑规模宏大、造型精美、形式奇特,具有典型古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风格的清净寺。她也是一座中国现存创建最早,同时又是目前中国罕见的石结构伊斯兰教古寺,所以早在1961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着先人足迹,大批阿拉伯人相继从海路经印度洋、过马六甲海峡前来泉州。查找历史,显示这已是宋元时期的盛事了。其时,泉州海外交通空前发达,盛况被世人演奏成“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古代乐章。为此,泉州港被当时意大利杰出旅行家马可·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不容置疑,泉州这个“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由于在中国海外交通史上的特殊地位和价值,对于发展东西方经济、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加上泉州人的友好和热情,外国侨民,其中有不少前来经商的阿拉伯人,他们也就乐于在此择地而居,并与当地人和睦相处,“共同发财”。故时人尊称他们为“蕃客”。以后,这些“蕃客”中的一部分人,定居后又与汉人通婚,建立了“特殊家庭”,其后代也就成了“土蕃”、“半南蕃”。然而在明代以前,中国民族大家庭中尚没有回族这个成员,直至元末明初,经过这些“土蕃”、“半南蕃”的不断繁衍生息,回族才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 回族形成以来,他们融入当地社会,从“蕃客”变成主人……经过千百年的历史进程,现在泉州的民族除汉族外,回族人口已跃居第二位——5万多人,分布于全市所有县区,其中以惠安白崎乡的郭氏回民和晋江陈埭镇的丁氏回民最为集中。陈埭镇如今最引人注目的是她那融古今于一体、富有回族特色的陈埭民族文化宫。该宫以号称“万人丁”的丁氏宗祠和清真寺为依托,内设陈埭回族史馆、丁子亮火花艺术博物馆、陈埭民族南音社、民族诗词社。该宫充分展示出回族社区的特殊文化内涵,于是1992年被列为泉州市文化“芳草计划”的示范点,并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白崎乡则是1990年8月由东园镇划出5个回族聚居的行政村而成立的回族乡。她是目前全省惟一的民族乡、全市第一个少数民族乡。也许是继承着他们先人善于经商的遗传基因,改革开放以来,这两个回族聚居乡镇的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尤其是陈埭镇,已成为福建省赫赫有名的经济重镇…… 听了月亮的娓娓讲述,我激动地登上清净寺的“望月台”,再一次去亲近历史,领悟月亮的权威论断:泉州回族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历史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的盛况,以及阿拉伯后裔在泉州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同泉州人民友好相处、共同进步的历史画面,生动地展示出中华民族和阿拉伯民族共同创造“海上丝绸之路”的昔日辉煌,而泉州回族,她既是“海丝”的历史见证人,同时又是“海丝”演绎、凝聚而成的一大历史情结!